晚清海外竹枝词考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吴樵珊《伦敦竹枝词》

王韬《瓮牖余谈》卷三“星使往英”一节有云:

英自女王以利沙伯[1]与中国通商,迄今三百年,货舶往来日盛一日。其至中国者,皆其国之贵爵显秩、富商巨室、贤豪英俊也,而中国之往诣其邦者,类皆舵工佣竖、俗子鄙流,无文墨之士一往游历,探奇览胜,发诸篇章者。惟道光壬寅年间,有浙人吴樵珊从美魏茶往,居年余而返,作有《伦敦竹枝词》数十首,描摹颇肖。其后咸丰初年,有燕人应雨耕从今驻京威公使[2]往,在其国中阅历殆遍,既归,述其经历,余为之作《瀛海笔记》,记载颇详。游英而有著述者当以是二人为嚆矢。[3]

吴樵珊游历英国而作《伦敦竹枝词》之事,颇为近人接受。陶元珍《云孙随笔》“中国人最早至英国者”一节云:

华人至英,远较英人来华为晚。王韬《瓮牖余谈》谓:道光壬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年间,有浙人吴樵珊从美魏茶往英,居年余而返,作有《伦敦竹枝词》数十首,描摹颇肖。华人至英者,殆以吴氏为最早,时已在英人首次来华后二百余年矣(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英人 Weddell 率舰队至澳门,进陷虎门炮台,寻退去,是为英人来华之始)。至咸丰初年又有应雨耕者随英人 Thomas F.Wade(威妥玛,后任驻华公使)在英游历殆遍,归述其经历,王韬为笔录作《瀛海笔记》一书。在吴应二人游英之先,谅不乏舵工佣竖之流至英,然均无姓名可稽。至游英而有著述,尤当以二人为嚆矢也。[4]

陶元珍袭取了王韬的说法,可见他对吴樵珊旅英作《伦敦竹枝词》之事并无怀疑。钱锺书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一文的注解中则说:

王韬《瓮牖余谈》卷三《星使往英》提到“道光壬寅年间”(一八四二)吴樵珊作《伦敦竹枝词》数十首,那是另一部作品,我没有看到。[5]

玩味上下文口气,钱锺书和陶元珍一样,认为吴樵珊的《伦敦竹枝词》确有其书。

如果吴樵珊《伦敦竹枝词》的确存在,此书又是中国人游历英国的第一部著作,其价值在中西交通史上,自然很大。本章之作的动机,实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