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孔子:“仁”与“美”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已走向世界。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整个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它包含丰富的含义,孔子的美学思想也是在“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仁”的最初字义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孔子将“仁”的思想推广到家庭伦理方面,提出了“孝悌”的思想,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仁”的思想应用到社会上,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即要有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思想。他还将“仁”的具体含义赋予在五个具体方面:“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也就是说为人自身要庄重,办事要敏捷,待人要宽厚、守信用和给人以恩惠,能做到这几个方面才算得是仁人。可见要想达到孔子心目中“仁”的道德模范化身——君子,其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认为人们在努力行进并达到“仁”的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艺术、审美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他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并且强调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即“美”与“善”要统一,二者不可偏废。《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听到舜帝时代的《韶乐》,竟然三个月感知不到肉味,他对音乐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感到十分惊讶。他还将《韶乐》与《武乐》进行对比,认为《韶乐》既尽善又尽美,而《武乐》只有美,却无善。可见在孔子的审美体系中,审美标准与道德标准紧密统一在一起。“文质彬彬”这个词是对孔子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论证。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有道德修养而不注重外在修饰就会显得粗野,相反,如果只注重外在修饰而没有道德修养就显得虚浮。只有内与外,“质”与“文”相互统一,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在音乐中,他认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才是一种最高的审美标准,即要有克制、有规范、有节制,符合“仁”的外在标准的“礼”,才能算是好的艺术。

北京孔庙 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

孔子这种“善”与“美”兼而有之的审美标准,是继承和发展了春秋时期“和”的美学思想的。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也就是说,礼的作用是使人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就像音乐的和声一样,性质不同的东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和谐优美的旋律。

孔子重视美育,重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道德修养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他对于《诗》(《诗经》)的评价尤其高。他曾经劝学生学习《诗》,并说了它的几种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兴”“观”“群”“怨”观点。孔子认为诗歌可以使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可以了解社会风俗,可以与社会上的人相互交流思想情感,还可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等。孔子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对艺术的社会功用的看法,这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此外,孔子还提出了著名的“比德”理论。比如他在观看奔流不息的河水时,以此比作人生的消逝过程;天寒地冻之时,他看到只有松柏挺拔不落,以此比喻君子的坚贞不屈。可见面对自然的一切,孔子时刻没有忘记人生社会的道德伦理。所以,孔子的美学思想是深深扎根在他的“仁”的道德伦理思想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