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老子:“道”之美

老子提出的一系列哲学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自然”等,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艺术创造等一系列看法,以及“澄怀味象”“气韵生动”“虚实结合”“平淡”等理论,都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春秋时期楚国人,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到周朝学习,并做过周朝的史官。

“道”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所说的“道”是混沌的,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存在的,它不依靠外力而存在,它包含着形成万物的可能性。所谓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产生万物。老子说:“道法自然。”道虽然产生万物,但它并不是有意志、有目的的主宰。“道”不是静止的、不动的,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因此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命。从“道”引申开来,老子还提出了“有”和“无”的统一。“有”是事物的规定性,也就是差异。“无”是指无限性、无规定性,指没有具体形象,却又是实在的存在。“道”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是混沌和差别的统一。

在老子的思想中,“气”和“象”是两个同“道”紧密联系的范畴。“道”包含着“气”,“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通融合,就产生了万物。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万物都包含有“阴”“阳”这两种对立的方面,而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了统一。气形成万物,而物的形象就是“象”。“象”是体现“气”和“道”的。如果没有了“气”和“道”,“象”也就失去了本体和生命,就是没有意义的东西。人们对于美的探索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人们在判断一个事物美不美时,大多时候并不是只看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是会透过“象”去品味事物更内在的东西。比如对于一个人来说,我们会撇开外表去看他的品质;对于一件物品来讲,我们还会去考虑它的用途,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或者说是“虚”和“实”的统一。这种“无”和“有”的概念可以用现实中的事物去解释,比方说盆子的中间是空的,所以盆子才能盛东西,这种“空”就是“无”和“虚”,而可以盛东西,也就是“有”和“实”。因此,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事物才能运动,生生不息。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在后来的绘画和诗歌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逐渐形成了留白的手法,这使得中国画有了一种特别的意蕴。齐白石是现代著名画家,擅画花鸟鱼虫,以画虾最为著名。他的《群虾图》就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整幅图只用淡墨描绘出几只虾,它们似乎在游动,但是整幅图没有一丝水纹,又好像满幅皆水。这种美感就是人们通过对虚、实的处理而体会到的。

老子也谈“美”,但这种美的思想也是与“道”密切相关的。老子说的“美”已经明确地与“善”区别开来,同时“美”是相对于它的对立物“恶”(丑)而存在的。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五色”“五音”泛指艺术,也是指“美”。老子认为这些东西刺激人的欲望,使人心发狂,所以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排除美和艺术。他的这一主张也影响了后来墨子等人,他们对艺术持否定的观点。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此处说的“拙”,成了后世艺术家努力追求的一种审美趣味、审美风格。

老子还谈到“味”,也是“味”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作为美学范畴出现。老子说的“味”不仅仅是吃东西的味道,还是听别人说话的味道,是一种审美的享受。“淡乎其无味”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平淡”是一种非常高的艺术境界,要达到它往往需要艺术家大半生的努力。“味”作为审美范畴在魏晋以后有很大发展,中国艺术各个门类,诸如诗、词、文、赋、书、画,都广泛地运用这一概念,成为最具中国美学特色的范畴之一。

西安楼观台老子像 老子西游入秦,在楼观著 《道德经》五千余言,并在草楼观南高岗筑台授经

另外,“妙”这个范畴也是老子第一次提出来的,我们现在经常将“妙”和“美”用在一起。老子的“妙”是和“道”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道”的无限性的一面,“妙”出于“自然”。到了汉代,“妙”已经成为常用的形容美的词语,例如“妙句”“妙音”等,后世绘画品评也将“妙”定为一种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