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以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在教育部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程天权
(2011年11月17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六中全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指明了方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一度被弱化的状况,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新时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系统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研究,系统总结和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水平,是高校责无旁贷的光荣使命。结合人大的实践,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进一步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断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正确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的关系。

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生命线。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最根本的就在于它一直深深扎根于社会实践,重视变化了的实践,重视发展着的实践,从实践中概括、抽象、升华理论;同时用实践来衡量、检验观点,不断实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源泉是实践,发展依据是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我们要重视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体验时代的呼唤,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要重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重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改造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第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教学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强调“老祖宗不能丢”、“读马列要精”,就是不能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马克思主义经典。因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认真、系统的研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逐步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引发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热潮。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引发了世界范围内“重读马克思”的热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座思想宝库,蕴含着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思想和智慧,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为系统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建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下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与研究子工程。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经典作家针对当时的需要提出的具体论断区分开来,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掌握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把经典著作研究和当代现实问题研究进一步融会贯通起来。

第三,树立问题意识,高度关注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声音”,是“时代的呼声”。以问题为中心,重视问题的研究,特别是重视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以问题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方法。我们不仅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更要关注现实,特别是要关注和研究时代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要以“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学术勇气直面现实提出的问题,要以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和综合的方法来分析问题。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对促进经济、社会、文化进步,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只有直面这些重大问题,结合社会实践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

第四,注重“纵向继承,横向借鉴”。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要吸收我国和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就是做到“纵向继承,横向借鉴”。

所谓“纵向继承”,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扎根于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吸收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做到“古为今用”。所谓“横向借鉴”,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具有国际眼光,既要密切关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最新态势,做到与时俱进,又要密切关注国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保持比较清醒的头脑,具有比较敏锐的眼光,作出及时的反应,借鉴其中的科学成分,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第五,注重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级学科,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并不是一个学科内部的事情。学科只是认识论上的划分,人类的实践活动则从来都不是单一的某个学科起作用;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多学科、跨学科的支撑。所以,要重视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学科和各个应用学科建设,又要有学术研究的综合眼光,实现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架构起海纳百川、综合创新的精神文化空间,产生体现马克思主义时代精神的新视野、新思想和新方法。

第六,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走向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没有国界。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世界意义,具有极强的国际性。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就是它的国际性的生动体现。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样具有当代的国际意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应当与国外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努力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国际话语权。这不仅会促进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还有助于世界对当代中国的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促进和谐世界的构建。

总之,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我们要全方位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我们必须充分发掘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资源,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感染力,使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科学素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必须建设一支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的研究队伍,努力入主流、在主流、写主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以更多高水平的成果服务于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