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延庆县农村劳动力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近年来,延庆县虽然就业规模比较稳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对劳动者就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劳动力就业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农村教育长期严重落后,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能完成九年基础教育,据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如图3-7所示,延庆县农村中有9.24%的农村劳动力没有读过书,23.53%的劳动力只有小学文化,43.87%的劳动力具有初中文化。由此看来,农村劳动力仍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占76%以上。其次是高中、职高、中专、中师等文化程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3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02%。在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由于市场结构不同,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进行谋生的可能性更大。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加大了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困难,已转移的农村劳动者也主要是从事低技能、低层次的工种和岗位。
图3-7 延庆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本课题组2010年4~5月延庆社会建设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2.技能水平偏低
近年来,虽然延庆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劳动力开展了免费技能培训,但相对于巨大的劳动力市场的培训需求而言,现有的技能培训规模和覆盖范围有限,如表3-4所示,截至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持有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共26678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数的20.80%。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村劳动力中,持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有25483人,所占比重为95.5%;持有中级证书的有1085人,所占比重为4.1%;持有高级以上证书的有110人,所占比重为0.4%。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不但偏少,而且等级偏低,持有中级和高级以上证书人数所占比重比城镇劳动力低了近6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大量农村劳动力没有打工所必需的一技之长,与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的形势不相符合,这就导致一方面用工单位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加剧了就业结构性矛盾。
表3-4 2009年城乡劳动力职业资格证书持有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本课题组调研期间延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整理。
3.就业观念落后
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滞后,安于现状,择业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他们一方面缺乏学技能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学技能的重要性,不愿意参加必要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他们就业期望过高,只愿从事工作轻松、工资待遇高的岗位,而高技术活又没能力干,过度依赖政府,据有关资料显示,超过1/3的农村劳动力希望政府部门出面统一组织就业,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就业观念落后、技能水平较低均导致“许多事没人干,许多人没事干”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乡镇(街道)社保所和村级就业保障服务站是基层就业服务组织,是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拓展,确保城乡劳动力享受公共就业服务的基础。虽然延庆县16个乡镇均成立了社保所,376个行政村和22个社区均建立了就业保障服务站,但是据我们在延庆农村的调研了解到,就业保障服务站仅仅是挂了一个牌子而已,由于经费和人员的限制,基层就业服务的能力还显薄弱,促进就业的作用还没有发挥。一些就业信息很难到乡、入村,更不用说入户,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以自发性为主,主要通过“亲帮亲、邻带邻、老乡带老乡”的渠道出去。而且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人一般由村委或大学生村官兼任,他们虽然熟悉情况,但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很难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引导劳动力有序就业,反而会给劳动力造成“政府包打天下”的错觉,强化其“等、靠、要”的思想和等待政府安置就业的倾向。
(三)劳动者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全面保障
2008年延庆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资料显示,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但部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在执行国家劳动法规、政策等方面不规范,没有与农村劳动者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也未按政策要求提供社会保险待遇。我们对延庆县民俗户和采摘园的调查就印证了这一点,劳动者只有每月8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有的一年才发一次,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保险,且受季节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较大,“半年忙,半年闲”,忙时就上岗,闲时就下岗,他们就业非常不稳定。公益生态就业也是人多岗位少,有的村定期轮流上岗,有的村抓阄上岗,就业稳定性较差,劳动者合法权益未能得到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