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延庆县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延庆县在市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并出台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优惠政策。如《用人单位招用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即用人单位招用本县农村劳动力,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后,按每年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和工伤保险总额的50%对用人单位进行补助;《农村劳动力县域外就业交通费补贴办法》,即签订6个月以上的劳动合同或聘用协议、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实现县域外就业的本县农村劳动力每人每月给予30元交通补贴;出台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农民提供免费培训,培训实行“教师到果园”“农民夜校”等人性化方式方便学习。同时结合延庆县生态涵养发展区域功能定位特点,积极争取相关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将延庆县属于水源保护地区的9.9万名农村劳动力全部列入就业困难人员,从而基本实现了劳动力学技能政府买单;劳动力稳定就业,政府给予岗位补贴补助社会保险;劳动力创业,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劳动力外出就业,政府给予交通费补贴。各项政策的实施为开展就业再就业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二)创新了就业模式,强化就业协作
1.城乡手拉手,开发就业岗位
延庆县为获取更多的岗位信息,创新工作机制,与西城区和朝阳区的保障部门“攀亲”结成对子,借助城区岗位信息资源优势,发挥延庆县劳动力资源优势,两地互助合作,共促转移。2008年共联合举办专场招聘洽谈会7场,引入西城区企业77家,提供就业岗位3706个,向西城区输出稳定就业农村劳动力653人。2009年又与朝阳区开展了“手拉手”促就业的协作活动,全年共举行了“城乡手拉手促就业”招聘洽谈会2次,开发就业岗位3000个,成功推荐就业310人。
2.局企手拉手,帮扶困难群体
2008年延庆县交通局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以“局企手拉手”的模式,通过交通局搭桥、企业招聘、个人传带的方式,推进全县农村劳动力向城区出租运输行业转移就业。出租运输打工已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北京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出租运输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在北京出租运输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3000人,出租运输行业转移就业已逐渐成为延庆县北京转移就业的标志与品牌。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局企手拉手”的模式,在全县开展“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渠道”活动,全年举办多次就业困难人员专场招聘洽谈会,2009年共促进1578名就业困难失业人员实现就业。
3.镇企手拉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规模化转移,稳定就业,延庆县千家店镇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创新机制,探索出一条“镇企手拉手”定点输出、订单培训、承包就业、规模输出、跟踪服务的新转移就业模式。该镇积极成立了劳务派遣组织,由镇政府主导,把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统一管理,统一派遣,经多方努力与丰台区环卫管理中心建立了“镇企手拉手”就业协作关系,承包了丰台南苑和东铁营的环卫工作。截至目前(2009年),共输出农村劳动力216名,取得了较好效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镇企手拉手”就业协作新模式。
(三)突出了区域特点,强化生态优势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延庆县结合“生态发展涵养区”的城镇功能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经济优势,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与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就业相结合,将提升环境保护质量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突出区域优势,打造独具生态文明特色的“生态型就业”模式。
1.立足生态农业,推动生态就业
近几年,延庆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还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如四海花卉、沈家营菊园、井庄玫瑰等,吸纳了部分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据笔者到井庄镇实际调研了解到,很多农民以每亩500元左右的价格将自己的土地转包给农业龙头企业或镇政府,企业或镇政府再雇用这些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就业,目前全县共有5000多名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为别人打工。2009年新建成各类温室、设施农业大棚6220亩,实现了“百村万户一户一棚”的目标,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生态就业岗位。
2.立足生态创业,拉动生态就业
以生态为依托,自主创业、生态创业已在延庆蔚然成风。城乡劳动力结合生态优势,在特种种植、养殖、手工艺产品制作、民俗旅游、便民服务、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实现自主创业。拿延庆民俗旅游来说,据笔者调研了解到,在以“火盆锅豆腐宴”享誉京城的柳沟村,5号院村民闰和花每年都有上百万元的收入,除一家直接就业外,还长期雇用了10多个村民,旺季达到25人,一年支付给其他村民的工资就有十几万元,民俗户大小不等,但平均每户能带动5位村民就业,而且在“火盆锅豆腐宴”的带动下,全村形成了果品采摘、豆腐加工、交通运输、养殖等生态就业产业链,间接带动相关就业数千人。全县共有1400余户民俗户,直接从业人员达7000余人,间接从业人员上万人。
3.立足生态补偿机制,促动生态就业
为解决更多的人就业,近几年延庆县充分发挥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的独特优势,围绕生态建设和保护不断开发新的就业岗位。2007年延庆县启动妫河生态休闲走廊、官厅水库生态库滨带、北山生态休闲观光带、龙庆峡下游森林走廊建设,近百公里长的四大生态走廊就是一个生态就业基地。这里雇用着近1万名附近村庄的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主要负责浇水、栽种树木花草、沿河道巡逻等,他们都变成了月月领工资的上班族。2009年年初,全县15个乡镇分别成立了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下面还管辖着由全县近300个村为单位组成的合作社分社,主要从事林木看护、花草种植、村庄及道路清洁服务工作。市政部门按照每4000~8000平方米一个人,林地每百亩左右一个人进行岗位设置,全县共开发出1.7万个岗位。2009年投资7200万元,先有1.2万农民走上了生态管护岗位,每位生态管护员在不误农活的同时每月可增收500元。截至2009年年底,全县在公益生态岗位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共有22329名,占全县乡村劳动力总量的17.41%,如表3-3所示,其中包括生态护林员8949名、生态水管员1000名、生态绿化保洁员12000名、生态公路养护员380名,他们开创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能源消耗的生态就业新路,城乡劳动力不出家门就能就业,解决了阶段性务农人员的充分就业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延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70元,与2004年的6345元相比人均增加4125元,增长65.0%,其中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829元,占纯收入比重为55.7%;与2004年的3033元相比人均增加2796元,增长92.2%,所占比重比2004年提高7.9个百分点。
表3-3 2009年延庆县农村劳动力公益生态就业分布
资料来源:根据2010年本课题组调研期间延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