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章 两河镇之战(一)
赵炳闻言一愣,他原以为李岩这样的文士,会提议和谈之类的稳妥之策,没想到其想法竟比自己还要激进。
“这是为何?还请先生为我解惑。”赵炳连忙问道。
“两河镇地处白水河与洛水河交汇处,此处水流湍急,漩涡暗藏,舟楫难渡。
但往北五里,却有一处浅滩,水势平缓,可作津渡。
我军若想渡河东进,船只必不可少。可若是强逼两河镇百姓交出船只,定会引得民怨沸腾。
届时我军东进,一旦进攻受挫,便再无退路。
所以,不如裹挟这些百姓一同离开。既得了船只,也为大军留了后路,以防不测。”
李岩一边说着,一边用手中的竹尺,在羊皮舆图上比划。
赵炳听后,陷入了沉思。
他摩挲着下巴上的胡茬,心中暗自思量。
李岩的想法与他大相径庭。
或许是带着现代人的思想,赵炳从骨子里就不喜欢强人所难,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军队。
他手下的士卒,无论是流民还是百姓,哪个不是自愿加入?
当然,那些大家族除外。
片刻后,赵炳摇了摇头,沉声道:“此处百姓向来生活富足,若强行将他们裹挟入军,定会招致怨恨。
而且镇中大族在此地根深蒂固,盘根错节,若是贸然铲除,恐怕会让其他地方的士绅心生恐惧,这对本将日后成就大业极为不利。
不如晓以利害,让他们主动献出我们需要的船只,再让镇中各大家族拿出些财物粮食,我军拿了便走。
至于后路?我军本就没有固定的根据地,何须留什么退路?天下之大,何处去不得?”
李岩听了,微微拱手不再劝说。身为谋士,职责只是出谋划策,至于主公听与不听,并非他能左右。
或者说,他此时尚未真正心悦诚服。不过是在其位,谋其职罢了。
就在此时,赵启匆匆赶来,身上的甲胄叮当作响:“大哥,二哥打粮回来了!”
原来,在出发之时,赵炳便命赵虎率领一个千户,在军队行进路线十里范围内,对村庄进行劫掠。
当然,劫掠的对象并非普通百姓,而是根据军中本地人的指引,专门找那些欺男霸女、囤积居奇的地主老财下手。
劫掠之余,还会将从地主家缴获的粮食分出一半,分给当地村民。
同时,在当地招收愿意投军的青壮,只要参军,便给予十两银子的安家费。
……
赵炳闻言扭身看了过去,果然瞧见带着大车小车回来的一群人影。
他当即吩咐一个传令兵,将自己的要求传给城内的大家族。而后赵炳便向着赵虎的方向走去。
“老二,此次打粮情况如何?”赵炳看着满头大汗的赵虎问道。
赵虎满脸沮丧失望,将腰间的钱袋拍得啪啪作响:
“那些村中的小地主,家中不过是普通围墙,如何挡得住我率领的上千大军?
我没费什么功夫便打掉了那地主的庄园,也缴获了大量的金银和粮食。
只是在询问边上村民是否愿意加入我等的时候,确实遇上了问题。
应该是我分出去的粮食太多了。哪怕是村中较为穷苦的人家,家里也是不缺粮,又怎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和我们一块造反呢?
大哥,要不咱们以后就莫要分粮食了,否则岂不是白白浪费。反而还会让那些原本想加入我们军队的穷苦百姓心生犹豫。”
赵炳一听,立刻坚定地摇头:
“此事绝对不行!每打下一座县城或是地主庄园,务必开仓放粮救济百姓,这个规矩绝对不允许变化!
哪怕为此有些穷苦百姓会放弃加入我军,也要一直推行下去,因为民心才是最重要的。
可能现在看不出来,但等我军真正成事之后,或是落难之时。
这些情谊会成为我们达到巅峰、或是东山再起的助力。
更何况没了那些穷苦百姓,不是还有无数的流民吗?
如今陕西十年大旱,至少有上百万的流民。没必要去强迫那些,不愿意加入我们军队的百姓。
更何况我们分掉的只有一半的粮食,金银和其他财物都收拢起来了。
再者说,粮食那般笨重,若是全部带走,你能带走多少?
与其浪费了,还不如主动分给百姓,还能落下一个好名声。”
赵炳身边的其他人,听后都颇有些不以为意。
赵虎、赵启这些武人,根本就没考虑过民心有何用处。
而李岩则是虽然认为民心有用,在他看来,民心恐怕还不如世家大族的认可重要。
赵炳摇了摇头,也懒得和几人争辩民心的用处,看着从远处围墙折返回来的传令兵说道:
“罢了,这些事情日后再说。咱们且看看这镇中大家族,是如何回应咱们的?”
传令兵打马而回,翻身下马单膝下跪道:“将军,那里面的人说将军献出所有船只的要求太过于苛刻,他们拿不出来,想请将军换一个要求。”
赵炳听后摇了摇头,也不知是对谁说的:
“这可不行,我军来这里就是为了借船,结果他却不愿意,那可就怪不得本将军了。
让人将撞木拉出来,等攻破了围墙,本将军自取便可!”
周围几人一愣。随后赵启立刻兴奋地喊道:“诺,属下这便去准备!”
李岩则有些犹豫,老半晌,最后还是又沉默了。
“李先生是不是想问本将军,为什么不和里面大家族继续洽谈?”赵炳见状询问道,随后自己便说了出来:
“本将军只是比较好说话,但又不是软弱。就凭这小小一镇子的人,就想和本将军讨价还价?
本将军现在是造反了,又不是过来当官上任的,有什么必要和他们讲道理?不同意,那就打好了!”
李岩听后默默地点头,他的身世以及长大的经历,让他更喜欢讲规矩行事。
后面见到赵炳之后发现他也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一时间差点忘记这可是在造反。
很快,赵启便领着十几个士卒,抬着宽一尺有余的撞木,走到了阵前。
连带着身后还有十几个扛着梯子的士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