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界反抗日本侵略史(1903—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几个基本概念

一 “文化侵略”

“文化”一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别。《辞海》有云:“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形态的反映,又给予重大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4]文化往往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历史的连续性。一般而言,“文化”多侧重于指向超越物质实体的观念的、精神的所在,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

《辞海》中提到,“侵略”指“一国对他国领土、主权的侵犯和对他国人民的掠夺、奴役的活动,它的根源是剥削制度。侵略是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本性,也是最严重的国际罪行。它的形式多种多样,以武装侵略最为明显”[5]。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侵略”的界定则更为明确。其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侵犯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并奴役别国的人民。侵略的主要形式是武装入侵,往往也伴随着政治干涉、经济和文化渗透等方式。”[6]

可以说,“侵略”常表现为有组织地发起侵占,杀戮与掠夺,具有组织性、掠夺性和侵害性的特点。其形式多种多样,除最为显性的武装(军事)侵略以外,还包含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其中“文化侵略”是最为隐蔽也最为持久的一种形式。

学者王向远指出,文化侵略是指利用“文化”手段,通过采取一系列“文化”行为,重在为武力侵略服务。这些文化侵略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事先制造侵略他国的思想舆论,对将来武力侵略他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进行种种学术意味的设想、研究和论证;或在战争中为侵略进行宣传、辩护;或在占领它国的条件下,以奴役被侵略国的人民为目的,蓄意歧视、诬蔑、毁损、破坏对象国的文化,并将自国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设施、自国的语言文学等强加于对象国——这些‘文化’的行为都构成‘文化侵略’。”[7]

王向远对“文化侵略”的认知是比较到位的。它首先揭示了实施文化侵略的主体和受体——即将发动或已经发动武装侵略的国家和即将遭受或已经遭受敌对国武装侵略的国家;其次揭示了实施文化侵略的目的——为发动侵略国家的武力侵略服务;同时又揭示了实施文化侵略的手段——制造思想舆论、进行学术探讨、为侵略行为宣传辩护,或蓄意抹黑被侵略国家文化,向被侵略国强行灌输自己国家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等。这种建立在损害某个国家的主权和利益基础之上,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文化植入常常是不易察觉的,甚至会披上漂亮的外衣,对被侵略国的国民有着较强的麻醉作用,甚至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迷惑和欺骗民众。这是其最为可怕的一面。

二 “新闻侵略”

新闻媒介作为承载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均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前述已提及,当一个国家拟对他国实施武装侵略时,常常会进行文化渗透及强制输入。而其中,又常常会借助于影响面最广的大众媒介这种便捷渠道来加以宣传和操控,这便涉及一种比较特殊但又十分典型的侵略,即“新闻侵略”。

笔者在本书中,将“新闻侵略”视为“文化侵略”的典型形态,并结合以往的研究,特将“新闻侵略”做如下界定:“新闻侵略”就是侵略国有目的、有组织地借助于新闻媒介(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以觊觎、侵犯、掠夺和占领被侵略国为宗旨所作的虚假信息传递、利己舆论操纵以及本国意识形态强加等,是文化侵略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它有着鲜明的组织性、掠夺性和侵害性。

在后续研究中,本书将立足于文化之精神产品中的新闻传媒而非宗教信仰、节日习俗、公益文化设施、语言教育等领域,将日本自20世纪初开始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精心构筑舆论阵地,不惜造谣诽谤、惑乱人心,将报刊、通讯社及广播等媒介手段作为蛊惑、欺骗和攻击中国民众的利器,从而不遗余力地服务于侵略扩张的国家利益的真实行径予以披露,并将日本这一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本质及给东北新闻界造成的深重灾难予以客观呈现。同时,将东北新闻界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反抗予以深入挖掘,着力凸显国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精神面貌。

三 日本人媒介

“媒介”一词有广义及狭义之分。本书所指涉的“媒介”采用的是狭义之义项,即所有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比如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介质。而根据本书研究的时间范畴,则主要包括报刊、通讯社、广播几大介质。

本书中提到的“日本人媒介”主要是与中国人所创办的媒介相对而言,即指日本人在我国创办、接管或经营的各类面向中国人传播的媒介。这里同时有着明确的地域指向和受众指向,主要指日本在侵略中国东北不同进程中创设的一系列主要面向东北受众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等。在日本对中国东北半个多世纪的染指中,曾有相当数量的日本国民伴随侵略者入侵的脚步移居到东北各地(尤其是日本直接控制下的“关东州”)。因此为了满足这部分日本人的信息需求,日本官方及民间团体、个人曾在中国东北地区创办了许多以日文报刊为代表的媒介,其主要语种为日语,面向的受众群体也是日本国民,这部分媒介不在本书重点考察之列,但为覆盖到面,将会在必要时粗略提及或在附表部分简要罗列。

四 东北新闻界

“新闻界”作为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惯用词汇,迄今在学界并没有规范的概念表述,它更多指涉的是一个范围,是与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媒体机构、新闻团体及个人所构成的集合。而本书中强调的“东北新闻界”的指向主要是在东北这个特定的地域,由国人创办的新闻媒介(以报纸、通讯社、广播为主)、新闻团体(以报界联合会为主)及新闻工作者(以记者、编辑、民间报人为主体)等共同构建的舆论阵地。其恰恰与日本人在中国东北创设的媒介机构及从事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相呼应。

同时,结合东北新闻事业发展及面临的不同媒介环境,本书在不同历史阶段关注的东北新闻界涵盖的对象会略有不同。晚清时期将重点关注东北的国人(官办及民办)报刊、代表性报人及代表性事件;伪满洲国成立前的民国时期将重点关注东北的国人(官办及民办)报刊、国人通讯社、广播电台、代表性新闻人物、新闻团体及新闻活动;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在东北实施殖民统治时期将重点关注东北的民营报刊、广播战线、抗联报刊及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新闻活动(因日伪实施“一国一通讯社”之政策,故国人通讯社此阶段在东北被明令取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