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闻界反抗日本侵略史(1903—194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最早染指东北的沙俄及实施远东政策的舆论工具

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相继陷入领土被列强瓜分,财富被列强掠夺,人民被列强屠杀的梦魇之中。沙俄作为老牌的扩张主义者,自17世纪中叶起,就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在鸦片战争后得以实现。

一 鸦片战争后沙俄实施的“远东政策”及在东北攫取的利益

“远东政策”是沙俄为了侵略中国和朝鲜、夺取在远东的霸权所实施的争霸策略。这一政策自19世纪中叶以后正式确立,直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际自然终止,其中包括积极扩充沙俄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向远东移民、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取得旅顺和大连不冻港,独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等。在征服中国东北的过程中,沙俄凭借对华略显优势的资本输出,彰显了要变中国东北为其殖民地的野心。只不过伴随着日本对东北利益的争夺,其政策在后期受到一定的影响。

沙俄在17世纪向东西伯利亚扩张的同时,即开始不断入侵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以及贝加尔湖以东的中国领土。这在苏联早期历史学家霍多罗夫的表述中得到印证:“沙皇俄国的殖民政策(征服政策)早在它的最初阶段,目标就比西伯利亚一地更为远大”,“征服西伯利亚政策本身同时也就是图谋进入中国”[2]。早在16世纪,沙俄已经开始了向太平洋的扩张和对中国东北地区试探性的侵略。到了17世纪后期,尤其是1689年9月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后,沙俄更是将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统统纳入其版图,并且获得了很多通商利益,进而初步达到了扩大中国市场的目的,随即为继续打开通向太平洋的大门创造了重要条件。

鸦片战争后,沙俄找到了向远东进行扩张的有利时机,并加紧推行远东政策。1858年5月28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并于1860年11月14日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从而抢占了黑龙江流域约10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后,随着日本在战场上的迅速扩展,俄国深感不安,特别是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的分割辽东半岛的内容触动了俄国的底线,因而在1895年4月23日,沙俄开始联合法、德两国,制造了“三国干涉还辽事件”,该事件以日本被迫做出让步而结束。这也使得清政府企图依靠俄国来挽救中国,“联俄制日”成为当时的核心外交策略。此后,沙俄便以中国的“救星”自居,不断地从中国掠夺更多的利益。

1896年6月3日,李鸿章与维特分别代表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1897年8月16日,沙俄正式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或东省铁路)。该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全长约2500公里,以“T”字形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并于1903年7月正式全线通车。

此后,沙俄利用各种手段侵占中东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并且从中大量获利,其目的就是企图以中东铁路为核心,将东三省北部乃至整个中国东北变成其永久殖民地,建立起一套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之外的拥有行政权的自治会,将中东铁路沿线打造成铁路公司控制下的“国中之国”。这条铁路也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不受我国政府管辖的沙俄殖民区域,从而为其殖民统治提供了极大便利。

1898年3月27日,沙俄又借口“还辽有功”,强迫中国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该条约原则上确定将“旅顺口、大连湾”租给俄国,使中东铁路支线的前哨据点紧密地与中东铁路及西伯利亚大铁路等联结在一起,同时连通了沙俄的远东地区和欧洲。1899年,沙俄又将旅大地区改名为“关东州”,设置了四市五区,行政区下又设立会、屯两级。其后7年间,旅顺、大连便成为沙俄行使完整行政权的“关东州”租借地,直至日俄战争后“转租”给日本。

二 伴随沙俄入侵而滋生的东北新闻事业

旅顺、大连在沙俄殖民统治的7年时间里,成为东北最早萌生现代新闻事业的地区,也成为沙俄在华新闻事业的起点。“为达到殖民目的,沙俄颁布军令法规,施行严厉的媒介控制,并将此复制至东北各地,开始了东北新闻事业大半或全部由俄国或日本势力所控制的长达47年的历史,使得东北新闻史成为中国新闻史中颇具特殊性的一部分。”[3]1899年8月,沙俄太平洋舰队的一名叫彼得·亚历山大·阿尔捷米耶夫的司法官在旅顺创办了俄文报纸——《新边疆报》,这也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出现的第一份报纸。它的出现“打破了东北地区长期以来‘不知报纸为何物’的历史”[4]。该报俄文名“Новый край”中“Край”一词意为“边疆区”,是沙俄的地方行政名称,主办者将辽东地区称作“新的边疆区”,说明他们已将该地区视作沙俄领土的一部分。

自控制旅顺大连以后,沙俄的确已将其作为自己的家园来加以建设。据记载,日俄战争爆发前夕,从沙俄来到旅顺和大连定居的俄国军人和普通俄国人总共约6万人。《新边疆报》上经常对俄国人的各种社会需求以及文化活动进行报道,为发展当地的俄罗斯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如《新边疆报》记者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所言,自创办伊始,该报即成为“俄国利益的当之无愧的表达者”[5]。作为俄军的御用报纸,《新边疆报》毫无疑问是沙俄殖民统治旅大,企图侵略全东北的代言人,从而为实施远东政策进行舆论开道。

《新边疆报》作为沙俄海军的“机关报”,每年从俄国海军部和陆军处领取一定的补贴,刊登内容也大多是沙俄政府发布的各类信息,间或有一些清政府或是与日本有关的新闻,但其发行量不是很大,发行对象也只局限于内部,大多限于在华俄军和俄侨。

但《新边疆报》记者德米特里·扬契维茨基曾公开扬言:“外国报纸也许还不太了解这样一个情况:正是由于俄国迅速地占领了营口,不仅使这个港埠的秩序免遭破坏,国际贸易也从而得以通行无阻地继续进行”,“在远东出版了大量的各种文字的报纸(英文报、德文报、法文报、中文报和日文报),它们一唱一和,笔锋逼人,可《新边疆报》在此中却成为俄国的当之无愧的表达者”[6]。由此,《新边疆报》作为沙俄帝国在华利益“代言人”的面目已日渐清晰。不过《新边疆报》在旅顺只发行到1904年底,后由于日俄战争爆发后印刷厂被炸而停刊。日俄战争结束,战败的俄国把旅顺、大连及“南满”铁路转让给日本。1905年11月,《新边疆报》迁到哈尔滨出版,改为日报。1912年10月,《新边疆报》终刊。

自中东铁路开工以后,各行各业的俄国人抵达中东铁路沿线,因而形成了大量俄国人聚居区,其中最多的是黑龙江。至1903年7月中东铁路全线通车时,人口总数已达3万人以上。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枢纽,此时已成为沙俄侵华的重要据点,并且与俄国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均有着直接的铁路联系,这一便利通道为俄文报刊从俄国国内向哈尔滨延伸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哈尔滨成为俄国官方和民间在中国的新闻出版中心。

黑龙江历史上第一家报纸是俄文报纸《哈尔滨每日电讯广告报》,创办于1901年8月14日。这份报纸由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著名报人罗文斯基在哈尔滨创办,也是黑龙江的第一份民办报纸。只不过该报并非体现沙俄官方旨意,只服务于个人或某团体的利益,反映他们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不过发行不久即因言论激进从而受到沙皇势力的密切关注,沙俄当局1902年5月迅速查封了该报。

沙俄在哈尔滨出版的第一家官方报纸是《哈尔滨新闻》。该报社会影响力大,刊行10余年。1903年中东铁路竣工前夕,中东铁路管理局于6月23日创办了这份俄文报纸,第一任主编是中东铁路管理局商务处的主任拉扎列夫。《哈尔滨新闻》初期主要刊登政府法令、东省铁路管理局的各种文件和时事新闻。它是一份纯官方报纸,办报方向保守。该报以官方出版物特有的观点看待问题,体现着政府的意志。1905年11月27日,中东铁路的俄国工人火烧管理局大楼,该报编辑部一同被烧。经中东铁路管理局批准,《哈尔滨新闻》脱离商务处,成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在哈尔滨的正式机关报,变成了沙俄推行远东扩张政策的重要舆论工具。[7]

此外,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际,沙俄在东北军事重镇旅顺出版了中文《关东报》,在东北政治中心奉天出版了中文《盛京报》,创办人均为毕业于海参崴俄国东方学院,精通汉文的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史弼臣(以下简称史弼臣)。尽管两份报纸的出版时间都很短,也即在日俄战争后便随着俄国势力退出“南满”而终刊,但其尝试用中文在东北办报的实践,完全说明了沙俄侵略者准备深度融入中国文化的企图。

三 日俄战争结束后沙俄在东北势力范围及舆论中心的转移

因日本推行的大陆政策和沙俄的远东政策之间存在着不可调的矛盾,1904—1905年间,为争夺朝鲜半岛和中国辽东半岛的控制权,日俄两国在东北爆发了一场争夺战,即“日俄战争”。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随着国力的大增,很快开始谋划对外扩张、称霸亚洲,而大陆政策就是日本实施对外侵略扩张的行动指南。通过甲午战争,日本将中国势力排挤出朝鲜半岛,这使得日本的野心迅速膨胀。但在“三国干涉还辽”过程中,日本考虑到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抗衡俄国,于是只能对俄国采取隐忍的态度。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通过以俄国为假想敌的十年军备计划案,企图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海军强国,并最终借助于日俄战争获得觊觎已久的特权。

日俄战争宣告了俄国在这一时期的远东政策的失败。1907年7月30日,日俄两国在俄国的圣彼得堡签订的《日俄协议》,正式将中国东北三省划分为“南满”和“北满”两部分,划定了“南满”“北满”的分界线。即以松辽分水岭作为地理界线,此线以北的地域即为“北满”,以南的地域即为“南满”。其后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之租借权转与日本,另将宽城子(长春)至旅顺的铁路转与日本,以及其他铁路沿线之权利一并转与日本,俄国将库页岛以南割让给日本。沙俄势力逐渐退到“北满”,这样哈尔滨便成为其殖民侵略的据点,原来在“南满”出版的俄文报刊如俄文《新边疆报》也随之迁到哈尔滨,这便直接导致了其在东北舆论重心的转移。

为继续经略远东,鼓吹沙俄远东扩张政策,与日本相抗衡,1906年3月14日,由沙俄控制的中东铁路公司在哈尔滨出资创办了中文版《远东报》,该报成为沙俄在哈尔滨出版的第一家报纸,也是哈尔滨第一家近代中文报纸。此后15年间,该报作为俄国官方的政府机关报,成为沙俄在远东推行扩张政策的喉舌,忠实地履行着自身的职责,不遗余力地宣扬和维护沙俄的利益,该报也成为沙俄在东北出版时间最长、社会影响最大的舆论工具。

《远东报》隶属于铁路管理局新闻出版处,是中东铁路中文机关报,中东铁路公司每年拨款17万卢布作为办报经费。创办人、总经理为前述《关东报》和《盛京报》的创办者,即俄国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史弼臣(1876—1941)。史弼臣毕业后来到中国东北,成为中东铁路管理局的顾问。其发表在俄国国内报刊上关于远东问题的言论,曾引起时任俄国首相斯托雷平的赏识。中东铁路督办霍尔瓦特也视其为心腹,曾委任他为铁路交涉代表,是推行沙皇俄国远东扩张政策的重要人物之一。[8]

《远东报》于1906年3月14日创刊,其版面编排仿效上海的《申报》与《时报》,要闻版也首载清廷“上谕”,除报头三字的俄文译名(ЮАНЬ-ДУНЪ-БАО)和俄历年月日外,俨然一家国人报纸。为了更好地对华宣传,该报以重金聘请华人作为报纸主笔。首任主笔顾植及其继任者连梦青,都是当时从上海到哈尔滨的中国同盟会会员。这也一定程度上吸引着东北的国人读者。该报在首期《发刊词》中,曾宣布办报宗旨为“开发北满之文明,沟通中俄之感情”,但实际上,在《远东报》,华人主笔“毫无言论之权”[9],沙俄办报都是“为了更直接地在中国人民当中,进行欺骗性和麻醉性的宣传,以消灭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爱国心和革命性”[10]。因此该报尽管为近代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市民生活等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记录,但其也作为沙俄的代言人经常发号施令,干涉中国内政,肆意指责清廷和哈尔滨地方事务,并在涉及中俄冲突时为沙俄侵华的行径极力进行着辩解。

概言之,沙俄在殖民地哈尔滨创办《远东报》既为了满足移居中国东北的俄侨精神生活需要,更是为了扩大俄国殖民文化渗透,以期从文化心理上征服东北人民,实现永久占领中国东北的侵略目标。这一点在其办报区域收缩至“北满”后却仍将此前出刊的两家中文报留守在“南满”即可得到验证。不但如此,沙俄于1909年间在营口创办并发行了《亚东白话报》,这也表明即使沙俄因日本的强势无奈退守,也未全然放弃有朝一日重夺东北的野心。

1921年3月1日,《远东报》在出版15年后奉中东铁路公司令停刊,这也一定意义上标志着沙俄帝国殖民主义扩张政策的忠实执行者,在中国被正式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