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论 关于40年来中国新诗发展的几点思考
晚近的历史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人重新整合、梳理一番。这一过程,就研究客体而言,是其已经获得了某些可以划分的依据或界限;就研究主体而言,常常基于某种叙述的冲动和把握的渴望。只不过,这种描述往往距离越近就越具有言说的难度:除了许多现象尚未充分展开、获得稳定的沉淀以外,个体观念与知识结构的及时更新也是一个问题。但言说晚近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也正在于此,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以及细微、芜杂而又不失生动的记录,其实都为未来存留下了一份较为详尽的文献资料。
按照这样的逻辑,描绘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20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图景,首先要明确以下三个基本前提:其一,就历史而言,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作为中国当代新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创作道路还是艺术风格演变来看,都与此前的“十七年诗歌”(1949—1966)、“文革诗歌”(1966—1976)迥然不同,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其二,就现实而言,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过程明显呈现了“告别革命”“回归自我”“走向世界”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40年来中国新诗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期待进一步总结与思考。其三,就研究本身而言,将40年来的中国新诗作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目的是期待从这一阶段的历史中获得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从而为中国新诗理论建设和未来的新诗史写作与研究提供某些参考与思路。基本前提的确立有助于具体言说方式的建构,而本书采用年代史、主线论和具体现象与问题相结合的整体性论说思路,正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