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这一重要论述启示我们,要在高远的历史站位、宽广的国际视野、深邃的战略眼光下,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国之大者”。把“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建立两者的理论和实践关系,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就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21世纪的今天,人类正在经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经济和社会变革——智能革命。人工智能正以人类始料未及的速度和程度改变着世界。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与以往的一切革命都不同——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延伸和超越,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性、颠覆性的高新科学技术,如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把人工智能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范畴,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讨论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问题,便成了我们难以回避或绕开的重要学术问题。因此,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应然、实然、必然的深入研究,对于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和造就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深远意义。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著者赵浚教授,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综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可为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其视角、观点和方法均具有独到之处,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提供智力支持,生动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特色与理论品质,展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学理品质和创新精神,是一部具有创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力作。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从整体视域上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述要、学理支撑、历史沿革、现状剖析、关键环节和发展路向等问题展开了深度探究。一是深刻回答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否真正需要人工智能赋能”的问题,以立德树人“新场域”、新文科发展“新进程”、课程育人“新模式”、思想政治工作“新样态”为着眼点,明确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二是深刻回答了“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理性审视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进程中的羁绊,明确“可用之器”与“向善之道”的发展定位,以明道之维思考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融合关系,科学勾画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图景;三是深刻回答了“我们需要建设怎样的高校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人工智能开发新型载体、营建育人环境、创新管理机制、提升队伍素养等方面,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无缝育人、全方位协同联动“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深入推进智能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要求,紧紧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教书育人规律,深刻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方法论,树立育人为“道”、技术为“器”的发展理念,摆脱技术理性主义的窠臼,让人工智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是未来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旨趣、未来趋势、使命担当。
必须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历史进步,渗透到人类社会文明的各个角落,现代人在享用技术红利的同时,也容易陷入“技术的狂欢”,诱发智能机器对人的管控和支配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体现为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层面的融合,其现实应用与未来发展都隐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
这正是赵浚教授这部学术力作最难能可贵和最凸显其重要性的学术价值之所在。
2022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