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体育[15]:“伟大的美国小说”的当代重要元素
在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扬基体育场(Yankee Stadium)和麦迪逊广场花园(Madison Square Garden)是吸引着每一个外来者的地标式建筑——德里罗的《毛二世》正是以扬基体育场开篇,《女勇士》的女主人公所在球队的主场正是麦迪逊广场花园。而在大陆另一侧的西海岸第一大城市洛杉矶,和去好莱坞观光一样不容错过的是去市中心的斯塔普斯中心(Staples Center)球馆看一场湖人队的比赛。[16]每年一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或二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全美都会因为一项赛事沸腾起来——超级碗(Super Bowl),即全美橄榄球联盟(NFL)的决赛。这是世界范围内电视观众人数最多的体育赛事之一(与之并驾齐驱的是欧洲冠军足球联赛的决赛)——通过电视观看2015年的第49届超级碗的人数创下历史峰值,达到1.144亿。[17]德里罗在《名字》(The Names,1982)这部小说中曾描写过每年超级碗举行时的盛况:他笔下散落在欧洲大陆各处工作的美国人在这一天为了看比赛不惜乘飞机长途跋涉,甚至不惜旷工。而在其最新小说《死寂》(The Silence,2020)中,德里罗将故事时间设定在了2022年超级碗举办的那个周日。
在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社会历史学家意识到,体育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是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法国著名史学家雅克·巴赞(Jacques Barzun)有一句名言:若要了解美国的心智,最好学习一下棒球,学习一下这一运动的规则和实践。[18]正如《体育——全美之瘾》的作者所言,体育被宣称为当代的“美国方式”(American Way),美国大众对于体育可能已经依赖到了上瘾的程度。[19]美国的体育史可以追溯到殖民时期。19世纪末,业余和职业的体育联赛、联盟成型,正式的体系、书面规则、组织部门代替了曾经自发性的、不正式的活动,一部分人开始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谋生。[20]到20世纪初,有组织的体育(organized sport)在美国生活中夺取了显赫的位置,是一个迅速走向成熟的社会中旺盛的资本主义和民主精神的写照。而今,体育已经完全嵌入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框架中。[21]
理查德·戴维斯(Richard Davies)以“9·11”恐怖袭击为例,贴切地说明了体育对于当代美国社会的意义。在恐怖袭击之后,棒球和橄榄球比赛前都举行了高度象征爱国主义的活动,国家领导人也敦促即刻恢复原有的体育比赛日程,以此体现一个国家的决心,表明恐怖分子无法打破日常生活的节奏。[22]此外,戴维斯将体育与宗教进行类比。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主要的美国城市都为职业体育队修建了奢华的新场馆,但与此同时经常严重忽视最基本的社区需求。正如中世纪的欧洲社区通过在市政广场修建威仪的大教堂来体现其核心价值,现代美国城市通过修建巨型的体育设施来展现其偏好和价值。[23]
在《美国体育简史》中,艾略特·J.戈尔(Elliott J.Gorn)和沃伦·古德斯坦(Warren Goldstein)对于19世纪的体育史做出了梳理。他们以殖民时期为起点,而后经过19世纪中期的发展一直延续到“镀金时代”,勾勒出了美国如何一步一步成为一个体育之国(sporting nation)。[24]而进入20世纪,与体育紧密相连的则是种族、性别问题以及电视等新媒体的影响。美国的体育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排斥在外的群体不顾种族、阶级和性别的桎梏对于平等的坚持。体育满足和解决了人们对于玩乐的欲望,特别是在面对一个越来越程式化的工作日世界(workday world)时。
戴维斯指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体育史之所以逐渐成为一门学科并受到学者的严肃对待,是因为如果社会历史学家要理解“普通人”的生活的话,就无法忽视体育对于美国社会和公共政策的塑造作用。[25]当然,相信把“社会历史学家”换成“文学批评家”,这句话依然成立——尤其是当小说家本人不仅浸染在大众体育文化中,而且还是资深的体育迷。如果说戈尔和古德斯坦旨在将体育史和关于美国文化和社会的这个更大的故事联系起来,那么文学批评家也不妨看看这样的关联是如何在小说世界中得到表征的。这也是本书的出发点之一。
事实上,体育文化在当代美国枝繁叶茂,与诸如消费、媒介等其他文化力量相互融合、交互借力,共同作用于各阶层美国民众的生活。以美国当代社会为背景的小说往往很难绕开关于体育的话题。单从书名来看,德里罗的第二部小说《达阵区》(End Zone,1972)是一部以美式橄榄球为题材的体育小说,而假托他人之名出版的第七部小说《女勇士——全美冰球联赛史上首位女球员私密录》(Amazons:An Intimate Memoir by the First Woman Ever to Play in the National Hockey League,1980)同样指向了这一文类。此外,德里罗小说中很可能最为著名的体育叙事出现在《地下世界》的“序言——死亡之胜”(Prologue:Triumph of Death)中,即1951年10月3日纽约巨人队(New York Giants)主场对阵布鲁克林道奇队(Brooklyn Dodgers)的锦标争夺战以及之后成为情节中重要线索的对于制胜棒球下落的追踪。事实上,德里罗小说中的体育元素俯拾皆是,尽管所占比重不同,但在每部作品中几乎都有所体现。即使只是浮光掠影式地阅读,也不难发现他的小说中总是不乏戴棒球帽、着运动衫、穿运动短裤或短裙、蹬网球鞋的人物形象,广播、电视里播放的也总是体育新闻,小说人物相约进行体育运动、定时去现场观赛和谈论比赛也是司空见惯的场景,甚至还有体育专栏作者、评论员这样的人物设置。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电视媒体产业一样,体育产业的兴起也反映出大众文化日益成为一股作用于美国社会的重要文化力量。正如法国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Frederic Martel)所总结的那样,当代美国文化是“一种将商业与‘反文化’、前卫和雅文化、数码艺术和全面的无限丰富的族群‘亚文化’联合起来的文化”。[26]德里罗顺应了这样的多元文化潮流。他在小说中对于体育绝非轻描淡写,或者说他作品中的体育元素并非仅作为大众文化符号出现。他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纪录片中曾谈到过体育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在片中,他援引另一位美国当代小说家约翰·齐弗(John Cheever)的观点,表明“当代作家的职责并不是评判一个隔着雨水冲刷的玻璃凝望窗外的出轨女人的过错,而是解读当棒球飞向看台时那几百个同时伸手去抓的观众,以及在球赛结束后同时涌向出口的那一两万人;处在历史进程中的作家是与当代生活融为一体的,与喧闹、混乱相连,与各种对抗的声音相连”。[27]就像华顿意识到现代作家需要将关注点由乡野转向主街一样,德里罗和齐弗意识到当代作家需要将体育纳入自己的视野。如果说德里罗是“伟大的美国小说家”这一头衔的又一有力竞争者,那么体育未尝不是构成“伟大的美国小说”的当代重要元素。也就是说,研究德里罗这样的严肃作家的小说叙事与当代社会的关联,需要以体育作为一个切入点、一个观察角度或一个镜头,[28]对其作品进行深入、细致和系统的探讨。
此外,德里罗本人的经历也为其将体育与创作关联提供了助力。1978年,德里罗被授予“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ships)。利用这笔奖金,德里罗在希腊旅居三年,期间完成了《女勇士》和《名字》两部小说的创作。众所周知,古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谈到何为健全的人的时候采用的是二元论的方法,强调身体和灵魂都要健全。而现代学者也越来越关注体育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关系。德里罗本人对于体育的热衷,美国的大众体育文化对他常年的浸染,再加上他希腊旅居的经历,使得他在小说创作中对体育十分关注,因此体育也成为探究他的小说艺术殿堂的一扇重要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体育作为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的思考和表征同样体现在别的一些重要的美国当代小说家的作品中,比如罗斯的《伟大的美国小说》(The Great American Novel,1973)。巧合的是,罗斯的这部作品可以被视为一部“棒球小说”,因为其讲述的是一个名为“爱国者联盟”的虚拟棒球联盟的故事。当然,和德里罗在前一年出版的“橄榄球小说”《达阵区》一样,其主题也是体育、战争、政治的融合。如果把“伟大的美国小说”当作一个单独的文类,《伟大的美国小说》只能说是罗斯对这一文类的戏仿——其真正严肃的实践应该是在《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1997)当中。需要考虑到的是罗斯和德里罗创作这两部体育小说的时代背景。20世纪50年代以来,“冷战”的影响逐渐突破政治、军事、经济的范畴,将文化也卷入在内。“冷战”时期,苏联试图成为世界文艺的主宰者,美国也不甘落后,肯尼迪政府对文化领域的投入史无前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60年代的文化繁荣(cultural boom)。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包括电视媒体、体育产业在内的大众文化对小说的高雅文化地位发起了挑战。因此,罗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将以棒球、战争、共产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冠名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反讽意味十足。
事实上,体育叙事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罗斯研究者的关注。在2018年5月举行的第29届美国文学学会(American Literature Society)年会上,“罗斯学会”(Philip Roth Society)共承办了两场研讨会,其中一场的主题正是“罗斯与体育”。与会学者关注到了游泳、拳击、棒球等体育运动在罗斯小说中的表征,将其与性、记忆、男性气质、(美国)国家意识等主题联系在一起,拓宽了罗斯小说的研究视野。罗斯和德里罗几乎是同龄人,也都被视为当代美国小说家的翘楚,并且经常被批评家比较。因此,罗斯研究者对体育的关注无疑也是值得德里罗研究者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