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3 研究概述

本书从文体—语篇的角度,在描述翻译学的框架内,对英汉、汉英方言翻译研究进行微观与宏观的多角度比较分析。文本的比较分析从小处入手,着眼微观语言特征,并在翻译转换模式、翻译效果、翻译语言特色、影响翻译因素等多个层面上,对研究数据与例证进行分析和解读。

研究通过多层面多视角地比较分析,将文本内部的语言转换与文本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译者主体、翻译过程结合起来,归纳英汉、汉英方言翻译的特征,并对此做出合理解读。研究既注重事实归纳总结,又关注理性分析和阐释,旨在为英汉、汉英方言翻译特征勾勒出多维立体的研究视图。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是文学文体学研究方法。

0.3.1 研究问题

本书将以英汉方言差异为前提,以翻译方向和文学类型作为两个变量,旨在发现英汉互译的特征,分析影响英汉方言互译的多重因素,了解方言翻译的特点。本书在汉语文学作品中选取曹雪芹小说《红楼梦》(英译本为 Hawkes, 1973—1986和 Hsienyi Yang and Gladys Yang, 1978—1980)和老舍剧作《茶馆》(英译本为英若诚,1999;霍华,2001),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选取哈代小说《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中译本为张谷若,1936/1953/1957/1984;孙致礼、唐慧心,2013;郑大民,2011)和萧伯纳剧作《卖花女》(Pygmalion)(中译本为林语堂,1931;杨宪益,1956/1982;大连话剧团剧目转写本,2010[9])。共选取四部作品及其译作进行英汉与汉英两个方向、小说与戏剧两种类型的多角度比较研究,这是目前国内外尚未尝试过的一种比较研究。这一比较研究拟解答如下问题。

第一,英汉和汉英方言转换过程中,翻译方向不同,语体转换是否存在差异?

第二,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对方言翻译策略有何影响?

第三,英、汉文学方言在语言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将如何影响方言翻译语言?

第四,方言翻译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小说和戏剧是最常使用方言的文学类型。小说通过叙述和对白来刻画人物,展示情节,戏剧则通过演员表演进行叙述,语言对白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法。语言对白在小说和戏剧这两种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因此方言也将会呈现不同的修辞特征[10]。本书在英、汉语文学作品中各选择了一部小说和一部戏剧作为翻译比较研究的内容。

《红楼梦》和《茶馆》为汉语文学经典。《红楼梦》使用了北京方言和江淮方言,《茶馆》用的是典型的北京方言。北京方言具有特殊的地理和政治地位,因此中国文学作品中使用北京方言的作品占据较大比例,英语译作也较多。两部名作的译者具有相似特点,各由一位母语为英语的国外译者和一位母语非英语的中国译者组成。Tess of the d'UrbervillesPygmalion都是英语文学中的经典作品,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原文使用威塞克斯方言,Pygmalion选用伦敦东区方言,二者都有较多译本。本书选取不同体裁的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对英汉、汉英方言翻译进行多角度比较研究,对方言翻译特点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和分析。

0.3.2 研究内容

本书将首先廓清与方言相关的术语及概念,如“方言” “土语”“杂语”等;区分“方言文学”与“文学方言”及其在英汉文学中含义的异同;比较分析英汉文学方言、英汉书面语与口语的形式差异与特点,为本书进一步的推进奠定理论基础。以英汉方言的差异为前提,本书将从文体—语篇的角度,在描述翻译学的框架内,以英汉文学作品中的方言对白为研究对象,提取原文和译文中对应文本的口语特征和语言变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借此对英汉、汉英方言翻译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汉英、英汉方言翻译特征比较。探讨原文的使用者变体(方言)和使用变体(语域)在译本中的关系,分析汉英、英汉方言翻译的语体转换特征。

二是汉英、英汉翻译语言比较。翻译语言具有杂合特征(韩子满,2005),本书将根据源语语言文化与译语语言文化的关系,分析方言翻译语言的标准化和异化特征,比较方言译法对英语方言翻译语言和汉语方言翻译语言产生的影响,探讨影响方言翻译语言特征的相关因素。

三是小说与戏剧方言翻译策略比较。文章将以文本类型为参考,结合不同文本来研究文本类型对方言翻译策略的影响。

0.3.3 研究价值

本书进行英汉、汉英方言翻译两种方向,小说与戏剧两种体裁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学文体学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将微观语言成分的分析与宏观语境相结合,进行多角度考察,使研究结果更具客观理据,更全面深入。本项方言翻译比较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翻译理论以标准语的翻译转换为中心,建立在标准语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忽略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书关注方言在翻译中的转换及其影响因素,尝试从文学文体学和语篇翻译理论的视角,对此进行理论和实证探索,其成果将是对翻译理论研究的补充和完善,亦能为方言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是方言是文学对白中常见的成分,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语体之一。汉语和英语间的方言翻译研究仍显粗浅,研究也多集中在英—汉语的单向转换,英汉、汉英方言翻译的双向对比研究尚未有探讨。本书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英汉双语间方言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推动语体翻译研究的深入。

三是方言是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方言翻译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译作的传播和接受。本书从经典英汉方言文学作品入手,对这些作品中方言翻译转换特征进行英汉与汉英,小说与戏剧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以期深化方言翻译研究,为当今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提供借鉴和指导。


[1]方言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被排除于上流社会之外(Haugen, 1966: 924 -925),说方言意味着社会地位低下;说非标准语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地位低下的含义。因此,非标准语(non-standard/substandard language)和方言常可对等使用(Wardhaugh, 2000: 24)。

[2]德国哲学家和翻译家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1834)在《论翻译的不同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1813)中对方言翻译进行了分析(Lefevere, 2006: 142),英国外交官兼译者 John Hookham Frere(1769—1846)在其英语译作《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1840)的前言中探讨了方言翻译问题(Lefevere, 2006: 42)。

[3]这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相关研究包括:Peter Newmark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1988), Eugene Nida 的《语言、文化和翻译》(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以及Basil Hatim和Ian Mason的《语篇与译者》(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1990)等书,用语言学理论分析了方言翻译的特点。

[4]有关方言翻译和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关系的研究中,颇具代表性的是Brisset(1996)、Cronin(1996)、Findlay(2000)等学者的研究。

[5]早期,国内方言翻译讨论的焦点在于方言该不该或能不能翻译为恰当的目的语方言。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保留原文中的“洋味”,因此英文中的方言不应该用对译的方法来翻译。会“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种外加成分”(王佐良,1989: 78),也有不少学者对方言对译持肯定态度(林以亮,1984: 220;刘重德,1991: 44;郭著章,1999: 746)。鲁迅认为方言翻译是有可能的,并且提出了可以操作的白话翻译,即“博取民众的口语而存其比较的大家能懂的字句,成为四不象的白话”(1984: 277)。傅雷(1984: 547- 548)特别强调方言翻译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6]方言翻译策略的分析和探讨可见于陈国华(1997)、王宏印(2003)、韩子满(2002, 2004)、余静(2014, 2015)等学者的相关研究中。

[7]随着中译外研究不断增加,乡土语言翻译研究是近年来国内方言翻译研究关注的重点,如汪宝荣(2015)、周领顺(2016a, 2016b)等学者的系列研究。

[8]方言翻译理论研究进展较为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研究,如陈吉荣(2010)、桑仲刚(2015)等学者的研究。

[9]根据大连话剧团《卖花女》舞台表演(见https://www.ovfun.com/front/playkpoint/181, 2018年3月16日)的对白转写而成,该剧由导演高杰根据杨宪益译本改编而来。

[10]Berezowski(1997)、Perteghella(2002)、Pinto(2009)等的研究也表明方言翻译策略与语式、文类及文本功能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