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向内转与悖离社会与生活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中叶,西方文学理论出现了向内转的趋势,即由先前对作者和外部世界的关注转向对作品、语言及写作自身的关注。发端于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人文科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以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等共同推动了这一转向,具体表现为以文本为研究中心的形式主义文论的出现与蔓延以及文学创作上的非个人化等主张。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向内转有着深刻的思想文化背景。19世纪以后,艺术逐渐摆脱了对教会、宫廷、达官贵人等的依附,独立的艺术家群体开始形成。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古代艺术、道德、科学混整未分,文学艺术通常依附政治、宗教和道德等目标,文化的进步表现在各个领域意识到自身的特性和价值而不断地分化,在近代日益区分为认知—工具理性(科学技术)、道德—实践理性(法律道德)和审美—表现理性(审美艺术)三大领域。一旦根据审美的依据来操作,文学艺术便追求自身的独立价值。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蔓延无疑是其表现形态。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的学科建制和体系化的文学教育也催生了关于“文学科学”的系统建构,即独立形态的文学理论的出现。按照知识社会学的看法,启蒙运动之后人们普遍把知识看作社会存在的条件,从而致力于纯粹知识的建构和各门知识分门别类的研究。以从事文学教育的大学教师和职业批评家为主体的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文论,普遍将研究的视角转向文学自身,可以说是这一追求的体现。
现代西方文论的向内转虽然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的一面,在对文学的“内部研究”如语言、形式、结构、叙事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是形式主义和自律论的文学观念追求把语言学模式搬运到文学分析与文学理论研究中,切断了文学与社会、政治、道德、历史、文化的联系,走向了孤立与封闭。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学科的整合与去分化,边缘性的种族、性别、生态运动的兴起,文学研究重新向外转,出现了以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生态批评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批评。加之消费社会的兴起与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活动与文化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学活动经历了剧烈的形态变异,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的文学理论学科边界被打破,纯审美的、自律的文学观念受到冲击,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理论发展迅猛,文学理论研究出现了向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