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西方创伤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的系统性跨学科研究。在创伤心理学上,凯西·卡露丝主编的《创伤:记忆的探询》(1995),出版的《沉默的经验:创伤、叙事和历史》(1996)等可谓是代表之作。在社会学和历史研究上,兰格发表的《大屠杀见证:记忆的毁灭》(1991),拉卡普拉发表的《写历史,写创伤》(2001)等讨论了“二战”中大屠杀创伤和人的完整性、身份等的关系。在创伤记忆和文学创伤研究上,费尔曼主编的《证词:文学、心理研究和历史中见证者的危机》(1992),塔尔发表的《受伤的世界:阅读创伤文学》(1996),利科发表的《记忆·历史·忘记》(2004)等探讨了创伤见证人叙事的文学性、文学与创伤以及见证和历史的关系。[2]上述成果从心理、社会、历史与文化等多领域对创伤进行了综合研究,包括追溯创伤源、创伤的文学再现、创伤症候的书写以及创伤复原的应对措施等。值得一提的是安妮·怀特海德的《创伤小说》(2004)通过对当代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文本,如派特·巴克、托妮·莫里森、安妮·迈克尔斯、本杰明·威尔科米尔斯基的《另一个世界》《爵士》《四处散落的碎片》《片段》等进行的详尽全面的全新解读,探讨了当代作家将创伤结构与文学文本融合的方式,深思创伤主题与文本形式之间的关系,这种将创伤理论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方法为阅读当代小说作品(包括国内的文学文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

海外学者杨小滨所著《中国后现代——先锋小说中的精神创伤与反讽》(2013)从20世纪中国小说叙事变迁的角度,对以余华、残雪、莫言等作家为代表的新时期先锋小说的现代性进行考察,探讨先锋小说中精神创伤与历史记忆的范式,彰显创伤的事后性特质。美国学者白睿文最新出版的《痛史——现代华语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2016)一书从文学、电影、摄影作品与流行文化等领域入手,选取了从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末的重大历史事件,探讨创伤之后人们想象、解读与重构创伤历史的各种反应,指出人们经历的创伤体验、遭受的精神创伤与建构的创伤想象,以引起更多人对创伤历史的关注。

国内对创伤叙事的研究来自众多学者对西方创伤理论的积极翻译、引进与介绍传播,引起了众多青年学者对西方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热潮。在翻译或运用创伤理论研究西方文学方面,已有的著作有:李桂荣的《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2010)、李敏的《创伤小说》(译著,2011)、柳晓的《创伤与叙事——越战老兵奥布莱恩20世纪90年代后作品研究》(2013)、丁玫的《“为了灵魂的纯洁而含辛茹苦”——艾·巴·辛格与创伤书写》(2014)、王丽丽的《走出创伤的阴霾——托妮·莫里森小说的黑人女性创伤研究》(2014)、薛玉凤的《美国文学的精神创伤学研究》(2015)等。论文方面,徐贲的《意识形态和“症状阅读”——阿尔图塞和马库雷的文学意识形态批评》(1995)、《“记忆窃贼”和见证叙事的公共意义》(2008)、陶家俊的《创伤》(2011)、陶东风的《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2011)、邓韵娜的《杰弗里·哈特曼的“自我意识”理论探究》(2015)等着重对创伤的概念内涵和创伤理论的阐释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这些运用创伤理论研究西方作家作品的学术成果为当代学者与评论者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作家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范式。

北岛和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2009)一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来让成长于20世纪70年代的一代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浮现和呈现出个体记忆中的历史环境,以追忆70年代来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为新时期创伤叙事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支撑。程光炜主编的《七十年代小说研究》(2014)通过建立小说与周边社会的关联,重新打开历史的图景,力图恢复文学的真相。而许子东的《重读“文革”》(2011)运用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分析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选取了50部“文革”小说,对其进行“文革”叙述模式的分析,探讨了“文革”集体记忆的若干书写规则。这些学术著作从文本角度对“文革”历史记忆进行了不同面向的展示与剖析,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黄忠来的《潜意识:“创伤的执著”的不同内涵》(2003)、季广茂的《精神创伤及其叙事》(2011)、朱军的《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2012)等论文从创伤叙事的意义、内涵或文学如何表现创伤性记忆等不同层面对当代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了论述。王源的《童年创伤体验与作家创作的深层关系》(2006)、李敏的《林斤澜新论——从“创伤叙事”的角度看》(2009)、张琴凤的《论新生代作家儿童视角中的创伤性历史记忆》(2014)、张浩的《创伤记忆与成长叙事——论当代女作家的“文革”题材小说》(2015)等论文则从作家群体或个体的创伤记忆入手,探讨创伤事件、创伤经历与文学创作的深层关系。这些学术论文尽管是选取某个方面对创伤叙事作品进行论述,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近年来,聚焦于西方作家作品的创伤叙事或以创伤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也越来越多。如师彦灵的《美国当代华裔女性文学创伤叙事研究》(2012)、洪春梅的《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伤叙事研究》(2014)、魏懿的《阴郁的创伤书写者——凯瑟琳·安·波特小说中的创伤叙事研究》(2016)等是选取某类创伤文学或个别作家的创伤叙事来进行探讨和研究。黄云霞的《创伤记忆与灵魂诉求——当代小说中“文革”叙事的精神历程》(2005)、李敏的《“伤痕”与“反思”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研究》(2007)、景银辉的《“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2010)、余佩林的《作为症候的“文革”记忆书写》(2011)等则是以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创伤叙事或创伤表征为研究对象,对人们遭受的“文革”灾难的精神创伤以及各种症候进行了审视。这些博士学位论文拓宽了本书的写作思路。

总体来讲,国外对于创伤叙事的研究比较深入,既有理论探索,又有个案分析。虽然部分研究成果涉及新时期文学中的“文革”创伤历史,从创伤叙事的视域对一些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给予了关注,但囿于语言、资料、主题等原因,并没有专门聚焦于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国内虽然开始关注创伤叙事,但因创伤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现有成果主要关注的是国外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以笔者管见,触及新时期部分文学作品的创伤叙事,尚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数量不多,研究成果的形式全是学术论文,研究内容主要以个别作家作品为主,呈现出碎片化状态,系统研究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的成果还未见到。正是基于这一状况,本课题力图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创伤叙事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审视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