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兰州的城市文化记忆与文学书写之间关系研究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依靠记忆和象征符号体系而维系的社会共同经验,城市文化亦然。城市文化记忆既是城市文化的建构方式,也是城市文化的存在样态。文学活动通过文学叙事来建构城市的文化记忆,并推动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经验的形成与巩固。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是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兰州的城市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对部分歌咏兰州的诗词与散文的整理外,目前还没有论者发表有关兰州城市文化记忆与文学呈现之间关系的专题性论文。一些文化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兰州城市形象中的地理特征、历史地位、政治政策、经济状况、民俗文化,而对文学话语中兰州城市形象的研究较少,忽视了兰州的文学形象建构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研究者仅仅从文学文本出发,论述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思想内蕴及其话语特色,未能对“城市文化”这个独特的“城市文本”与“文学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做进一步探究。本书对兰州城市文化记忆与文学表现关系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其一,本书首次探讨了兰州城市文化记忆与文学呈现之间的关系。笔者以兰州为个案,以城市形象的文学建构为研究向度,从共时与历时的维度梳理兰州城市文化与文学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对当下文学的城市空间形象与文学书写的研究具有重要参照价值。该研究结论是中国西部城市形象与文学的关系研究成果的重要补充,对书写东部较发达城市的文学创作亦具有借鉴意义。其二,本书是当代城市文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城市的历史形象不仅保留在正史文献与地方文献中,还留存在文学话语世界中。文学作品中的兰州城市文化是多元的,而兰州城市形象在文学中的“定格”与“活着”及“复活”必然会丰富兰州城市的文化记忆。文学中的兰州形象,使兰州的城市文化积淀更具深广度。其三,本书对“美丽兰州”的形象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学中的“兰州形象”应当是甘肃文学创作研究重视的问题之一,它是兰州形象对外宣传的必要补充。本书的结论为兰州文化建设的规划者、实施者、评估者提供了除市政建设、经济建设等“硬指标”之外的评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新指标”,即文学中的城市形象指标。其四,本书有利于提高本土作家书写兰州的文化自信与文学自觉。除了牛肉面、黄河铁桥、黄河母亲雕像、《大梦敦煌》舞剧、《读者》杂志等兰州形象建构的“品牌符号”外,除了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与兰州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等兰州形象建构的“官方通道”外,文学话语中的兰州形象建构将为“美丽兰州”的文化建设增添更多的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