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普希金:创作个性和艺术思维特征
鲜明的创作个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一切优秀的作家都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作家的创作个性,这当然是正确的,实际上文学作品是作家艺术思维客观化和物质化的结果,作家艺术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更直接和更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创作个性。分析体现于创作过程的动态的艺术思维,比起分析静态的文学作品当然有更大的难度,然而它为我们深入把握作家的创作个性揭示了新的前景。
艺术思维是作家的思维方式,它有明显的历史制约性。从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文明社会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显然不同于原始社会艺术家的艺术思维。同时,在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艺术思维也有不同的特点,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的艺术思维显然不同于古典主义时期作家的艺术思维,同样,现实主义时期作家的艺术思维也不同于浪漫主义时期作家的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不仅具有历史制约性,同时还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即使处于同一时代,运用同一创作方法的不同作家的艺术思维,也仍然有不同的特点。这样就产生了艺术思维类型问题,这个问题虽然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但在历史上已引起不少文艺学家、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关注。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生活中观察到的两种信号系统的一定关系出发,创立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将人群划为艺术型、思想型和中间型。
俄国文艺心理学家奥夫相尼科-库里科夫斯基从心理学出发,把作家的艺术思维分为两种类型:观察型和实验型。观察型以客观地观察和表现各种生活现象作为创作前提,要求逼真性,对生活中人物之间和事件之间的关系不作任何歪曲、改变;实验型则根据作家主观需要,把各种人物和事件重新加以综合、组织,破坏原有的比例关系,好像对现实生活进行某种心理实验。
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创立了以区分“外向性”和“内向性”为主的性格学。他把人格分为八种类型,各种类型有不同的规定性。这八种类型中,外向型有:(1)外向思考型,(2)外向感觉型,(3)外向感情型,(4)外向直观型。内向型有:(1)内向思考型,(2)内向感觉型,(3)内向感情型,(4)内向直观型。
苏联当代文艺学家梅拉赫则根据不同思维因素在作家身上的独特联系,将作家的艺术思维划为三种类型:艺术分析型、主观表现型和纯理性型。
这些理论家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原则,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作家艺术思维类型问题,他们的探讨对作家艺术思维类型研究极富启示,同时也给停滞不前的艺术思维研究带来新的活力。本章准备结合普希金艺术创作的实践,通过对普希金艺术思维特点的分析,对艺术思维类型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寻。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既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诗人是从阴冷的俄国上空燃起的新阳,他的创作恰似一条宽阔的耀眼的河流。当你走进普希金的艺术世界,你便会发现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真挚的情感和朴素的话语;没有混浊和堆砌,只有明净和和谐;没有外表的炫耀和矫饰,只有崇高的思想和内在的光彩。这是一个真挚、明净、和谐和深沉的世界。对于普希金的创作个性,卢那察尔斯基曾经做过十分精彩的分析,他说:“普希金特别稳当地掌握着以个人激情为他的抒情作品增添光彩的能力。”“普希金还拥有一项能力:把自己的血化为红宝石,把自己的泪化为珍珠,就是说,用珠宝艺人的坚毅精神和井井有条的方法,来琢磨他那往往很痛苦的感受。”“普希金的这项能力还同另一项能力有着血肉关系。他的诗充满感情,富于思想;可是感情和思想几乎总是包括在具体的、浮雕式的、因而吸引人的形象之中。”“最后,普希金又把他的基本工具,即语言,推到了最高的完美境界,这语言既是描写手段,又是一个音乐因素,而且普希金使描写力和音乐性获得了人世间艺术很少达到的统一。”[1]
普希金鲜明的创作个性是同体现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思维特点紧密相连的。在普希金关于文学创作任务和文学创作过程的论述中,在普希金的创作提纲中,在普希金不同文本的手稿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普希金艺术思维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又直接和充分地体现了普希金的创作个性,自普希金这颗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以后,俄国和苏联研究普希金的论著浩如烟海,然而研究普希金艺术思维的论著却寥寥无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梅拉赫教授的专著,他在《作为创作过程的普希金艺术思维》(1962)和《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1985)这两部专著中,都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论述普希金艺术思维的特点。下面试图以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提供的材料为基础,对普希金艺术思维的特点做一些归纳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