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再定位:双循环与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一 传统供给体系的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提出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顺利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即低收入陷阱),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取得这些成果离不开中国特色的宏观管理政策。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均不高,市场中也经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为了推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缓解产品短缺问题,我国实施优先发展以重工业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供给政策。在那个时期,我国的储蓄率高于消费率,再加上我国比较重视重工业,轻工业在国内GDP中的占比很低,很大一部分资金流入了重工业行业,农业发展水平较低,这也是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现象的原因。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供给体系也在不断做出调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首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其次,放开农村人口居住城镇等政策,也为后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最后,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时,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了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轻工业。1988年我国轻工业的总产值比重已经上升到51.4%,同时重工业也在继续发展,然而供给不足问题仍然存在。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萎靡,而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供给体系外向型特征明显,因此我国出口量也有所减少,很多产业的产能利用率降低,例如,胶卷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到14%,市场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经济运行中的基本矛盾从供给不足转变为供给过剩。随后我国选择进一步扩大开放,并加入世贸组织,吸引外资进入,以达到通过扩大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速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上升,因此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市场受到影响,国际需求降低,以前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模式无法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供给体系无法继续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传统需求体系的发展

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个阶段,人们最大的需求就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需求大都是食品、衣服等产品,大多数人对高品质的物质没有过多的需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这点从图1-5中也可得到证明。由此人们的需求不再只局限于食物、衣服等基本产品,开始逐渐拓展到电器、汽车等耐用产品,然而我国当时正在实施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更多的是流入出口外贸产业,导致内需产业的资源不足,无法真正发展起来,国内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消费需求逐渐升级,从模仿型向个性化转变,对高品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投资需求也向高新技术等转变,除了对产品的需求,还有对服务的需求。然而,我国大部分产业依旧处在价值链中间环节,高端服务业等依旧不成熟,包括旅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领域的服务。除了人民的消费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各产业对高技术人才以及高新技术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图1-5 1978~2021年中国人均GDP以及城镇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 供给体系与需求体系的不适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增长,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有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同时伴随全球经济有“逆全球化”的趋势以及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内因和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与此同时,国际贸易环境越发复杂,贸易保护主义日趋抬头,因此我国应该更加注重开发国内市场。2022年正式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也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需要进一步刺激内需。然而内需的发展离不开有效供给的支持,所以就需要需求侧与供给侧相匹配,我国国内有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然而供给体系尚不完善。让供给与需求相适配,最关键的是要精准辨识消费需求是什么,从而增加相对应的供给。当前供给与需求不适配更多的是缘于“空间不适配”问题,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供给。例如,对于人口流入地来说,人们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需求会相对增多;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很多工业园区都是处于闲置甚至是荒废的状态,由于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的推进,企业更愿意转移搬迁到沿海地区和东部地区,尽管这些地区的工业园区已经基本饱和;我国钢铁等重工业行业的产能是过剩的,那么关于这些对基础设施、工业园区、产品生产没有很大需求的地区、行业,可以适当调整对它们的投资,减少资源错配,形成有效供给,但这样会加剧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传统国际大循环发展战略需要做出调整,推动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相匹配。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消费者从过去的生存式消费逐步转向享受式消费,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供给体系还没有跟上需求的脚步。例如,曾经有大量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直到现在我国依旧有很多人优先选择购买国外某些品牌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出现低端产品过剩的同时,中高端市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某些产品容易出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再加上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变化,人民币升值压力较大,抑制了国内产品的出口,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过去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资源开发利用和过度消耗甚至透支,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如2013年出现了大规模雾霾事件,许多地区的地下水被污染。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一样,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现阶段越发注重环境保护以及高质量的生活,出台各种相关政策来积极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如低碳城市试点、排污权交易、河长制以及“双碳”目标等。显然,传统的供给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这些要求,过去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不再适用,一些传统企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最后,尽管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依旧较大。从图1-6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他们会选择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这样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和满足,无法真正地扩大内需。再加上我国仍然处在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在继续推进,进而又会加剧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

图1-6 1998~2021年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