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大地区研究(2019年第2期/总第2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中美贸易摩擦对东南亚影响的争论

迄今,对中美贸易摩擦如何影响东南亚,媒体和学界存在不同看法。概括而言,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悲观的,认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产业链有可能中断,在重组过程中东南亚能否继续保持优势并不确定。第二类从国别角度出发,呈现出风险识别和应对的差异。这两类观点适用于不同的行业或部门,个别案例中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形,各个阶段的风险有大有小。第三类是乐观的,认为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东盟国家都将从中美贸易摩擦中获益。中美贸易摩擦不仅迫使中美两国企业从中美之外购置产品,也将导致部分产业从中国转移,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看法。与其他地区只是从中国简单转移购买对象相比,东盟的获益主要来自产业的转移,即中国将一部分零部件转移到东南亚,在东南亚国家组装之后再出口到美国。

(一)东盟分裂论

“东盟分裂论”的观点认为,东盟可能会因为中美贸易摩擦而分裂。2018年11月,新加坡咨询公司总裁、哈佛大学贝尔福研究中心研究员德温·佩雷拉(Derwin Pereira)发表在《南华早报》的一则评论可以说代表了这种观点。佩雷拉认为,东盟的破裂是因为它不像欧盟那样已经稳定成一个制度化的整体,而是仍旧以国别为基础形成内外政策,因此东盟各国将“沿着各自外部关系所形成的断层线分裂”。其中,柬埔寨、老挝和缅甸将倒向中国,越南将选择更加紧靠美国,而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尼西亚将面临更加艰难的选择,因为这些国家严重依赖于中美经济关系的稳定性。[4]

“东盟分裂论”这种观点通常认为,东盟缺乏经济上的自主性,而是更大的地区网络的一部分,甚至全球体系的一部分。虽然佩雷拉的观点不同于世界体系理论的主张,而是更多从价值链角度来考察,但就其对东盟发展前景的判断而言,与世界体系论有类似之处。在世界体系论者看来,东盟的发展是更大体系变化和发展的一部分,受制于体系。东盟作为一个地区组织,在过去50年里尽管推出了“东盟方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困扰东南亚各国的边缘地带发展困境。[5]如果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传统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崩溃,那么东盟也将分裂为不同次区域,成员国关系有可能恶化,甚至连寻常国家间的正常贸易关系也无法完全建立。

中美贸易摩擦的激化进一步扩大了这类观点的影响力。2019年4月,美国参议员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联合30多名国会议员组成跨党派小组,要求中国在美上市企业加强信息披露。卢比奥还发起一项议案,提议将那些拒绝向美国监管机构开放审计的中国企业和其他企业摘牌。此举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国金融开始“脱钩”,造成一些中国企业考虑在香港上市,如阿里巴巴以及中芯国际等。瑞士宝盛银行集团首席投资顾问伊夫·邦杰(Yves Bonzon)甚至认为,两国之间正在进行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导致到2030年出现一个“两极世界”,中美经济和金融周期脱钩,科技生态系统分离。[6]

(二)东盟获益论

与上述基于长远发展趋势的预测不同,多数舆论调查及判断是中短期的,而中短期的结论依赖于具体的国别和产业,因而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认为东盟成员国在经济上将获益。2018年10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首次估算了贸易摩擦对东亚的贸易投资影响,其评估主要建立在三种效应基础上,分别是直接效应中的贸易替代和投资转移,以及间接效应中的中间品贸易。在贸易替代方面,越南、菲律宾和柬埔寨相对于其经济规模而言具有最大的潜力。就投资转移而言,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而在价值链层面,参与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受损比较大,特别是马来西亚对中国出口下降损失将达到GDP的0.2%,其次是新加坡和泰国,而柬埔寨、印尼和越南等受影响相对较小。[7]

2019年1月初,新加坡智库尤索夫·伊萨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在调查1000多位东南亚专业人士后发布了一份报告,认为有40%的受访者表示并不清楚中美贸易摩擦对他们国家有何影响,20%的人认为会有负面影响,也有1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国家将从贸易摩擦中获益,其中柬埔寨、马来西亚和越南的人气最高。[8]结合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评估发现,不同行业的人难以对三种效应叠加后的综合效果做出准确判断,一是因为需要基于数据的精确计算,二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区域和行业差别显著。该调查结果虽然并不完全确认中美贸易摩擦与所在国的所有事实,个别可能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但总体上却显示出东盟舆论的多样性,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原因正是在于中美贸易摩擦存在贸易转移、投资转移以及中间品贸易等不同效应。

日本野村证券的经济学家再度强调了进口替代效应和生产转移效应。前者主要是短期的,即中美两国增加从中美之外经济体的进口,后者是中长期的,跨国公司把生产转移到中美之外的国家和地区。据估算,马来西亚将是进口替代的最大受益者,越南则是生产转移的最大受益者。在进口替代方向上,位于马来西亚之后的依次是泰国和菲律宾。马来西亚受益的产业主要是电子器件、液化天然气和通信设备,泰国则是自动数据处理产业,菲律宾主要是电子器件产业。在生产转移方向上,继越南之后依次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9]从上述报告来看,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是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受益者。

(三)东南亚风险增长论

随着形势的发展,各种观点在进一步演变。特别是2019年5月初以来,随着中美相互加征关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到8月初进一步激化,特朗普政府不仅高调宣布对中国产品征税,还宣布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很快,美方的论调发生了改变。9月17日,在第13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临近之际,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了三份对中国加征关税商品的排除清单。[10]这一时期,舆论围绕东南亚的判断有了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论坛10月8日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2019》,新加坡的竞争力居第一位,美国跌至第二位。世界经济论坛指出,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关税之争引发的港口贸易转移,让新加坡从中受益。[11]10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华盛顿公布对世界经济的预测数据,将中国2019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6.1%,美国经济增长下调至2.4%,两国较7月的预期均低0.2个百分点,2020年中美两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为5.8%和2.1%。东盟五国的经济增长则调整为4.8%,比7月预测低0.2个百分点,但预期2020年经济增长率为4.9%。[12]世界银行也下调了大部分亚太经济体的增长预测,其中泰国和菲律宾分别下调了1.1和0.6个百分点。世界银行表示:“长期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中国进入外国市场环境的持续恶化,可能导致全球价值链向其他国家转移,并对投资产生更重大、更长期的负面影响。”[13]10月10日,世界银行在曼谷发布东亚太平洋经济半年报《应对日益增大的风险》。报告认为,全球需求疲软,美中贸易持续紧张造成不确定性上升和出口、投资增长下滑。其中,越南的净贸易顺差下降,抵消了一部分贸易转移带来的短期收益。此外,进口增长也在减缓,反映出地区内中间品贸易的下降。[14]

尽管如此,世界银行报告《应对日益增大的风险》也承认,短期内东南亚获益很多,长期而言风险增大。报告的专栏《中美贸易紧张关系对东亚发展中国家贸易的影响》指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首先发生的是贸易转移。东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从中受益,越南和马来西亚分别跻身中国和美国市场增速的前五名,而柬埔寨(来自美国)和蒙古国(来自中国)的绝对收益相对较小,但相对于其国内生产总值却有显著增长。世界银行还针对关税增减做出了场景预想。第一种是截至2019年5月的关税幅度,在这种场景下,东亚国家的净收益是增加的。显然,这种模型推断与在此之前多数媒体对东南亚的评估是一致的,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与很多人的预测不同的是,第二种场景预测认为,如果中美对所有产品征收25%的关税,东南亚的收益将比第一种场景时更大,特别是越南。不过,随着形势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影响到中美两国国内投资(经济增速)的话,那东南亚的风险将显著增大,来自进出口的短期收益将很快随着贸易的转变而丧失。[15]需要注意的是,世界银行推断的第二种和第三种场景还远没有变成事实。

世界银行的第二种场景预测与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预测有很大的不同。2019年2月初,联合国贸发会在年度贸易政策报告中,首次计算了关税提高至25%时的全球贸易场景。就贸易转移效应而言,东南亚的贸易增幅小于日本和欧盟,在东南亚排在第一位的是越南,其次是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菲律宾排在最后。但从价值链看,中美互征关税也波及产业链上的供应商。贸易摩擦对国际生产网络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很多公司将离开中美两国到其他地方生产。北美和东亚两个地区都将受到很大冲击,东亚尤其严重,贸易额将收缩1600亿美元,而欧盟将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获益者。[16]

2019年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会见了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的中方负责人刘鹤,双方认为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7]中美对此次会谈的成果并没有达成一致,特朗普认为目前只是第一阶段,今后将跟进第二和第三阶段的协议,中方则没有这么明确的规划。但舆论认为中美达成协定的可能性上升,亚洲股市也积极上扬,各方对东南亚的看法又开始出现变化。马来西亚表示,将增加支出抵御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同时积极争取贸易摩擦中的中国投资者,预计今后几年中国对马来西亚投资将达到美国和欧洲对马来西亚投资的水平。[18]而印尼则被普遍认为是这场贸易摩擦的输家,在33家迁往海外的中国企业中,有23家选择了越南,10家选择了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等国。为此,印尼政府宣布,计划将公司税税率从目前的25%降至20%,以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转移到印尼。[19]

就在中美宣布即将取得实质性进展之际,《纽约时报》当天发表了由几位前政要署名的文章《贸易战威胁世界经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瑞典的前总理提出:“美国和中国之间长达18个月的贸易摩擦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如果不能结束贸易摩擦,明年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将大大增加。这也将严重损害中国的短期增长前景。”[20]刘鹤在华盛顿会见IMF新任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时,对方也提到了IMF计算的如下数据:“贸易摩擦正在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到2020年将拖累世界经济0.8个百分点。”[21]一项对跨国公司首席执行官的调查也显示,即便是跨国公司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也存在巨大分歧。[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