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几个相关问题的界定
(一)大学生运动的退潮特征的界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的退潮,是以一定的表象为特征的,即60年代风格的消失:大规模街头政治活动的结束,高校教学秩序的基本恢复,高校内部极端抗议方式(破坏财产、占领大楼、使用暴力、集中罢课)的终结,主要学生运动组织的解散或消亡,大学生运动的主要宣传工具——地下报纸的集中停办。
在对大学生运动的退潮表象特征进行了相应的界定之后,我们就可以解释另外一种看似矛盾的观点了。1979年,美国两位学者阿瑟·莱文和肯思·威尔森(Keith Wilson)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70年代美国学生激进主义只是改变了形式而非消退了。70年代的学生激进主义不同于60年代,也不再采取60年代那种极端的方式了。新形式包括游说、成立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新政治团体等。[19]阿瑟·莱文还在1980年出版的《当梦想和英雄死亡——今日大学生素描》中,再次强调了这一观点。[20]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与主流的观点实际上并不冲突,主流观点所说的学生运动的退潮,是指60年代风格的大学生运动的退潮,是60年代激进风格的消失,是学生关注社会和国家命运的旨趣的消亡。60年代的大学生运动是以“国家-社会”为中心的运动,是一场意识形态化的运动,它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以温和游说和诉讼等方式为主的学生群体利益政治的转变,恰恰是我们判定60年代学生运动退潮的重要证据之一。
(二)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兴起和退潮的时间
关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的兴起时间,学术界存在几种划分。第一种观点认为是1960年。因为这年5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湾等其他高校的8000名大学生在市政厅大楼前举行示威,抗议众议院非美调查委员会进行非法传讯。[21]也有的认为,1960年学生运动主要组织——学生争取社会民主组织(Students for a Democracy in Society,SDS)正式更名并脱离老左派的“争取工业民主联盟”(the League for Industrial Democracy,LID)象征着运动的开始。[22]
第二种观点认为起源于1959~1962年。以SDS酝酿脱离母体直至1962年发布《休伦港宣言》为重要标志。[23]
第三种观点认为运动起源于1964年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自由言论运动”(the Free Speech Movement,FSM)。
这三种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倾向于以1962年《休伦港宣言》作为划分标志。美国政治过程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社会学家梯利是这样定义“社会运动”的:它意味着“一种特殊的、关联的、发展的政治互动与实践的历史情景。意味着运动,运动剧本及WUNC(价值、团结、数量、承诺)展示的特殊结合”。也就是说,社会运动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一种持续的、组织起来的针对权威对象声称集体主张的公共努力;将这种表现的多类型的综合体视为社会运动剧本:政治行动中的联合行动——特殊目的的联合体、公共会议、正式的游行队伍;参与者所关注的WUNC的公共展现:价值,团结,数量,以及对他们自身所属党派或追随者所履行的义务。[24]赵鼎新教授认为,“所谓社会运动,就是有许多个体参加的、高度组织化的、寻求或反对某些特定社会变迁的体制外政治行为”。[25]1962年之前的大学生激进政治与这两种定义有很大的差距。其一,之前,虽有主要组织SDS的成立,但是它尚未形成自己的纲领和义务,也尚未形成共同的价值及达成一定的团结,它不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组织,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社会运动剧本。其二,虽有大学生参与,但他们只是黑人民权运动的声援力量,或者根本就是民权运动参与者。1962年《休伦港宣言》的发表才是学生新左派形成的真正标志,该宣言也是大学生运动的第一份反叛宣言书。
关于大学生运动退潮的时间,也有四种划分。
第一种观点认为是1968年。这一年发生了一系列的骚动和暴乱,是运动的顶峰和终点,同时,这一年也是保守主义回潮的起点。这种划分过分看重的是1968年的转折意义和象征意义,却没有真正反映现实。
第二种观点认为是1969年之后。极少数研究者认为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青年狂欢几天之后,反叛的氛围慢慢弱化。但这种划分也是不合理的,因为1970年才是运动的高潮。
第三种观点认为是1972年。新左派包括大学生左派支持民主党总统候选人麦戈文,但是愿望落空,新左派挽救颓势的最后努力失败了,新左派顿失其影响(欧文·昂格尔语)。1972年是新左派急速衰落的一年,但集体示威、反战、暴力袭击还在继续,以之作为时间界限也不妥。
第四种观点认为是1973~1974年。对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的全面调查,彻底击碎了新左派的革命梦想。
笔者认为第三种划分更为客观一些,但时间点应稍微后推,选择1974年前后作为时间界限。这是综合考虑退潮的各种表象特征而得出的结论,在正文中将详细阐释。
(三)大学生运动是以白人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运动
要界定大学生运动的主体,首先就涉及对“新左派”的理解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对新左派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有的认为它泛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种社会抗议运动,有的学者认为这是白人学生的校园造反运动,有的学者认为它指的是学生的政治运动。
资中筠在《20世纪的美国》(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一书中,将新左派的特征归纳为:怀着乌托邦式的理想,对美国社会的现状不满,从各个层面对美国社会的弊端进行揭露和批判,要求社会改革。它与自由主义改良派不同,因而被冠以“左派”之名,但是又反对苏联的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与传统的左派共同之处少,学界称之为“新左派”,以示区别。“新左派”以继承社会批判的知识分子为思想先导,影响逐渐扩大至青年学生阶层,青年学生成为“新左派”批判运动的主力,将20世纪西方社会内部批判运动推向顶峰。
而欧文·昂格尔等学者却认为,新左派运动是一场白人中产阶级青年的运动。他提出的理由是,黑人组织如学生非暴力协调委员会(SNCC)、种族平等会议(CORE)、黑豹党等,虽然也参与了新左派运动的决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左派运动作出方向选择,但是黑人组织终究是为了自身利益,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行动。
两种观点的差异在于,前者强调新左派运动与民权运动的紧密合作与融合,后者强调新左派运动与民权运动尽管紧密相连,但它们还是两个独立的运动。
美国学者范·戈斯(Van Gosse)又提出一种新观点:新左派运动还应该包括各种新社会运动,如同性恋权利运动、妇女运动等。[26]这种观点虽有一定的新意,但经不起仔细推敲,原因在于新社会运动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而形成气候却在新左派运动衰落之后,两者在时间上并没有完全重叠。
本书倾向于认为新左派运动是一场以白人中产阶级青年为主的运动,这样界定有利于突出新左派运动的政治旨趣、价值观和身份认同,也有利于凸显新左派运动与民权运动的紧密关系,也便于我们分析民权运动的“黑人权力”阶段对新左派衰微的重要影响。
相应的,本书认为这场大学生运动是以白人大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运动。需要强调的是,60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并不是新左派运动的全部内容,或者说,它只是新左派领导的一场学生左派运动。
(四)“大学”一词的运用
在美国,大学指的是综合型的大学(university),与四年制与两年制的学院(college)相区别。在本书中,为了论述的方便,采用了中国常用的大学概念,即如果不加以特别说明,本书中的“大学”指的是所有的美国大学和学院(高校),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1] 转引自Arthur Levine and Keith Wilson,“Student Activism in the 1970s:Transformation Not Decline”,Higher Education,No.8(1979):627-640。
[2] Arthur Levine,When Dreams and Deroes Died:A Portrait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an Francisco,Calif.:Jossey-Bass;New York: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80),preface.
[3] Herbert Marcuse,“The Failure of the New Left?”,New German Critique,No.18(1979):3-11.
[4]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5] Lewis Feuer,The Conflict of Generations:The Character and Significance of Student Movement(New York:Basic Books,1969),p.528.
[6] Michal Useem,Protest Movements in America(Indianpolis:Bobbs-Meri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1979),pp.7-8.
[7] 转引自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http://data.book.hexun.com/4148_2604370C.shtml。
[8] 转引自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http://data.book.hexun.com/4148_2604370C.shtml。
[9] 转引自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http://data.book.hexun.com/4148_2604370C.shtml。
[10] Milton Cantor,The Divided Left:American Radicalism 1900-1975(New York:Hill and Wang,1978),pp.218-219.
[11] Arthur Levine,When Dreams and Heroes Died:A Portrait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p.118.
[12] Rudy Willis,The Campus and a Nation in Crisis: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Vietnam(Madison [NJ]: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96),p.196.
[13] Rudy Willis,The Campus and a Nation in Crisis:From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o Vietnam(Madison [NJ]: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1996),p.196.
[14] 〔美〕戴维·斯泰格沃德:《六十年代与现代美国的终结》,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212页。
[15] Todd Gitlin,The Sixties:Years of Hope,Days of Rage(Toronto;New York:Bantam Books,1987),p.417.
[16]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http://data.book.hexun.com/4148_2604370C.shtml。
[17] 沈汉、黄凤祝:《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前言。
[18] 指马尔库塞的“总体革命论”,即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意识的和本能的革命,与现存体制的一切方面唱反调,拒绝社会的一切行为准则。
[19] Arthur Levine and Keith Wilson,“Student Activism in the 1970s:Transformation Not Decline”,Higher Education,No.8(1979):627-640.
[20] Arthur Levine,When Dreams and Heroes Died:A Portrait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preface.
[21] 吕庆广:《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第93页。
[22] 美国学者Christopher Bone等提出的观点,见其作品The Disinherited Children:A Study of the New Left and the Generation Gap(Cambridge,Mass.:Schenkman Pub.Co.;New York:distributed solely by Halsted Press),1977。
[23] 纽约大学教授欧文·昂格尔等学者提出的观点,见其著作The Movement: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ew Left,1959-1972(New York:Dodd,Mead;Harper & Row),1974。
[24] 董国礼:《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运动研究——梯利的集体行动理论》,《学海》2007年第5期。
[25] 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
[26] Van Gosse,Rethinking the New Left:An Interpretative History(New York,N.Y.:Palgrave Macmillan,2005),pp.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