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与文明(第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关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蕴含的“三个统一”哲学阐释

李印照[13]

摘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主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针和遵循。从哲学视域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历史观与价值观、民族性与世界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人民性 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做了深入的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和主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针和遵循。

一 不忘初心: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任何把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想认识,不仅是对党性与人民性相互关系的曲解,更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亵渎。

党性是党员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14]刘少奇同志也指出:共产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是无产者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所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就构成了我们党的党性。我们党历来重视党性问题。1941年就提出要加强全党的党性教育和党性学习,决不可轻视这个绝大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共产党人无论是想问题、搞研究,还是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而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当前,讲党性就是要增强“四个意识”,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性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显著特征和优良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标志。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5]。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人民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6]十九大报告开篇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从嘉兴南湖上的红船,到今天承载着13亿人民希望的巨轮,我们鲜红的党旗上始终镌刻着“人民”二字,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出现203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 牢记使命:历史观与价值观高度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17]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革命时期长征路上的红军鞋、淮海战役中的小推车、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无一不诠释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正如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我们能够长期坚持在敌后晋察冀,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不是有了山,才有抗日根据地,而是有了人民,我们才能够长久生存在深山老林里。建设时期鞍钢、宝铁、大庆油田、葛洲坝电站、武汉长江大桥等重点工程,北大荒建成了米粮仓,新疆荒原上开发成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实现了“两弹一星”……是人民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改革时期小岗村18名村民的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今天,我们破解发展问题,化解发展难题,培育发展新动力,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价值观上区别于剥削阶级政党的标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的“人民”突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子民”的狭隘界限,不是将“民”归于与“君”“官”相对应的位置。它既充分借鉴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注重关注百姓生存的积极因素,又抛开了其中“君为主体,民为从属,民为君用”的消极因素,在继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了人民的中心地位。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8]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明确:“在新的长征路上,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终极价值追求,发展为了人民意味着发展目的实现由“物”到“人”的转变,意味着发展主体实现由“手段”到“目的”的转变,意味着发展对象实现由“少数人”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转变。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判断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检验小康社会是否全面建成的主要标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 继往开来:民族性与世界性高度统一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就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明清之际发展至顶峰。早在《尚书·秦誓》中曾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尚书·五子之歌》有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章句下》留下千古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牧民》进一步指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汉唐时期,李世民深切意识到“民水君舟”的道理,故将其作为治理朝政的基本准则,并在《贞观政要》中得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明清时期,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倡导天下为公。从理论上讲,这些传统民本思想的根本缺陷是不能从深层次上解释、从根本动力上说明、从客观规律上认知人民的历史地位。从实践上看,过去一切政党、团体或革命组织没能把党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没能彻底做到“天下为公”,不能真正把人民组织起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明确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主体地位实现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共产党宣言》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被称为代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高命题。列宁也曾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19]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执政追求。毛泽东同志曾把群众比作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比作土地、水、铜墙铁壁,甚至比作上帝。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他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建设和改革实际提出,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三个有利于标准”,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强调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政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人民群众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主体。科学发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性问题解决好之后,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制订好中国方案,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也会更好。国际视野、全球眼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诉求,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必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中国动力;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了中国方案。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的“考卷”已发放到我们手中,应树立历史眼光,强化理论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埋头“审题”,认真“答题”,接受人民的“批阅”,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