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实践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意蕴
王仕国 黄谋琛[1]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三重意蕴。其一是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逻辑严密、体系完备,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二是实践性。坚持实践的观点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实践方法论。其三是人民性。秉持群众史观是实现人民价值目标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深入领会、坚决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性 人民性 实践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列入党章和宪法,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
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科学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重意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不是我们强加的,而是有其自身的逻辑依据。衡量一种思想理论是否科学,有三个要素:一是时代课题,二是体系结构,三是创新。
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首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以革命和战争为时代主题,抓住了“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怎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这一时代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所发表的一切著作都是围绕这一时代课题而展开的。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表达其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3]马克思恩格斯目睹了资本主义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认识到当时资产阶级社会的不平等不合理。而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要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必须进行暴力革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是国内外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从经济社会形态来看,人类社会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不断演进的过程。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又可分为诸如低级、高级若干个阶段,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为人类发展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同志坚持察大势、观大局、谋大事,抓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并做了系统科学的回答。而这种科学回答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来分析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正如十九大报告所说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4],对“三大规律”认识进行艰辛的理论探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逻辑结构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紧扣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上基本问题和各个方面集中体现在但又不限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八个明确”从理论层面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这是认识理性。不仅总目标明确,而且各领域目标也很明确。第四个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五个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军队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第六个明确,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不仅如此,“十四个坚持”还从十四个方面对相关领域做出政策指导,从战略或者说方略层面回答了“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这是实践理性。对于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强调重要性,陈述目标,还用“破除、突破、吸收、构建、发挥”几个动词表明了怎么全面深化改革。
科学性还体现在创新性。如果理论还是重复过去的东西,没有原创性,自然谈不上科学的理论,当然也不是对以往合理管用的东西一概抛弃。回顾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过程就知道,这是在批判以往理论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而诞生的,这种批判就是扬弃。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为了实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继承甚至强调以往一些提法,而且还有其崭新的提法、崭新的概括。这就是创新。比如,新方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使命,就是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新安排,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等。这些新概括、新提法都是创新。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实践方法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既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其科学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实践方法论。这是第二重意蕴。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实践中诞生,也在实践中发展。自从经典作家将实践引入哲学,就实现了哲学史上的彻底变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制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许多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许多大事,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人民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党和国家事业蒸蒸日上。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坚持实干为要的结果。习近平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号召“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性,不仅体现在“十四个坚持”提出政策分析,展现实践理性,就是在每一个具体方案中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改革实践是系统的实践。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并且通过中央全会加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不仅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而且注重改革的全面性,包括经济体制、民主法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党的建设、纪检监察和军队国防等诸多领域,全面改革由此产生系统集成效应,实现整体优化。而对于各个领域的改革又进一步提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框架,如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囊括八个方面的改革,单列改革内容60条,而“两会”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属于其中一方面,是八分之一。八个方面的改革依次涉及:党中央,20条;全国人大,3条;国务院,23条;政协,3条;行政执法体制,5条;跨军地,6条;群团和地方机构,没有具体条款,只是提出原则性指导性意见,但也列出了时间表和路线图: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且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由省级党委统一领导,在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此外,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承担政治责任,党委(党组)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并且要求加强督促检查和请示报告。2018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打攻坚战,激发制度活力,激活基层经验,激励干部作为,扎扎实实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等16个改革文件。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且通过强有力的实践来达到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实现个人、少数人和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指导思想,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三重意蕴。
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根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因而提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联合体为目标。人民的立场蕴含在经典作家的一系列论著当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恩格斯说:“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8]
我们党自然也是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坚持人民性这一根本原则。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多次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作为人民领袖,为什么能够得到全党的拥护、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因为一心为民。正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他在率领政治局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0]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终究是人民幸福之梦。在十九大上,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格外关注贫困户,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就说,“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11]“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习近平提出脱贫攻坚战略,通过连续奋战,十八大以来扶贫脱贫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国农村贫困人口2012年年末为9899万人,截至2017年年末全国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853万人,剩下30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年末的10.2%降到3.1%。当然,我们决不能因此沾沾自喜。可以想象,脱贫工作中仍然会碰到诸多问题,包括失职失责、优亲厚友、截留挪用、虚报冒领、吃拿卡要、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等。纪检监察司法部门要以强烈的责任感,紧盯问题不放,严惩不贷。针对人民所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打虎拍蝇猎狐力度不减,保持高压态势。习近平还将中国梦和各国梦、世界梦联系起来,强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12]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丝路基金、亚投行、上合组织、G20等推进国际治理体系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向“真正共同体”的迈进。
“学然后知不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国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行动指南,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担当精神,深入领会、自觉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