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个案精选(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5.RhD变异型DVI Ⅲ型鉴定2例

一、简要病史

病例1,男性,54岁,因肺癌拟行肺叶切除术,术前常规血型检查时发现RhD血型弱阳性(IgM+IgG抗-D),既往无输血史。

病例2,献血者,男性,23岁,献血时初筛为RhD阴性,进一步做RhD阴性确认。既往体健,无输血史。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型血清学常规检查

1.血型鉴定

分别采用试管法和ABO/RhD血型卡(标准血清试剂为IgM抗-D)进行血型检测,患者为A型,RhD阴性;献血者为B型,RhD阴性。应用抗人球蛋白法进行RhD阴性确认试验,结果见表1-24。

表1-24 患者、献血者与四种抗D血清反应格局

病例2:

2.抗体筛查:

病例1和病例2均为阴性。

(二)血型血清学特殊检查

1.Rh分型

病例1(患者)和病例2(献血者)Rh分型结果均为Ccdee。

2.DAT

病例1和病例2均为阴性。

3.血清学结果

初步判定病例1和病例2均为部分D。

(三)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RhD基因PCR-SSP分型检测:检测结果见图1-26、1-27和1-28。参照表1-25的反应格局判定结果,病例1(患者)和病例2(献血者)的表型为RhDVI Ⅲ型,基因型为RHD-CE3-6)-D

图1-26 患者RhD基因分型结果

图1-27 献血者RhD基因分型结果

图1-28 RhD阴性和阳性对照

表1-25 人类红细胞RhD阴性鉴定基因检测试剂盒

三、诊疗经过

将病例1(患者)按RhD阴性结果处理,为其选择RhD阴性血液输注;将病例2(献血者)捐献的血液成分按RhD阳性血发放。

四、相关知识链接

Rh血型基因(RH)位于人类1号染色体短臂34.3~36.1区域,由两个同源、紧密连锁的RHDRHCE基因组成。RHD基因编码D抗原,RHCE基因编码C、c、E、e抗原。RHDRHCE基因高度同源(93.8%),均有10个外显子和9个内含子,长度分别是为57932bp和58575bp,均编码417个氨基酸。RhD抗原表型除了正常的D阳性和D阴性外,还存在着多种D变异型,包括部分D(partial D)、弱D(weak D)和DEL型[1-3]。部分D抗原表达不完整,和有些抗-D试剂不发生凝集反应,其产生的分子机制主要有3种:RHD/CE等位基因转换、单点错义突变和多点错义突变[4]。DVI分4种类型,均为RHD/CE/D杂交基因编码。DVI Ⅰ型:RHD-CE(4-5)-D;DVI Ⅱ型:RHD-CE(4-6)-D;DVI Ⅲ型:RHD-CE(3-6)-D;DVI Ⅳ型:RHD-CE(3-5)-D。这4种RHD基因的变化均造成了D抗原表位的减少,使得大部分单克隆抗-D与DVI细胞不反应或弱反应。DVI Ⅲ型外显子3~6被RHCE基因e等位基因取代,形成了DVI Ce单倍型[5]。DVI型大部分发现于白种人,在中国人群中较少报道,因其极易被免疫产生抗体,所以在临床中是比较重要的部分D血型[6]

五、案例点评

本案例中一个患者、一个献血者,两个标本与不能检出DVI的4批IgM单克隆抗-D反应阴性,与能检出DVI的2批IgM+IgG抗-D和1批IgG抗-D均反应阳性,Rh分型为Ccee,经PCR-SSP分型检测定型为DVI Ⅲ型,RHD-CE(3-6)-D。因为DVI型人极易因免疫而产生抗-D抗体,所以对DVI型受血者应当做是D阴性处理,需要输注RhD阴性血[7]。受血者RhD定型时应使用不能检出DVI型的IgM单克隆抗-D试剂。以输血为目的常规血型检测不必使用高效价的IgM单克隆抗-D试剂,也没有必要用IgG抗-D试剂对阴性反应的标本进行阴性确认试验,否则可能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8]。本案中病例1(患者)标本的送检医院由于使用IgM+IgG抗-D(IAT)发现患者标本弱阳性反应,如报告D阳性,输注RhD阳性红细胞后,很可能会刺激机体产生抗-D抗体,或者发生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如使用不能检出DVI型的IgM单克隆抗-D试剂,可能会避免出现类似问题。DVI型人作为供血者,因其红细胞上有D抗原需当做RhD阳性血液用于临床。本案中病例2(献血者),初筛为RhD阴性,用两个批次,不同克隆株的IgM+IgG抗-D、一批IgG抗-D进行RhD阴性确认,结合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认为部分D中的DVI型,将该血液成分做为RhD阳性发往医院。DVI型个体作为献血者应作为RhD阳性供者处理,作为受血者时则应作为RhD阴性患者处理,这就提示医院输血医学科和采供血机构在RhD血型鉴定中应选用适合所在实验室检测目的的抗-D试剂和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RICHARD E, ROSENFIEID, FRED H, et al. Genetic Model for the Rh Blood-Group system[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73, 70(5): 1303-1307.

2. GAHMBERG C G.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the human Rh0(D)antigen[J].FEBS Lett, 1982, 140(1): 93-97.

3. AGRE P, CANTRON J-P.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Rh antigens[J]. Blood, 1991, 78(3): 551-563.

4. FRANZ F, NICOLE W, EICHER I, et al. DNB: a partial D with anti-D frequent in Central Europe[J]. Blood, 2002, 100(6): 2253-2256.

5. GEOFF DANIELS. Human Blood Groups. 3rd ed[M]. Wiley-Blackwell, 2012.

6. YE L, WANG P, GAO H, et al. Partial D phenotypes and genotype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J]. Transfusion, 2012, 52(2): 241-246.

7.张东民,刘衍春,马玲,等.高效价抗-D的RhD 3型标本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0):1004-1005.

8.赵国华,赵维齐.BCSH输血相容性检测程序指南[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11):116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