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类孟买OhB1例
一、简要病史
患者,男性,69岁,因“反复胸痛2年,加重20小时”急诊收入院。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术前常规检查ABO血型时发现正反定型不一致。既往无输血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型血清学常规检查
1.血型鉴定
ABO正反定型不一致,RhD阳性,结果见表1-21。
表1-21 血型鉴定(试管法)结果

2.抗体筛查
阳性,结果见表1-22。
表1-22 抗体筛查试验结果

(二)血型血清学特殊检查
1.DAT
阴性。
2.H抗原检测
抗-H与患者红细胞反应均为阴性,与Oc和Bc反应均为阳性。
3.吸收放散试验
患者红细胞与单克隆抗-B,室温和4℃过夜后检测放散液均为阴性,与人源抗-B吸收后,室温检测放散液为阴性,4℃过夜后检测放散液为弱阳性。
4.唾液血型物质检测
检测到B、H血型物质。
血清学结果:该患者血清学反应格局基本符合类孟买OhB的血清学特征,同时含有弱的抗-HI抗体。
(三)血型分子生物学检测
血型基因检测:结果见图1-23,显示该患者为h3/h3;Se357/Se357;ABO*B.01/O.01.02。

图1-23 患者血型基因测序结果
注:符合h3/h3;Se357/Se357;ABO*B.01/O.01.02基因突变位点特点
三、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给予抗凝治疗。因患者为稀有血型,血源获取困难,且患者为高龄冠心病患者且有急性前间壁、前壁心肌梗死,亦不适宜做自体血采集,故不考虑行外科手术,改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冠脉内局部药物释放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手术顺利,术前术中及术后Hb均维持在140g/L左右,未输血,术后病情趋于平稳,出院。
四、相关知识链接
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最早的血型系统,ABO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编码A和B转移酶,它们催化H抗原产生A抗原和B抗原[1]。然而,H抗原的生成又是由H-转移酶催化的,编码H-转移酶的是位于第19号染色体上的FUT1(或H)和FUT2(Se)基因,其中FUT1基因决定H抗原在红细胞上的表达,FUT2基因决定H抗原在分泌腺和消化液中的表达[2-3]。当FUT1(H)基因变为一种稀有的h/h纯合子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类孟买型或者孟买型,也可以称为H缺乏表现型,具体指那些红细胞上缺乏H抗原的稀有表现型。H抗原可以出现或不出现在分泌液中[4-5]。
五、案例点评
本例患者的ABO血型为类孟买OhB,是ABO血型系统中比较罕见的血型之一,有研究表明其在人群中的频率为0.04‰[6]。该患者第9号染色体上具有野生型B基因和O基因(ABO*B.01和ABO*O.01.02),但由于其第19号染色体上FUT1基因变为一种稀有的等位基因h纯合子(h3/h3),FUT2基因表达(Se357/Se357),导致该患者能够编码B转移酶,却由于不能编码H转移酶,提供H抗原,从而不能在红细胞膜上表达B抗原。而FUT2基因的表达(Se357/Se357),导致该患者分泌液中存在正常的B、H物质。有研究表明[7],分泌液中的H物质被B转移酶催化,形成的B抗原可以吸附在红细胞膜表面,使其与标准抗-B血清产生弱凝集,但本案例红细胞与抗-B血清无凝集。几乎所有的类孟买血清中都会含抗-H或抗-HI抗体,并且通常无活性[8],但本例患者血清内的抗-HI抗体在37℃具有活性。因此针对该患者,不能输注H抗原阳性的红细胞,这样极易产生溶血反应,只能给予同型OhB红细胞或自体输血。但OhB红细胞很难找到,紧急情况下可以考虑输注B型红细胞。
参考文献
1. LUO G, WEI L, WANG Z, et al. The summary of FUT1 and FUT2 genotyping analysis in Chinese para-Bombay individuals including additional nine probands from Guangzhou in China[J]. Transfusion, 2013, 53(12): 3224-3229.
2.黄丹丹.2例类孟买血型的分子机制研究及家系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9):850-853.
3.刘巍,蔡晓红.贵阳市1例稀有血型类孟买Bmh的检测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13):3584-3585.
4.耿宝财,杨佶军,王雅丽,等.类孟买B血型报告1例[J].中国输血杂志,2016,8(29):855-857.
5.陈萍,沈雨青,张水木.类孟买血型的鉴定及输血对策的探讨[J].临床血液杂志,2016,29(6):508-509.
6. XU X, TAO S, YING Y, et al. A novel FUT1 allele was identified in a Chinese individual with para-Bombay phenotype[J]. Transfus Med, 2011, 21(6): 385-393.
7. LIANG W, XU H, LIU Y Y, et al. Molecular genetic analysis of para-Bombay phenotype in Chinese persons: a novel FUT1 allele is identified[J].Transfusion, 2015, 55(6Pt2): 1588-1589.
8. ZHANG W, ZHU Z Y. Structural modification of H histo-blood group antigen[J].Blood Transfus, 2015, 13(1):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