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孟子:人格之美

孟子在哲学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倡仁政,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美学上,他以性善论为基础,讨论了人格美以及共同美感等问题,并试图把伦理提升到审美的高度,为战国时期的儒家美学开启了新的篇章。

孟子,名轲,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曾跟随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学习,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思想和言论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是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这是他美学思想的一个基础。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善心,这种善心就是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的萌芽,一个人要具有完美的道德,必须通过道德的修养,发挥自己固有的善性。孟子以此为基础还引出了关于人格美的论述。他以同时代的乐正子为例,说明了什么是美与善。孟子听说鲁国想邀请乐正子去执政,高兴得睡不着。他认为乐正子是个善人、信人,并解释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孟子·尽心下》)在孟子看来,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叫“善”,自己确实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实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万物就叫“圣”,“圣”到妙不可知就叫“神”。乐正子是在“善”和“信”二者中,“美”“大”“圣”“神”四者之下的人。在这里,他把人的道德修养分为几个等级——善、信、美、大、圣、神。这几个道德等级由低到高,最低的是善,最高的是神。可见在孟子的道德观念中,“美”高于“善”,并且含“善”。他把自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进行了修正,将审美层次拔高到道德伦理之上,这是他对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

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圣”这个等级,他的人格美就能对社会风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达到较高修养境界的“圣”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那就是“养气”。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培养“浩然之气”须经过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句下》)只有经过苦行僧般的身心磨砺过程,“浩然之气”才能养成,最终成为孟子心目中集浩然正气于一身的化身——“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孟子要求的充实而又光辉的崇高境界是对孔子思想的一大发展。

此外,孟子在美学中还提到了“共同美感”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正是因为人们有共同的感觉器官,如口、耳、目等,所以人才会有共同的美感。同理,因为人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对于理义也有相同的爱好,这是他对于自己“人性本善”理念的一种论证。“共同美感”理念的提出对艺术家的责任有了一定的要求,即艺术家作为人类专职的审美创造者,其创造的美既应适合人们的接受能力,又应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艺术家应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引领者,这又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在美学领域的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