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九转仙丹
随着庙堂铸鼎风波得到了平息,不久黄帝在天子都罗村小寨(今黄山黄帝源罗村)制成了炼丹炉之陶鼎,并取名为“八卦炼丹炉”。于是,黄帝又重新归隐天子都山林深处与容成子、浮丘公一起专心修道炼丹。
经过炼丹峰溪源一次次地洗药,并从叠障峰下“白龙潭”里取来仙水,在龙桥之上开凿好药坛、药碾、药铫、药臼、丹井……终于,由容成子选好一个黄道吉日吉时,这天晚上北斗七星显得更加明亮,在炼丹峰上,由黄帝亲自点火,只见炼丹台上火光冲天,顿时照得天子都七十二峰瞬间一片光明如白昼。就这样,他们三人渴饮山润水,饥吃山中果,不分昼夜轮流守着丹台炼丹,一年三百六五天,丹炉里都是炉火通红,从不停歇。
此时,虽然炼丹需用的九十九支灵芝草、九十九根九节参、九十九对羚羊角、九十九朵玉露花、九十九个豹子胆、九十九颗无花果、九十九枚赤叶松、九十九片冰薄荷、九十九粒硃砂丸、九十九滴甘露水,包括黄木(即黄山松)柴薪九百九十九担之多,这些原材料曾早在天子都青鸾峰下采药塬里均已找到凑齐,但经过多年风化存有缺失,仍需要不断伐木采集补充。
于是,每天黄帝伐木烧炭,采药煮石,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因为丹药必须反复炼九次,才能炼成,故称“九转仙丹”。黄帝会同容成子、浮丘公两位仙师炼了一次又一次,几乎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尽管越炼难度越大,但黄帝的决心也越大。
“这‘九转仙丹’如此难以炼成,差不多一年有余,仍无法突破为丹,是不是因为我们道法仍不够呢?”此时,黄帝有些心急,甚至怀疑自己的道行境界来。
浮丘公见黄帝急于求成,便笑着解释道:“自古制药有膏、丹、丸、散、汤之说,然这‘九转仙丹’可不比一般丹药,需‘异火’烧炼,火候未到,怎能轻易就成功呢?不然,人人可炼制而成,那服用之后都可以突破境界、位列仙班了。特别是这种药丹,即便待到一定火候,关键时候还要有药引为导,它可不像修炼金丹,多含有水银、硫磺等物质,而这些金属都是不能被人或动物所食用吸收的,若一旦被误食,或是摄入含量过多,则会引发重金属中毒,最终丧失生命。”
“仙师言中之意,这外丹有金丹和药丹之分,其中金丹效果虽快,虽副作用大,往往急功近利,反而容易危及生命,上古那些多以服用金丹中毒而丧命的无不是如此,只有蓬莱之岛和昆仑之地,才能炼成金丹并服之增寿成仙。而药丹看似缓慢,但它遵循的是阴阳五行之法和自然之道,只要炼成,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
黄帝听了浮丘公之言,立即有所领悟。也由此可见,此时黄帝对道家之法已经参透得相当之深了。
这时,他不由得又想起曾经西王母炼制成功了长生不死之药,在自己举行天地祭祀之际,将不死之药赐于灵山十巫,协助开明六巫救活窫窳之事来。然而,结果却出乎意料,最终导致窫窳复活后变异为患。所以说,此一时彼一时,仙丹修炼如同得道成仙,可遇而不可求,应缓而不应急,一切要看自己的造化和德行了。于是他想,或许成仙不在于丹药,而在于心诚则灵吧。既然如此,想不如说,说不如做,唯有行动,才能致远。
于此,容成子也提出了自己看法。“炼丹之法虽有规可循,但也不能从简避难,学易弃精,况且千人千面百人百姓,药有千人千方,千个师傅万个法,条条大道显神通。我想,是不是我们该换个角度或方法来炼制了呢?!”
容成子几句话,让黄帝豁然开朗,倏地明白过来。“两位仙师莫担心,三人行必有师,本帝这就下山走一走看一看,或许能够找到相关破解之法来呢。”
说完,黄帝便匆匆告辞容成子和浮丘公,独自来到天子都脚下东北麓的千年罗村小寨(今黄山黄帝源罗村),一探人间烟火,寻求修炼之法。
千年罗村小寨位于轩辕峰至光明顶之下人烟罕至的云海之中,这里青山环抱,群山叠翠,古树参天,翠竹摇曳,溪水潺潺,峡谷怪谭,加之这里有奇洞、深谷、怪潭、古湖,素有藏龙卧虎之仙岛驻风,是一块自然神奇的风水宝地。
这里曾是黄帝在此制作炼丹炉之陶鼎的罗村小寨(今黄山黄帝源罗村),又临近他以前经常采集紫灵芝的大峡谷,所以黄帝很是熟悉,每到此处一游,便有种如故乡般无比亲切的美妙感受。
“这里到处可见黑色页岩,山深林密,泉流潺潺,民风敦朴,又融和人间烟火,真是世外桃源呀!”黄帝进入村寨,看见路旁涧溪清流,有山磅、河磅和空置旧屋数幢及散落于路旁杂草中的屋基、石础、水碓槽等,背面野山上多见石英石,路上行人三三两两,有牛自牧,有人挖笋、采菇、探幽。
这天晌午,黄帝走着走着,蓦地一眼瞧见路边有几个老者正在搭建黄土灶台,准备烧火做饭。他走近上前,好奇地问道:“各位乡亲,请问您们这是在做饭吗,为何不在家里,却选择在外露天呢?”
其中一位正在起火的老者抬头看了看黄帝,憨笑地说:“你是有所不知,最近有人去世办當大事(即丧事),这是准备回堂饭了,就是感谢所有乡邻,人数比较多,就只能在外做了。”
对于新安歙州当地风俗,黄帝多少还是清楚一些的,毕竟他曾经来往多次,如今更是归隐天子修道炼丹。老者所说的當大事就是办丧事,而回堂饭就是办完丧事送完葬之后,通常需要摆宴吃饭,由丧事主家儿子向乡亲们谢孝,以示其感激之情。除此之外,这里丧葬习俗极为隆重以至过于繁琐,还包括送终、报丧、入殓、请七、出殡、安灵等诸多环节。
自古以来,他们渴望长生不老,同样敬畏自然生灵,对死亡的重视甚至多于出生,从婚嫁时置棺木作嫁装到五六十岁即“办前程”(后事)可窥一斑。谚称“六十不办前程,死倒别怪儿孙”。因此一般人到五六十岁,便开始为自己准备“前程”,备置棺材,请五行巫师选取“风水宝地”,作为葬身之所。棺材一般都用杉木,普通关才是“十二斗”(由十二块板做成),上等棺材为“十斗”,最差的“十八斗”。棺材叫“寿木”,寿木完工,至亲好友送礼庆贺,祝愿主人百年长寿。安葬之地要有“来龙”、有“下手”,朝山秀丽、望水来临的“牛眠大地”,地选好后建生坟,俗称“作风水”。
“这么多人,要煮好一大锅饭,那可不容易吧。”黄帝不经意地问道。
“那可不是吗,火大了要煮糊,火小了又煮不熟,这个煮饭不能操之过急,火候得掌握恰到好处才行。”这时,旁边又一位正淘着米的老者接过话来。
听了这话,黄帝一下子似乎想到了自己在炼丹峰上炼丹久炼不成的情景。他想,这是不是说明火候不到,连饭都煮不好,更何况是修炼仙丹呢。
于是,黄帝静下心来,愣呆在一旁看着几位老者忙里忙外,只见老者先把淘好的米放进偌大的陶罐里,先是用猛火蒸煮,再用小火慢炖,然后停火焖饭,很快,随着大气腾腾,一大锅香喷喷的米饭就做成了,此时整个村寨到处弥漫着诱人的飘香。
“哦,原来大道至简,从难至易,返朴归真,这才是修道之真理呀。”在这一瞬间,黄帝大彻大悟,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苦炼仙丹不成的原因了。原来,炼丹如煮饭,他以前往往急于求成,不是用火过猛一下子将所有的药全都化成灰烬,就是火势过小由于时间过长结果药全都煮烂了。
不久,黄帝返回炼丹峰,学着煮饭老者的样子,一次次地照着猛、小、焖等步骤进行试验,终于在九九八十一个月后,炉火通红的“八卦炼丹炉”内仙气飞腾,七颗仙丹若隐若现,在炉火中愈发闪耀着金色的光芒来。后来,黄帝炼丹峰上炼丹上时冒出的烟雾,化作终年不断的云海,至今经久不散。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回仙丹应该是炼成了。”看着“九转仙丹”初步试炼成功,容成子和浮丘公显得尤为高兴,他们立即催促着让黄帝服下这来之不易的七颗仙丹。
“不……本帝怎敢一人消受,还是两位仙师先行服用吧。”黄帝觉得很不好意思,于是极力推辞。
容成子有些气愤道:“天帝您这人怎不识好歹,这是仙丹又非金丹,还怕害你中毒不成。现在好不容易制成七颗仙丹,难道还要平均分配不成,恐怕到时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白白浪费了大家这么多年的苦心和付出。”
浮丘公见黄帝如此重情重义和知恩图报,便不由分说地拿过这七颗仙丹,紧紧捏住黄帝的鼻子,径直朝他的嘴里硬生生地服下。
此时,黄帝感到喉咙内爽快无比,身体仿佛充满了活力,脸色瞬间红润起来,没过多久,就连一些白发都变得黑润异常。他试着活动一下筋骨,没想到竟可以不藉云霭,立即腾空而起,随意游戏云雾之间。
“看来,这仙丹确实了得,下一步我们再加大炼制力度了,多炼成一些仙丹出来服用,想必尚待时日,即可飞升成仙了。”浮丘公甚为高兴,虽然试制已成,但最关键的还是后头,毕竟大批量的炼制不比这小打小闹的试炼,如同煮大锅饭一样,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些难度了。
就这样,又过了九九八十一个月后,但见“八卦炼丹炉”越来越有仙气显现,眼看离成功就差那么临门一脚了。偏偏在这时候,丹炉边的松木柴薪已经所剩无几了。
“可能快了,应该不需要太多的柴火了,那我们两个先去拾些干柴来救救急。天帝对炼丹已经相当熟练了,你就留下来看炉掌握火候吧。”
容成子招呼黄帝守炉,自己和浮丘公就外出去拾柴去了。一直到了天色已晚,可柴薪还未到,眼见着松木即将烧完,丹炉的火势也逐渐变弱了。
“这可怎么办呢?此刻正值最紧要关头,或许成败在此一举了。”此刻,已容不得黄帝多想了,他当即决定铤而走险,先是将身上的衣裳脱下甩进炉内,只见火苗立刻燃起,一会儿便灰飞烟灭了。
这时,黄帝非常焦灼地站起来向远山望去,可还是看不到浮丘公和容成子的身影。实在没有办法了,黄帝只好狠下心来,强忍住疼痛,毅然将自己的一条腿伸进了丹炉,随着火苗“呼呼”往上直蹿,丹炉内的火势又旺了起来。
就在这电光之间,容成子和浮丘公腾云驾雾拾柴回来了。他们一眼便瞧见黄帝此时的惨状,立即将他的脚从火炉中抽拔出来,再重新添加进干枯的松木,瞬间丹炉又熊熊燃烧起来了。
“如此看来,此乃冥冥之天意呀,原想这药丹大批量炼制本有一弊端恐怕难以办到,就是到最后关键时刻需要人祭之灵气作为药引,而天帝早已破除了人祭陋习,但如今天帝无意中以自身之躯正好成为药引之灵,反而助力‘九转仙丹’一举炼成……”面对此情此景,浮丘公不由得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