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预言之黄帝升仙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8章 铸鼎风波

经过道家运动之会事件后,使许多盲目而来学道修道之人知难而退,天子都渐渐地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一恍光阴似箭,年复一年,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三人已经在天子都静心地闭关修炼了数十载春秋。

出关的那天,正是雨过天晴的黄昏,这时天空中再现祥云,彩虹如带,凤凰飞舞,百鸟齐鸣,云雾中的天子都在云海中时隐时现,时而像汹涌的波浪,时而像温柔的白龙鱼,如同大海中的岛屿,与松涛、溪声、泉鸣交相呼应,营造出一种动中寓静、静中有动的奇妙氛围。此刻,云海在霞光的映照下翻滚着五彩的波浪,群山披上斑斓的锦衣,璀璨夺目,令人叹为观止,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伫立天子都最高峰莲花峰之巅,黄帝和容成子、浮丘公相约来此商讨下一步修炼之事。

此峰上有飞龙、倒挂等奇松,绝顶处方圆丈余,他们便取名曰“石船”,中有一池称之为“香沙池”。当置身峰顶,如入云霄,江河一线,云天一色,俱在远眺之中。在晴朗的日子,可以东望天目,西瞻匡庐,北窥九华与长江。雨后初晴,四面八方的云海尽收眼底,无比壮观。也在这一刻,可谓苦尽甘来,他们仿佛处于天庭之中,眺望人间美色,心情非常惬意。

“可喜可贺,两位仙师终于完成闭关修炼,道法再上一层楼!”刚一见面,黄帝便作揖行礼道喜。因为他看到,容成子和浮丘公如今不再需要借助任何一物,便能坐定飞行了。

容成子和浮丘公呵呵大笑,手挥道尘,反过来为黄帝道喜。“天帝摈弃一切实乃天人,如今修成正果,练成内丹,一身真气,眼看可寿至百岁,依照如此进度,想必不久即将行满功圆,岂不快哉。”

原来,黄帝自己也没有注意到,此时在他的身体周围,环绕着一团若隐若现的金光闪烁,在霞光下散发着绚丽的光芒。于是他猛地领悟过来,这难道就是道家人所追求的至阳至阴的先天之气吗?!难怪,自己感到无比轻松,全身上下都充满了能量,仿佛一下子年轻了数十岁。如此看来,容成子和浮丘公两位仙师之所以能够返老还童,无非是通过金液还丹术修炼内丹之法,到达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已。其实,大道至简,就像每个人身边的空气和水以及阳光,无处不在,却往往视而不见,直至失去时才蓦然回首曾经拥有时的宝贵。

“感谢两位仙师指教,得以金液还丹术完成内丹修炼,不知接下来该如何修炼呢?”黄帝甚为欢喜,连忙向两位仙师请教。

“眼见内丹炼成,便是外丹之术了,也就是修炼仙丹。只有内外兼修,内修外服,方可大成。”容成子回答道。

“那何为炼丹之术?”黄帝接着问。

浮丘公被人称作炼丹之祖,无疑最有发言权了,于是他接过话来。“这炼丹之术并不神奇,因自上古仙族便有之,无非浸取、蒸馏、蒸发、烧灼、升华、结晶、水浴、沙浴等操作步骤,而最关键之处在于丹药之材和火候掌握,特别是丹药需天地灵气之物,这就是为何我们选择在天子都进行修炼的缘故了。”

“那需要哪些丹药之材呢?”黄帝又问。

“九十九支灵芝草、九十九根九节参、九十九对羚羊角、九十九朵玉露花、九十九个豹子胆、九十九颗无花果、九十九枚赤叶松、九十九片冰薄荷、九十九粒硃砂丸、九十九滴甘露水,外加炼丹之用的柴薪黄木(即黄山松)九百九十九担。”

“这炼丹竟要这么多数字,真是不可思议。”浮丘公的话一出口,一下子又让黄帝惊呆了。他没想到,光是这些炼丹之材,要凑齐一块,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炼丹能不能成功了。“照这样下去,那得猴年马月才能炼成呢?”

浮丘公似乎明白黄帝心中所想,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这时间也是因人而异,长则数百年,短则数十年,因为影响修炼的因素过多,所以仙丹可遇而不可求,能否圆满功成就要看自己的造化了。”

“哦,那丹药之材好找吗?”黄帝见浮丘公如此说,便不再发牢骚了。

这时,一旁的容成子见了,担心黄帝打起退堂鼓,那就意味着前功尽弃了。于是,他带着安慰的神情对黄帝说:“这天子都原本为天选仙都,又是天地药库,又何惧药材难寻呢?”

就这样,又过三年六个月,他们走遍了天子都的峰岩溪涧,终于找到了炼丹需用的九十九支灵芝草、九十九根九节参、九十九对羚羊角、九十九朵玉露花、九十九个豹子胆、九十九颗无花果、九十九枚赤叶松、九十九片冰薄荷、九十九粒硃砂丸、九十九滴甘露水。同时,采集的黄木(即黄山松)柴薪堆了一垛又一垛,足有九百九十九担之多。

于是,他们又商量着在哪里炼丹比较合适,为下一步做好选址作好充足准备,以便垒起丹灶,打出丹井,再行动手炼丹。

“依我考察后所想,天子都中部有一山峰,紧邻光明顶,高达1827米,此山峰之上,既有石室,室内有炼丹灶,峰前则是炼丹台,台上还有丹池,台面由紫石构成,平坦宽敞,可以容纳万人。而在台下,竟有一条深壑之源,源中巧石林立,佳木茂密,景色秀美,可作洗药之溪。此外,与此峰隔谷相对的紫色山谷可作晒药之台,炼丹台前更有天都、莲花诸峰及光明顶耸立,依此何不干脆称之为‘炼丹峰’呢?!”

看来,浮丘公早就胸有成竹,一切都在计划当中了。他如此安排,黄帝自然是乐见其成了。只不过,三人必有师,容成子又不忘补充道:“对于炼丹选址,我双手表示赞同,但还有一事,我们也必须考虑进去,免得到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看容成公说得如此严重,想必是大事了,所为何事,但闻其详。”浮丘公见容成子一本正经,禁不住追问道。

“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那就是炼丹如同做饭,仍差一鼎用作炼丹之炉,这鼎之材可有讲究,制作工艺更是要求精湛,可经受得住长年累月之烈火,又不至于破坏药材之本源,恐怕这事只有天帝能够下旨举国之力来完成了。”

容成子原来是担心炼丹炉,黄帝却不以为然,他想何不借助蚩尤遗留之铸造青铜工艺,正好可以带动华夏九州之锛业,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

“天帝有所不知,这仙丹必须反复炼九次,才能炼成,故称‘九转仙’。加之金属矿物都是由土中开采出来的,根据五行生克之术,土生金,金生水,因此青铜矿物往往有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做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届时炼成炼丹之鼎,就在鼎中放入各种药物,封闭后,进行加热烧炼,便能炼出仙丹来。上古之人曾借金石之精气使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但往往因丹毒而反受其害。如今,我们不求前人捷径激进之法,改作天地自然灵气之药材,相信定能大功告成。”

浮丘公担心黄帝不是很了解,于是进一步作如此解释。当然,尽管至今仍无人通过此法炼成丹药,只不过他还是想亲自尝试一下,所以他并没有对黄帝说实话,或许在炼丹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变故,但现在已是骑虎难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那精炼此鼎,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呢?”黄帝不知其中深意,接着提出自己的疑问来。

容成子自然明白浮丘公心中所想,于是他开口解释道:“此鼎需采首山之铜(今河南襄城县首山),此铜为红色珍贵之物,可传导天地灵气,且铸鼎于荆山下(今河南灵宝荆山),此处正好遗留有蚩尤在炎帝时期曾经炼铁的炉子,应该还有成熟的技术,只要加以利用,便可成炉之鼎。”

“如此甚好,看来我们心有灵犀已想到一起了。不过,我倒有一个建议,就是以此为契机,鼓励天下各州兴起青铜铸业,多提炼出天地人三鼎,标以图案铭文,各代表天神、地神、人神,与天文、地理、人事相呼应,寓意天时、地利、人和。两位仙师,如此之意,不知可否?”

看到黄帝作如此周密而惊艳的安排,竟一下子让容成子和浮丘公感到无话可说了。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在接下来的实施过程中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和阻碍。

随着黄帝铸鼎的消息不胫而走,立即惊动了天下九州各地诸侯们,引来了玄嚣、昌意、颛顼等这些黄帝儿孙们蠢蠢欲动,他们纷纷联合并表示各州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铸以九鼎,寓意天下九州,以表忠孝和传承。对此,黄帝并没有表示反对意见,这就算是默认同意了。

很快,九州欲铸九鼎的事情被风后、岐伯、灵山十巫等三公、七辅、六相行政管理最高层知悉后,他们临时组成了一个反对联盟,联名共同向黄帝进谏,对铸鼎之举表示了明确反对意见。这样,天下九州分成二大阵营派别,眼见日益分歧的执政思想有愈演愈烈之势,一旦达到水火不容的境地,势必引发政治内斗和纷争战乱。为此,黄帝感到万分担忧,只好暂别天子都,在新安歙商临时召开君臣辩论之会,以商谈解决之策。

“各位相师为何如此反对本帝铸鼎呢?”黄帝表示极为不解。

风后说:“天帝可否清楚,青铜铸造之业本是东夷蚩尤时期秘密工艺,华夏中原之地尚未完全掌握,如今更是技术人才流失,只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仍难以铸造成功,为此反而落下劳财伤民的千古骂名和庙堂奢侈享受之风。”

紧跟着,岐伯建言道:“此时华夏统一,再无战事,正值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机遇,天下黎民百姓需要繁衍生息,安居乐业,有待民富国强,威震天下。然天帝修道即为得道,亦是德道,顾名思义,应先有德才有道,如果不能以德服人,又如何做到以德服天下呢?”

“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想当初蚩尤铸造青铜神器,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有‘战神’之称,最后还不是因为穷兵黩武,百姓不堪,尽失民心,遂致亡灭。而其共工之台更是天下商贸云集,商品琳琅满目,也不是因为那些石宕会各互助会会长当权者以天下为私,利欲熏心,视民众为俎上之肉和地之韭菜,为一己之利全然不顾品德败坏,最终导致市场萎靡不振,此后再难以东山再起了。”灵山十巫之首巫咸作如此比喻。

黄帝见三位国师代表说得恳切实在,心里一下子有所醒悟,此时面对答应还是拒绝,真是进退两难之境。

“自古好战必亡忘战必危,铸鼎利于强军,亦是制敌利器,本帝又何尝不知两位相师之良苦用心,只是本帝现在已完成闭关内丹修炼,正待进一步精炼外丹之术,急需铸鼎以作炼制药丹之用,如果就此阻拦,岂不是前功尽弃,又如何得道传于天下呢?”

闻言,风后沉思片刻后,进而建言道:“依臣之意,此事不难可解也。即利用中原纯铜之要地首山(今河南襄城县首山)之铜,分别在荆山(今河南灵宝荆山)、频阳(今陕西富平)、缙云(今浙江缙云)等各地试铸天、地、人三大陶鼎,因有雷公成熟制陶经验,这样可为下一步制作青铜之鼎做好准备,就不会因为难度过大造成人力物力铺张浪费了。同时,在天子都就近试制陶鼎炼丹,即便没有青铜之器,亦有陶鼎足以大任。如此一举两得,岂不更妙乎!”

“此法甚好,只不过九州铸九鼎之事如何处置呢?”黄帝听了,大为高兴,当即表示同意此法。只是,他又想起自己的诸侯儿孙们准备铸九鼎献忠心一事来,心里仍是放心不下。

风后见黄帝采纳了自己的意见,自然兴奋不已。于是,他于片刻间又想到一个折中的好主意来。“至于九鼎之事,也难得各州如此忠心,既然黄帝也已原则上同意,如其顶着庙堂奢靡之风,不如将此事往后拖一拖,等待日后禅让帝位后再行铸造也不迟,又免得落下家事国事混为一谈之嫌,由此可见天帝仁慈之德和天下为公之道。此乃一言九鼎,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相师真不愧为智多星也,世上再难之事在相师眼中都如鸿毛之轻,就按如此之办吧。”黄帝极为赞同风后的建议,当即准奏,并作出最终表态来。“如今,修道虽乃个人之事,但难免牵扯到天下之道,铸造天、地、人三鼎以祭神灵,为求风调雨顺,众生安康,本帝将不以调动九州之力,并亲力亲为,完成之日便是本帝正式退隐之时,请各位相师见证为盼。”

“鼎质文精,古之神器。黄帝是铸,以像太一。能轻能重,知凶识吉。世衰则隐,世和则出。”事实上,正如黄帝所言,不久他告别了天子都,亲自辗转首山(今河南襄城县首山)、荆山(今河南灵宝荆山)、频阳(今陕西富平)、缙云(今浙江缙云)等各地试铸陶鼎,很快成功制成了天、地、人三大祭祀神鼎,接着又返回天子都一举铸成炼丹陶鼎,各鼎又名三足鼎,一鼎两耳三足,蕴含三足鼎立天下均衡之势,又意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是最具有道韵的法器,圆圆的鼎身能够容纳天地万物。只可惜在黄帝百年之后,此鼎重器竟神秘失踪不见了。

“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直到后来黄帝子孙禅让帝位到大禹夏朝,才正式铸造九鼎以象征九州,并将天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表示一统天下九州。之后,各个朝代纷纷仿效,所有诸侯大夫卿士逐渐兴起青铜铸鼎奢侈之风,以争夺天下“问鼎中原”为荣。同样,但凡古之重器,它们与三鼎的命运相似,后来九鼎在诸侯纷争战乱中也已经下落不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