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装备管理相关概念
1.1.2.1 管理
1.管理的内涵
从字义上讲,管理就是“管辖、治理”的意思。虽然人类管理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还是20世纪初期的事情。一百多年来,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流派:最早出现的是泰勒开创的科学管理学派,也称为古典学派;继而出现了行为科学学派;到了现代,管理学派更为繁多,相继出现了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组织行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这些学派之间甚至同一学派中的不同代表人物,对管理概念的解释都有很大的差异。其中,代表性较强、影响性较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
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去干什么,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管理是一种职能活动,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就是随机应变;管理是一种控制;管理是用数学模式与程序求出活动的最优解答;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管理就是创造可使人高效率工作的组织环境;等等。
国外对管理的定义,或从管理的职能,或从管理方法,或从管理过程及目标的角度来界定,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主要原因有:第一,管理是一个属于历史范畴的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管理的看法和理解是大不一样的;第二,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由于在研究中采用多种研究范式,这些范式往往既不相容又无法替代,无法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必然会对管理的概念产生不同的认识;第三,管理是一门侧重实践的学科,即使是最严格的科学研究也无法排除人的价值因素和各类情境要素的影响,基于不同学术背景、实践环境和个人认知而得出的认识必然具有巨大的差异性。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就产生的“管理理论丛林”现象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相反,这片“管理理论丛林”成长得越发茂盛,管理研究领域中的思想混战有越演越烈之势。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现代管理的研究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现有的学术著作中,虽然对管理这一概念内涵及外延的理解尚未取得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比较趋同的看法是:管理是一个活动过程,即管理是在一定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活动通常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管理目标,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管理方法,回答怎样管的问题;管理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
2.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产生于管理活动,有管理活动就必然有相应的管理职能。管理是管理者对其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以便达成既定管理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职能活动构成的,是不断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
1)计划职能
计划职能是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管理的首要职能,也是管理工作的主要手段。计划职能的主要特征如下。
先导性。雷达装备管理工作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各种职能在实行过程中相互交织在一起,但任何管理工作都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因此,计划职能在时间上要领先于其他职能。
目的性。拟制雷达装备计划的目的在于实现装备管理目标。没有计划就不能达到组织各系统协调行动的目的,也就难以顺利实现既定的目标。没有计划的管理活动必然是盲目的。
普遍性。计划涉及组织内所有管理人员,是全体管理人员的一项职能,装备计划在装备管理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时效性。计划不仅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而且是组织一定时期内的行动方案,它的制订以一定时间内的各种信息为前提,即具有时效性。
2)组织职能
组织职能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与管理相关的计划和决策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组织来贯彻落实。只有做好管理组织工作,才能使各项管理活动得以顺利实施,才能保证管理计划目标的实现。
组织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依据组织目标设计、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和职位系统;二是确定权责关系,从而把组织联系起来;三是以组织关系为架构,通过与其他管理职能相结合,组织成为高效运转的有机整体;四是根据组织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组织结构,通过设计、建立组织结构,消除权责分配方面的矛盾,最终形成一个构造优良、运转高效的组织结构。
3)领导职能
领导职能是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效、强有力的领导,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管理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职能的作用,从而高效地实现管理的目标。
领导职能的作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指挥作用。在管理等活动中,领导者帮助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对成员进行引导、指挥、指导。
协调作用。管理活动,有着明确的目标,但由于每个成员的认识、个性、态度、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性,对目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行为表现各异。为了将每个成员的行为统一到共同目标上来,需要领导者协调好各部门关系和成员的活动,大力协同,齐抓共管。
激励作用。领导过程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引导成员为组织目标做贡献,调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4)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就是调整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单位或部门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对外协调中,垂直协调是指上级主管部门与隶属部门间的协调活动,而水平协调则是指友邻单位间的协调活动。
对内协调中,垂直协调是指单位内领导与部属间的协调活动,而水平协调则是指单位内不同部门、成员间的协调活动。
协调的主要方法包括请示汇报、指示发布、第三方协调、召开会议等。
5)控制职能
控制是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职能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目的性。管理控制是紧紧围绕组织的目标进行的。
整体性。从控制的主体上看,控制是全体成员的职责;从控制的对象上看,管理控制覆盖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阶段。控制使各方面协调一致,以达到整体的优化。
动态性。组织活动是动态的过程,从而决定了控制的方法不可能固定不变。
控制在管理中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纠正偏差,使组织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轨道运转;二是反馈计划或称为“调适”,修正或调整计划中不符合实际的部分。
控制的基本过程有三个步骤:确定标准、衡量绩效、采取纠偏措施。为确保控制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按照管理学的原理,管理控制有如下五项基本原则:第一,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第二,控制应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第三,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经济性的特点;第四,控制过程应避免出现目标扭曲问题;第五,控制工作应注意培养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能力。
管理工作是一个反复进行的循环过程。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职能是相互联系的。作为管理者,不论在哪一层次上承担管理职责,其工作职能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方面。不同层次管理者工作上的差别不是职能本身不同,而是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不同。
1.1.2.2 装备工作
装备工作是装备管理的对象,即管理活动的客体。如前所述,装备工作是人们为满足以军事行动对军事装备的需要,围绕装备体系的构建与发展、保持或恢复,所进行的保障性军事活动的统称,主要包括装备发展规划、论证、研制生产、试验鉴定、订货采购、调配部署、作战运用、技术保障、退役报废等。依据工作阶段、责任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来区分,将装备工作所泛指的全部活动划分为五个部分。
(1)国家与军队最高决策层对军事装备建设与发展的谋划,包括装备发展规律研究,发展战略、规划、计划,装备体制的制订与实施等。
(2)军队与地方相结合(军地结合主体)所进行的军事装备研制、生产,包括一系列的试验和定型。科研、生产以地方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装备状态鉴定、作战试验、列装定型、在役考核以军方为主。
(3)以军方为买方,地方军工企业等为主要卖方(军地博弈主体)所进行的军事装备采购,包括计划订货或招标投标、签订合同、计价审价、质量监督与检验验收等。
(4)从军队受领接装任务开始到装备退役报废的过程中,军队自身所进行的调配部署、作战运用、技术保障、退役报废等一系列工作。
(5)装备国际合作。军事装备的国际合作是国家与国家(特殊情况下可以是国家与地区或政治集团)之间进行的军事装备援助、贸易与科技合作和军备控制等活动的统称。通过军事装备的国际合作,可以丰富和发展军事装备理论,促进军事装备人才建设和培养,便于军事装备技术的创新和交流,提高军事装备的信息化水平。
1.1.2.3 装备管理
装备工作就活动本身来区分实践层次,可以派生出装备管理大、中、小三种概念。大概念的装备管理,指的是对整个装备工作的管理,装备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其工作范围涉及装备体系建设规划和型号装备论证、方案、工程研制与试验定型、生产、使用与保障及退役等全过程。中概念的装备管理,是指对装备从接收到退役报废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其工作范围主要包括装备的调配、动用与使用、封存与启封、保管与保养、维修、技术革新、退役报废、信息管理、教育与训练、安全管理、战备工作、战时管理、检查与考评、管理工作研究等。部队平时讲的装备管理大多指的是这个意义上的装备管理。小概念的装备管理,仅指部队装备的日常管理,其内容包括装备的动用、使用、保养、保管、封存、启封、定级、登记、统计、点验、配套设施建设、爱装管装教育、安全管理、检查、评比与总结等。使用中、小概念的装备管理时,需要在前面加以必要的限制词予以规范。例如,中概念的装备管理可以使用“装备部队管理”,小概念的装备管理则用“装备日常管理”等。
装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合理配置装备及其管理资源,保持装备的良好技术状态和管理秩序,保证部队遂行任务的需要。
本书是以大概念装备管理,即“雷达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为对象进行阐述的。为了进一步阐明大概念装备管理涉及的范围,下面对“装备寿命周期”进行简略阐述。
GJB 451A—2005《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术语》将装备寿命周期定义为“装备从立项论证到退役报废所经历的整个时间。它通常包括论证、方案、工程研制与定型、生产、使用与保障及退役等阶段”。
装配寿命周期阶段划分的根本目的是设置决策点,谋求成本、性能、进度和风险之间的平衡。任何装备的寿命周期都包括前后衔接的两个过程,即由军事需求和技术能力“物化”为装备的寿命前期,由装备通过部队训练和使用保障转化为部队作战能力的寿命后期。目前,我军装备寿命周期及其阶段划分一般如图1-2所示。
图1-2 我军装备寿命周期及其阶段划分
装备的全寿命管理就是在装备寿命周期过程中,降低装备的全寿命费用,提高装备的战技性能和综合保障能力,加快装备研制和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的进度,从而达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根本要求。
综上所述,在大概念装备管理中,全系统管理就是从国家整个装备体系角度对各类装备管理要素进行综合协调,使装备体系整体效能最优化的管理;全寿命管理是指对具体型号装备从论证、方案、工程研制与试验定型、生产、使用与保障及退役等整个过程,进行统一筹划、全过程协调控制的系统工程管理。
1.1.2.4 雷达装备管理
雷达装备管理是为使雷达装备得到适时补充、合理使用并保持完好状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活动,既是装备管理体制、管理法规体系、经费管理、信息管理、维修管理等全系统要素管理,又是装备科研、生产、采购、使用保障直至退役报废等全寿命过程管理,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雷达装备作战效能,形成和提高雷达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保证。正确理解雷达装备管理的基本概念,必须把雷达装备管理目标、主体、客体、环境和方法手段这五个基本要素分析明白。
1.管理目标
雷达装备管理目标是发展和适应我军作战需要的雷达装备,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我军特色的现代雷达装备体系,保持装备的适度规模和完好技术状态,保障雷达作战效能充分发挥,保证作战、训练和其他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雷达装备管理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将目标定在保证部队装备随时处于配套齐全和技术良好状态,能够持续遂行各项任务。管理者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合理使用和调控,对技术、信息、时间和空间的充分利用,并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协调等职能来合理配置装备与保障资源,用最少的资源消耗保证雷达装备持续满足战斗力要求,是雷达装备管理追求的总体目标。
2.管理主体
雷达装备管理主体就是管理者,即管理机构及所属人员。雷达装备管理是一种内容广泛、主体多元的军事活动。装备管理的好坏,既取决于装备机关,又取决于雷达部队各级领导和全体官兵。装备管理机关根据职责分工对部队装备工作进行指导、协调,是部队装备工作管理的责任主体;部队各级领导和全体官兵是对装备进行管制,对装备实施管理的主体。雷达装备管理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首长负责,由各级机关按照业务分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才能完成的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
3.管理客体
雷达装备管理客体,即管理活动的对象,是雷达装备工作。雷达装备工作是一个系统的活动,该系统是雷达装备及其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时间和空间等多种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所构成的整体。雷达装备管理既是一个全系统管理,又是装备寿命周期各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4.管理环境
雷达装备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民用装备管理。民用装备管理主要追求经济效益,常用投入产出关系来约束其管理决策。而雷达装备作为一类军事装备,用于军事活动,装备管理的各项决策首先要考虑战斗力因素和战场环境,特别要考虑现代信息化作战使用的环境。因此雷达装备管理具有自身特色:一方面要立足战场,以军事斗争需求为牵引,遵循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装备管理的规律;另一方面要依托市场,讲究效益,开拓创新,做好装备管理工作。
5.管理方法手段
雷达装备管理方法灵活多样,采取行政、法规、技术、经济、教育等丰富多样的方法。在装备发展和部队装备管理中,综合运用系统工程管理、矩阵式管理、风险管理、责任制管理、目标管理、分级管理等方法和策略,提高装备管理效率和效益。根据未来装备结构复杂、技术密集、多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提高管理者的知识素养和技术素养,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提高对装备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实现装备的“平时精细管理,战时精确保障”。
雷达装备管理手段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资源可视化、全程控制的信息化系统。利用射频技术、自动识别技术、可视化技术、远程支援技术等,逐步实现装备精确化管理。例如,在装备的规划论证、科研生产上,广泛应用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在装备调配、存储、器材供应上,广泛应用现代物流技术、自动监控与自动识别技术等;在装备维修管理上,广泛应用故障自动诊断技术、健康状态管理技术、远程支援技术等;在装备的日常安全管理上,广泛应用先进的监控设备等,对装备的数量、质量状况进行实时、高效和准确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