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核心概念、分析框架与结构
一 核心概念
1.发展干预(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在国际发展领域中,发展干预被定义为:为了某预定发展目标而改变现状的人为的努力。[95]林志斌认为,发展干预是国际社会和本国政府用来推动国家发展的基本手段。一个社会系统中的干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有预期的行动,其目标就是在某些给定条件下引起某些特定的变化,以在某方面达到理想的状态。[123]普雷斯顿认为,发展干预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系统外部强加于(强制性或非强制性)其的一种有预期、有计划的行动方式,而行动方是有其假设或者预定目标的,行动方通过一系列事先规划好的手段,以达到干预该社会系统本身的目的。发展干预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要假设行动所针对的事物,即客观的对象;要期待会有反应,并且是可预测的;行动者根据一套明确的预期,以精确的方式实现干预,也就是命令式地而非随意地或意外地实现。[124]概而言之,发展干预是有预期目的的发展行动。
从发起者看,发展干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国家政府的干预,包括国家发展规划、具体方案或项目;二是双边或多边组织的干预,包括发展援助方案或项目。[64]从内容上看,发展干预可划分为制度性干预和间接性干预。制度性干预主要指发展项目和发展规划,如“一村一品”项目和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工程等。间接干预主要指一些政策性的干预手段,如出台新的草原保护政策等。[95]在本研究中,发展干预是指以项目或政策的方式对被干预对象采取一种外部介入行动。口粮补助政策及其演变后的政策、后期扶持政策等都属于制度干预,养殖业和种植业属于项目干预。
2.生计(livelihood)
有关生计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罗伯特·钱伯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著作中。综合国外生计比较经典的定义发现,生计主要包括资产(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行动和获得这些资产的途径。[125][126][127]张树川(2005)将生计概念归纳为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约束下,人们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模式。[128]在本研究中,对于生计的界定采用的是狭义的定义,即谋生的方式,指移民在一定的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的约束下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模式。
尽管生计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构成元素(资本和行动等要素)基本一致,即生计资本及相关的社会活动是重点和核心。生计资本通常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即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生计资本的分类与内容见表1-1。
表1-1 生计资本的分类与内容
通常,学者用五边形来表示人们的生计资本状况。五边形可以形象地展现人们不同类型资本的占有量。在五边形中,五条线的焦点代表可使用的资本为零,五个顶点分别代表不同类型资本的最大值(见图1-1)。
图1-1 生计资本五边形
上述资本类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资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譬如,拥有土地(自然资本)也就是拥有金融资本,因为土地所有者不仅可以直接从事生产活动,而且在征收土地时会获得补偿。第二,上述资本都会或多或少地转化成经济资本。譬如,社会资本对于移民就业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移民的收入。第三,资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譬如,库区基础设施(物质资本)落后,导致移民建房成本(金融资本)是非库区移民的1.5~2倍。又如,移民工程建设导致移民金融资本减少,进而影响到人力资本的增加,最后影响到金融资本。正是由于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也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在移民生计重建过程中需要坚持系统的观点,在加强对薄弱环节干预的同时不可忽视其他资本的建设,这些被忽视的资本甚至可能成为掣肘库区发展的因素。
二 分析框架
发展干预是通过规划好的手段去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和方式。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回顾了学界对发展干预的三种传统认知模式。这三种认知模式都是静态地看待发展干预的过程,忽略了发展干预实施过程中社会行动者对发展干预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发展干预之外“干预”的影响。实际上,发展干预是一个场域,动态地影响着移民的生计。
发展干预作为一种外部力量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移民的生计资本(包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譬如,口粮补助可以弥补移民自然资本的损失;后期扶持资金的发放直接增加了移民的金融资本;基础设施建设会改善农作物的灌溉条件,增加土地产出。发展干预是资源再分配的过程,其对生计资本的影响并不是“一帆风顺”和“按部就班”的,而是场域内社会行动者相互博弈与协商的过程。为此,笔者结合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建构发展干预与移民生计的理论分析框架,动态地展示发展干预与生计之间的关系(见图1-2)。
图1-2 发展干预与移民生计分析框架
在该框架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发展干预与生计之间的关系,框架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概括如下。
第一,搬迁前,生活在库区的农民多数处于脆弱性的环境之中,包括外部冲击(自然灾害)和周期性变化(农产品价格变化)等。
第二,生活在脆弱性环境当中的移民,当他们遭遇非自愿搬迁时,他们原有的生计资本存量会发生变化,通常情况是生计资本存量下降,使他们随时陷入贫困或更加贫困的处境(第二章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为了实现他们的生计重建,政府对移民实施了发展干预(第三、四、五章研究内容)。但是,发展干预并不是“输入(资金、项目、政策)→输出(预期结果)”这样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项目社会内行动者相互博弈的动态过程(第六章研究内容)。
第四,在实施发展干预的过程中,由于行动者之间相互博弈,发展干预文本发生了变化。经过再界定的干预文本导致移民的生计策略发生变化,从而出现某种结果(通常情况下无法实现预期目标)。尽管如此,干预还是会改善移民的生计资本状况的(第六章研究内容)。
第五,如果发展干预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那么需要对移民进行再次干预,直到生计的恢复与重建,并逐步实现可持续生计。应该说,对移民生计的重建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每一轮干预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重复类似的路径。
三 文章结构
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回顾国内相关文献,提出研究方法、研究路经和研究创新等。
第二章介绍了调查地点和村落,搬迁前后巴村的生计模式,搬迁对移民的影响,政府发展干预的过程和发展干预观。
第三、四、五章对巴村移民不同阶段发展干预的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第三章描述移民补偿安置阶段发展干预的村落实践,主要包括口粮补助政策、林果业、养殖业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第四章描述后期扶持阶段移民发展干预的村落实践,分析后期扶持政策在村落的实施情况,主要包括口粮补助政策的改革和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第五章描述遗留问题处理阶段发展干预的村落实践,主要包括口粮补助政策的第二次改革、教育扶持和劳动力培训。
第六章对上述三个阶段发展干预文本与实践的偏离进行了分析。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项目社会”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到对发展干预文本与实践偏离的分析中。
第七章从社会转型过程中利益分配的视角分析巴村“部落”的形成机制,总结发展干预的村落特点以及巴村发展干预实践的启示。
第八章是研究的结论。总结非自愿迁移对移民生计的影响、村落发展干预的特点、对发展主义的反思等(本研究结构见图1-3)。
图1-3 本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