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
明末清初,柞蚕人工放养开始在山东兴起。随后,逐渐传播到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地。晚清时期,柞蚕业集中分布在山东、辽宁和河南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柞蚕茧和柞丝绸的生产和输出量均占到全国总量的九成以上。清末民初,在国际市场需求的刺激之下,柞蚕丝业发展达到历史时期的最高峰。20世纪30年代,在日本侵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打击之下,柞蚕丝业迅速走向衰落的边缘。因此而言,近代柞蚕丝业的兴衰实际上是近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风向标,对柞蚕丝业的研究不失为研究近代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近代柞蚕业起源于什么时候,什么地区?近代柞蚕业传播和发展的情况如何?中国柞蚕丝业为什么能够垄断世界柞蚕丝业市场?柞蚕丝业与桑蚕丝业相比有何比较优势?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的发展有没有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效果如何?近代柞蚕丝业发展状况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发展情况怎么样,有何特点?近代柞丝绸业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又是如何?近代柞蚕丝业的发展对近代社会转型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将是本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本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全书共分六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国柞蚕业的起源和分布情况。具体围绕如下要点进行阐述:第一,明清之前关于“野蚕成茧”记载史实的分析。第二,明清之际柞蚕人工放养技术成熟的探讨。第三,有清一代,柞蚕业的传播历程,包括官方的倡导和民间的传播。第四,近代以来,柞蚕业的具体分布特点。
第二章主要分析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的兴盛与衰落。具体来说,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60—1894年。北方港口开埠通商和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刺激了柞蚕丝业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1895—1931年。由于柞蚕丝制品的优越品质,资本国主义国家加大规模收购,柞蚕丝业出口数额达到历史最高峰,出口的旺盛进一步刺激了柞蚕丝生产的扩张,民族缫丝工业和织绸工业均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第三阶段,在1932—1949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垄断了东北的柞蚕丝资源,导致柞蚕茧产区和柞蚕丝产区的严重分离,沉重打击了中国柞蚕丝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人造丝的冲击,更使柞蚕丝业雪上加霜,生产和出口数额均出现迅速衰落的趋势。
第三章主要探讨近代中国柞蚕缫丝业的变化与兴衰。近代以来,国际市场对柞蚕丝品质的高规格要求,促使中国柞蚕缫丝业不仅在生产技术层面进行改良,而且也要在生产组织层面进行变革。在此情况之下,柞蚕缫丝业不仅引入了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而且生产组织形式也由家庭手工作坊生产过渡至工场手工业生产阶段。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近代中国柞蚕茧丝的生产与集散。近代柞蚕茧和柞蚕丝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趋势十分明显,首先,柞蚕茧的商品化特征表现为生产和销售数量的不断增加,柞蚕茧集散市场的出现等方面。其次,柞蚕丝的市场化特点不仅表现为生产和出口数量的迅速扩大,而且在柞蚕丝交易方式和市场组织体系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近代中国柞丝绸业的生产与销售。首先,对近代中国柞丝绸业生产技术的缓慢进步进行分析,其次,对近代中国柞丝绸业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探讨,最后,对近代中国柞丝绸业的集散和销售状况进行论述。
第六章为余论。通过以上各章的分析和论述,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近代柞蚕丝业发展有其不平衡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近代柞蚕丝业的勃兴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活跃了农村市场,而且也加快了城镇的近代化步伐。总之,近代柞蚕丝业在近代中国蚕丝业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代柞蚕丝业的兴衰对当今柞蚕丝业的复兴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