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丝大业: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学术回顾

近代中国蚕丝业主要包括桑蚕丝业和柞蚕丝业两部分。桑蚕丝业因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产值高而被世人广为关注,学术界亦不例外。柞蚕丝业是近代兴起的一个新兴行业,学术界对此研究相对薄弱。“在家蚕丝方面,国内的专门人才多而集中,可是在柞蚕丝方面简直是寥寥无几。”[18]

1.近代桑蚕丝业研究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桑并重”“男耕女织”为主要特征,桑蚕丝业是古代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伊始,桑蚕丝业不仅是农村重要的副业,而且也是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近代桑蚕丝业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近代桑蚕丝业的关注颇多。首先,以通商口岸开埠为契机,中国的桑蚕丝业被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桑蚕丝业的对外输出逐渐增多,推动了近代桑蚕丝业的生产和发展。

代表性的论著有:曾同春在《中国丝业》中认为近代世界对蚕丝的消费刺激了中国蚕丝业的贸易和改良。[19]乐嗣炳在《中国蚕丝》中简要阐述了家蚕业和柞蚕业的生产和分布状况。[20]缪毓辉在《中国蚕丝问题》中重点论述了生丝缫丝和贸易问题,生丝出口的消长关系蚕丝业的生产和发展。[21]美国学者李明珠在《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中认为1870—1930年中国蚕丝制品出口的稳步增长刺激了蚕丝业的发展,活跃了养蚕地区的农村经济。[22]周匡明在《中国近代蚕业史概论》中指出甲午战后,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廉价蚕丝原料掠夺的加强,刺激了近代中国蚕丝业的畸形繁荣。[23]

代表性的论文有:徐新吾、韦特孚对中日两国桑蚕茧的商品化、桑蚕丝生产的专业化,缫丝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进行了比较分析。[24]李国环指出五口通商以后,生丝外销数量大增,刺激了桑蚕丝业的迅速发展,加深了江南地区的商品化进程,促进了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25]徐秀丽强调近代国内外市场对生丝的需求促进了湖州地区蚕丝业的迅速发展,使其一度成为当地农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26]黄慰愿认为广东近代蚕业的畸形发展排挤了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发展。[27]章楷强调19世纪中叶,市场旺盛的需求刺激了江浙地区养蚕业的兴盛。[28]李平生指出近代中国生丝出口贸易促进了山东周村蚕桑丝绸业的加快发展,使其成为山东乃至长江以北重要的丝绸贸易中心。[29]汪敬虞从中国近代生丝贸易的变迁入手,评述了缫丝业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问题。[30]张丽运用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生丝出口增加了20多倍,一定程度推动了桑蚕丝业生产的大规模扩张。[31]苑朋欣认为清末官方的提倡和改良,蚕丝国际贸易和缫丝工业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山东蚕桑业的发展。[32]

其次,桑蚕丝业是近代中国较早从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转型的典型行业。近代以来,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丝扼绸”政策的影响,中国桑蚕丝业的机器化生产主要体现在缫丝工业领域,丝织工业的机器化生产相对滞后。

代表性的研究论著主要有:台湾学者陈慈玉撰写的《近代中国的机械缫丝工业(1860—1945)》按区域对近代中国的上海、无锡、广东和四川等地的机械缫丝工业进行了集中的论述和研究。[33]徐新吾主编的《近代中国缫丝工业史》以大量的史料分析和阐述近代中国缫丝工业的发展与衰落过程,也是目前学术界对近代中国缫丝工业研究的集大成者。[34]近代丝织工业的研究主要有:施敏雄在《清代丝织工业的发展》一书中以技术变革为中心,叙述有清一代丝织工业的产销关系及经营形态,并试图说明清代丝织业未能成为其后工业化的领导部门,以带动经济整体的发展的原因。[35]朱新予主编的《中国丝绸史(通论)》以大量文献和出土资料,纵向勾勒从原始社会到清代末期各个历史阶段丝绸生产的面貌。[36]范金民等的《江南丝绸史研究》以朝代为主线对江南地区丝绸业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和研究。[37]王庄穆主编的《民国丝绸史》围绕民国初期、抗战时期和抗战之后三个阶段丝绸工业生产和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论述。[38]王翔主编的《中国丝绸史研究》一书中收集有关丝绸业论文21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丝绸业从传统到近代的嬗变,包括技术的改良、经营组织的变迁、对外贸易的变化,等等。[39]

代表性的研究人员和论文有:王翔是近代丝绸业研究的重要代表。他不仅从近代化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丝织业的发展过程,而且认真比较了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丝绸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他不仅强调了近代丝绸业与江南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而且指出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丝绸业近代化进程的促进作用。同时,王翔还认为近代中国丝绸业的机械化生产程度远比不上缫丝业,这种行业内部的不平衡性也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40]张国辉研究指出甲午战后40年间,中国近代缫丝工业虽然出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等问题。[41]

江南地区是近代中国缫丝业和丝绸业的生产中心,学术界对此关注颇多。严学熙论述了蚕桑生产与无锡近代农村经济的关系,肯定了蚕桑业的重要地位与作用。[42]姚玉明深入挖掘了近代浙江丝织业生产的演变及其特点。[43]徐新吾、张守愚对江南地区丝绸业的地区分布、发展阶段等方面进行了阐述。[44]陈光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缫丝业中的劳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当时缫丝业劳资关系一直趋紧。[45]杨敬从缫丝业性别分工入手,对近代江南地区缫丝业女工的生产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46]肖爱丽等从社会原因和缫丝业内部原因视角出发,对近代上海缫丝工业的兴衰历程进行了简要论述。[47]梁加龙研究指出近代日本蚕丝技术的传入是推动近代中国丝绸业近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48]魏文想通过工商同业公会的视角分析了民国时期苏州丝绸业在行业组织上的突破和转型。[49]

珠江三角洲是近代缫丝工业的另一个中心,学术界论述亦多。曲从规研究认为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广东乃至全国机器缫丝业的开端,标志着近代中国缫丝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50]彭雨新研究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缫丝业是近代广东乡镇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典型。[51]吴振兴研究强调近代珠江三角洲机器缫丝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演变。[52]王新生通过中国广东和日本长野在机械缫丝业的比较研究,指出中日两国在缫丝业的经营形态和政府扶植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最终导致不同的结局。[53]

最后,关于近代桑蚕丝业衰落的原因,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内部原因在于国内蚕丝业生产技术和管理制度落后、产品质量不精,最终在世界市场逐渐失去竞争力。外部原因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蚕丝替代品的出现以及日本等新兴蚕丝生产国家的激烈竞争等。

关于桑蚕丝业衰落的内部原因,学术界认为主要在于蚕丝生产技术和制度的落后。如徐新吾研究认为近代缫丝工业由于其行业自身生产经营和市场结构的落后性最终导致其走向全面破产的道路。[54]陈万明、王希贤研究指出近代中国蚕丝业在技术上因循守旧、生产成本高、质量低以及政府苛捐杂税繁多等弊端是蚕丝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55]

针对桑蚕丝业衰落的外部原因,不少学者强调经济危机,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渗透和侵略,人造丝的出现和替代效应等均是导致近代桑蚕丝业衰退的重要原因。如樊百川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的入侵阻碍了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蚕丝业亦是如此。[56]李平生研究指出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对中国蚕丝业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57]张晓辉探讨了广东近代蚕丝业的兴衰及其原因。[58]王翔研究认为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中国丝绸业的发展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阻遏了近代中国丝绸工业的近代化历程。[59]孙燕谋研究强调我国近代丝绸业的衰落是世界性经济危机,侵略战争和日丝的竞争等多种因素的结果。[60]徐宏英研究指出近代山东地区蚕丝业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61]彭南生研究认为日本侵华战争与近代缫丝和丝织工业的衰落密切相关。[62]关于人造丝对近代蚕丝业的影响,周德华研究认为近代人造丝传入中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对传统丝绸业是一种冲击,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丝绸行业的变革。[63]

也有学者认为近代日本蚕丝业生产和竞争是导致中国蚕丝业衰落的重要原因。如沈文纬研究强调中国蚕丝业的衰落是因为受到日本蚕丝业竞争的影响,尤其是近代日本在缫丝工业领域的发达程度是当时国内所不能及的。[64]日本学者古田和子通过中国湖州和日本上州再缫丝[65]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比较研究,指出二者差别较大,最终导致日本再缫丝业逐渐取代中国的局面。[66]荒木干雄研究认为近代日本蚕丝业的发展使其在国际市场上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日本生丝输出从1859年始到1909年位居世界生丝出口的首位,沉重打击了中国的蚕丝业生产。[67]

2.近代柞蚕丝业研究

柞蚕丝业是近代时期迅速兴起的经济现象。相对桑蚕丝业而言,学术界对此关注较晚。笔者在爬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认为前人对于柞蚕丝业的研究可以划分为清朝时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个研究阶段。

首先,清朝时期对柞蚕丝业的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期间,对柞蚕丝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总结前人养蚕、缫丝、织绸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经验方面。

康乾时期,陕西人杨屾对农桑事业十分热心,曾寻访各地栽桑养蚕的经验,并亲身实践,撰写出一部蚕桑专书《豳风广义》。该书被后人编入《中国古农书丛刊——蚕桑之部》,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大部分是记述栽桑养桑蚕的方法,但是作者也对柞蚕(当时称为槲蚕)放养的方法和缫丝的技术进行了总结。[68]乾隆三十二年(1767)成书的《养蚕成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关于柞蚕的专著,作者是山东人韩梦周,书中对柞蚕制种、饲育以及捻线织绸等方法,均作了通俗简要的叙述。道光十七年(1837)成书的《樗茧谱》是继《养蚕成法》之后的重要柞蚕著作,该书作者是贵州人郑珍,全书详细地记载了养蚕的方法及其技术经验,反映了19世纪初叶我国柞蚕丝业的技术水平。1906年,夏与赓编著的《山蚕图说》(光绪丙午年刻本,合江农务局)是一部用图示来宣传和推广柞蚕放养和柞蚕缫丝的入门读物。1902年,山东人王元綎辑录的《野蚕录》是目前所知较早介绍清代柞蚕生产技术的著述。书中对中国柞蚕的种类、发展,柞蚕的放养、缫丝和织绸的方法等均做了详细的叙述。[69]1910年,董元亮编撰的《柞蚕汇志》汇集了有关柞树培植法、春蚕饲育法、秋蚕饲育法、护茧法和缫丝法等方面的经验知识。[70]晚清时期报刊中关于柞蚕丝业传播和推广的记载主要集中在鲁、豫、辽、川、黔以及江浙一带。

其次,民国时期对柞蚕丝业的研究大致处于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对近代柞蚕丝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柞蚕丝业各个生产过程的调查和分析等方面。

民国初年陈扬编辑的《筹豫近言》对河南柞蚕放养和推广、柞树种植、柞蚕缫丝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71]陈重民编纂的《今世中国贸易通志》从出口的角度对柞蚕丝产品也有简单的描述。[72]尹良莹编著的《中国蚕业史》改变了中国蚕业一向没有专门史书的局面,这是我国第一部较有系统的蚕业专门史。全书叙述了中国蚕业的起源、历代的发展、蚕业政策和制度,蚕业教育以及蚕业的传播等。[73]周志骅所著的《中国重要商品》在蚕丝和丝织物两个章节也有对柞蚕丝生产和贸易等方面的简要阐述。[74]曾同春在其所著《中国丝业》中主要论述桑蚕丝的生产、贸易和改良等方面的状况,不过在文中也简单叙述了柞蚕丝的生产和贸易情况。[75]龚俊编写的《中国新工业发展史大纲》对柞蚕缫丝工业的生产和分布状况和柞丝绸工业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叙述。[76]乐嗣炳所著《中国蚕丝》不仅阐述了家蚕业的生产、分布和销售状况,而且相对其他著作而言,用了更多笔墨对柞蚕业的生产、分布、价格以及柞树的种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77]钱天达所著《中国蚕丝问题》重点论述了蚕丝分类、生产、改良和失败等问题,其中也涉及柞蚕丝和柞丝绸的阐述。[78]顾青虹所著的《黔省柞蚕问题》对贵州地区的柞蚕丝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79]蒋根尧编著的《柞蚕饲养法》对柞蚕的解剖、生理、敌害、饲育和采种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80]民国时期报刊中关于柞蚕丝业的记载逐渐增多,显然是与柞蚕丝业在此期间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

最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柞蚕丝业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柞蚕丝业的高度重视,柞蚕丝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学术界对柞蚕丝业的研究成果虽然不断增多,但是主要集中在对当代柞蚕丝业的研究和论述。对近代柞蚕丝业的研究仍局限于资料汇编或者是零散的论述之中,专门性针对近代柞蚕丝业的研究论著相对欠缺。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界对于柞蚕丝业的相关研究性论著主要有:

1951年,辽东人民政府农林厅编著的《东北柞蚕概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介绍东北地区柞蚕丝业状况的专著,该书简要回顾了近代东北柞蚕丝业发展的状况。[81]1957年,孙敬之主编的《华北经济地理》对于华北地区的柞蚕丝业生产的区域分布情况做了简要的描述。[82]1958年,姚沃编著的《柞蚕的饲育制种》对柞蚕和柞树在生物学上的特性,柞蚕饲育林的经营和管理,柞蚕的放养、制种以及柞蚕和柞树的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了阐述。[83]同年,孙沸等人编写的《山东柞蚕放养技术》总结了山东人民柞岚(牟平“柞树在山坡地大面积成林,主要分布在胶东丘陵地带,当地人称之为‘柞岚’”。)[84]的培植和管理,种茧的选择和保护,柞蚕的制种和放养等生产经验。[85]1959年,河南省商业厅土产局编写的《发展柞蚕生产的有效措施》对春、夏、秋季柞蚕增产的关键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描述。[86]1961年,辽宁省凤城蚕业学校主编的《柞蚕》以教科书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柞蚕的形态、放养、品种繁育和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的常识。[87]1962年,吴忠恕编著的《柞蚕放养技术》对辽宁柞蚕的品种、保种、制种、放养以及柞蚕生产的设备和工具进行了说明。[88]章楷主编的《蚕业史话》对柞蚕丝业的放养方法和传播进行了介绍。[89]中国农业科学院柞蚕研究所等编著的《柞蚕生产技术》对柞蚕的放养,柞蚕病虫害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90]河南省南召蚕业试验场编著的《河南柞蚕》是一本关于柞蚕生产技术的书籍,对柞蚕的制种、放养、繁育、病害以及蚕场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一阐述。[91]周匡明编著的《蚕业史话》对古文献中的“野蚕成茧”说进行了阐述。[92]1983年,杨洪江和华德公将《养蚕成法》一书与《樗茧谱》《山蚕辑略》加以校注,以《柞蚕三书》为名,由农业出版社重新刊印出版。1987年出版的《柞蚕丝绸染整技术》对柞丝绸的煮炼、漂白、染色、印花、整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93]次年出版的《中国蚕业区划》是一部从宏观角度对全国各省蚕业生产的历史和现状、蚕业资源和蚕业区划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著作。[94]徐新吾主编的《中国近代缫丝工业史》虽然全书主体是论述中国近代桑蚕缫丝业的发展演变过程,但是作者对于近代柞蚕缫丝业的改良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尤其是全书附录根据近代海关统计资料收录的关于柞蚕丝业的数据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95]王庄穆主编的《民国丝绸史》尽管全书是对民国期间桑蚕缫丝业和织绸业的系统研究,但作者也从柞蚕的地区分布和放养,行政和科教机构,缫丝业织绸业,柞丝绸贸易等方面对民国时期的柞丝绸业进行了粗略的勾勒。[96]从翰香主编的《近代冀鲁豫乡村》对柞丝绸业工场手工业生产进行了简要的论述。[97]美国学者李明珠撰写的《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是一部详细论述近代桑蚕丝业出口贸易的论著,但文中也少量涉及柞蚕丝业销售和贸易的情况。[98]许檀在《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书中也有一些涉及山东柞蚕业发展的描述,值得后学参考。[99]张国德、姜德富编著的《中国柞蚕》是目前对中国当代柞蚕研究的最为全面的一部专著。全书结合大量图片,全面地介绍了柞蚕的饲料、制种、繁育、放养、病害及其防治等。[100]秦利、姜德富主编的《柞蚕蚕种学》总结了柞蚕品种在遗传、选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成就。[101]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柞蚕丝业的地位大大提高,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对近代柞蚕丝业起源和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见于学报、期刊和学位论文之中。

周匡明是研究中国蚕业史和柞蚕业的著名学者,虽然他的研究对象集中在桑蚕业,但是也关注到柞蚕业的发展状况。周匡明、钱大元的《柞蚕》对柞蚕的生活习性、饲养、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102]周匡明在《中国蚕学会第二届年会》中对柞蚕的病虫害防治和柞蚕的化性的研究发展进行了认真的总结。[103]

章楷是研究蚕业史的著名专家。他研究指出柞蚕虽然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吐丝昆虫,但是柞蚕人工放养的历史只有四五百年,而且最早出现在山东。[104]他还对有清一代刊发的关于柞蚕的书籍进行了介绍和评析。[105]他不赞同学术界认为乾隆三十二年的《养蚕成法》是最早的柞蚕专著,而认为应该是乾隆九年的《养山蚕成法》,《养蚕成法》是在《养山蚕成法》基础上加工而成的。[106]同时指出明末清初,柞蚕人工放养技术逐渐成熟,随后逐渐传播至豫、辽、川、黔等地区,并认为近代柞蚕业发展出现了兴衰起伏的变化。[107]

华德公是研究柞蚕业的著名学者。他与王志瑚共同提出柞蚕业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分为发现、提倡和发展三个时期,[108]并对山东柞蚕业的成就进行了简要的叙述,同时指出山东中南山区是柞蚕人工放养最早的地区。华德公还强调《野蚕录》等柞蚕书籍的出现标志着清代柞蚕饲育技术的成熟。清初山东人孙廷铨的《南征纪略》中的“山蚕说”是目前最早记述柞蚕饲育和缫丝方法的文字。[109]

萧正洪和李令福是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著名学者,也涉及对柞蚕丝业的研究。如萧正洪强调明末清初秦巴山区已经开始利用柞蚕,清代中期是秦巴山区柞蚕放养业最兴盛的时期,得益于流民对山区的开发,市场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推广等方面的因素,清代后期秦巴山区柞蚕业走向衰落。[110]李令福研究指出清代东北蚕业主要指柞蚕的放养,桑蚕的地位相对低下,清代东北柞蚕生产区域呈现一种从南向北扩展的趋势,同时还认为明末山东柞蚕业主要分布在鲁东南地区,清代山东柞蚕业生产分布区域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11]

古开弼也是研究柞蚕丝业的出名学者之一。他不仅对我国柞树树名进行了考辨,而且对我国柞树分布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论述。同时,他还对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柞蚕的起源和利用,柞蚕的放养,柞蚕生产的风俗民情,柞蚕保护的政策,柞蚕茧丝的贸易以及柞蚕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112]

也有学者认为有清一代,封建王朝的倡导和鼓励政策对柞蚕丝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王宪明指出有清一代,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对柞蚕业的提倡和推广促进了柞蚕业在清代的长足发展。[113]苑朋欣强调了清末新政时期,地方官员对柞蚕业的鼓励和提倡,推动了柞蚕丝业的快速发展。[114]

就研究区域而言,对山东地区柞蚕丝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陈真光对历史时期山东地区的柞丝绸生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115]烟台市丝绸公司介绍了烟台丝绸公司成立后着重对丝绸工业进行的技术调整,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为烟台发展丝绸工业做出了贡献。[116]陈冬生对清代山东地区柞蚕业的生产、发展和传播推广进行了考察,认为清代山东柞蚕业的传播促进了我国近代蚕丝业的发展。[117]孙海东、赵文山介绍了山东绸的生产工艺和独特品质,同时还指出山东绸的发展历程经过抽绪捻线、纩丝重绸和缫丝轻绸三个阶段。[118]

对河南地区柞蚕丝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毛明灿、郭书印对河南柞蚕发展潜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阐述。[119]马雪芹研究指出在清代中叶河南桑蚕丝业衰落的同时,柞蚕丝业却迅速兴起,成为晚清河南蚕业的重点。[120]宋宽永、郑作运对河南柞蚕生产的优势和前景,柞蚕生产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121]梁振忠对河南省发展柞蚕业的历史进程进行了粗略的考察和描述。[122]丁德超对近代河南伏牛山区柞蚕业生产的分布,市场的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23]张香萍对河南柞蚕生产销售情况以及蚕坡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124]毕书定研究认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蚕丝业在豫西南的农村家庭副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出现了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模式。[125]

对东北地区柞蚕丝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潘景隆等人研究认为光绪宣统时期,吉林地区在兴办蚕业方面,采取了适当的措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26]张伟研究指出清代初期是辽宁柞蚕缫丝业的初步发展时期,清代中期是辽宁柞蚕缫丝业的持续发展时期,晚清时期是辽宁柞蚕缫丝业的大发展时期。他还对辽宁丹东地区的柞蚕缫丝业发展历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127]詹娜以辽东民间的柞蚕放养习俗田野调查为例,强调柞蚕放养不仅是当地民众为了生存发展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的文化选择,也是民众创造性地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128]朱香玲对东北地区柞蚕丝业兴起原因,发展模式和贸易情况进行了粗略的勾勒。[129]

对贵州地区柞蚕丝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谢彬如从蚕业的引进、推广和发展、丝织和贸易三个方面论述了清代贵州蚕丝业的发展变化,其中柞蚕丝业是清代贵州蚕丝业的主要组成部分。[130]詹永发、田应书研究指出,乾隆年间,贵州柞蚕饲养由山东传入,以黔北为主要产区,柞蚕业在清代贵州蚕业史中占据主导地位。[131]谢东莉、裴恒涛探讨了遵义蚕丝业的兴衰史,指出乾隆年间遵义开始引进蚕丝业,在地方官员的大力倡导和当地适宜条件下,此后一百多年间曾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到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由于各种不利因素,遵义的蚕丝业走向了衰落。[132]

清末民初,日本对中国各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情况先后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133]其中也涉及柞蚕丝业的调查论述。1907年正式运营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在运营之初即开始了对东北地区及中国其他地区的调查,后来汇编成册,其中关于柞蚕丝业的资料有《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七册。如《南“满洲”经济调查资料》[134]包含对辽宁南部柞蚕丝业的调查报告,《大连、安东两港背后地的柞蚕业》[135]对辽宁地区柞蚕丝业的生产和输出也进行了详细的记载。此外,还有东亚同文书院的调查资料汇编,东亚同文书院是以研究中国现状为专务的学校,更加重视对中国的调查。东亚同文会编辑的《支那经济全书》即是东亚同文书院的早期调查集成,于1907年出版。《支那经济全书》分作四辑,每辑又分若干编,也包含对柞蚕丝业的调查。同时,1917—1920年东亚同文会编纂的《支那省别全志》陆续出版,其中也包含对中国山东、河南、贵州等柞蚕丝业的调查情况。

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柞蚕放养方法开始传到朝鲜、日本和苏联等国。[136]中国人工放养柞蚕方法传入朝鲜是在19世纪后期,不久又传到日本。1927年,中国的柞蚕第一次传到苏联并试养成功,以后又陆续传入乌克兰、印度、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术界也对国外柞蚕丝业进行尝试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印度柞蚕丝业的分析和论述。如廖琼香介绍了印度蚕业的领导机构、科研机构,蚕业生产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认为印度具备发展蚕业的许多有利条件。[137]吴冬秀研究认为印度野蚕包括印度柞蚕、琥珀蚕、普利柞蚕、蓖麻蚕等多个品种。[138]高玉章等人研究指出,世界野蚕业主要有印度柞蚕、中国柞蚕、天蚕、琥珀蚕、波洛丽蚕、蓖麻蚕、栗蚕、樟蚕、樗蚕、柳蚕、阿纳菲蚕、乌桕蚕等。其中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野蚕丝生产国,印度第二,朝鲜第三,日本第四。由于桑蚕丝增长潜力不大,因此野蚕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139]郭军研究强调在印度饲养柞蚕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传统,主要分布在印度中北部山区,现在不仅是地方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改造国内乡村经济的媒介。[140]王凤成等人研究指出通过印度柞蚕种的引进,不仅可以提高柞蚕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而且丰富了中国柞蚕的品种资源。[141]邹涛研究指出在印度,柞蚕的培育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措施。有在室内饲养的,也有在户外的灌木丛中放养的。[142]

通过上述学术梳理,可知学术界对近代柞蚕丝业的论述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在许多方面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具体讲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多数研究只是就事论事,针对某一点或者某种现象进行阐述,缺乏对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的系统性分析和整体性研究。

第二,以往研究缺乏对近代柞蚕丝业发展过程阶段性特征的论述。前人较多关注柞蚕业起源和传播的研究,对近代中国柞蚕丝业发展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没有厘清。

第三,学术界对近代柞蚕丝业在缫丝和织绸方面的研究和论述欠缺。近代中国柞蚕缫丝业和柞蚕丝绸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与近代桑丝绸业相比较,有何差异之处?

第四,前人对近代柞蚕丝和柞丝绸生产和销售的研究不足。近代柞蚕丝业的生产和销售有何表现?产销格局有何特点?

第五,前人对柞蚕丝业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上述研究成果中,多数学者运用的是纯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定性描述较多,定量分析较少。柞蚕丝业作为近代蚕丝业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不但需要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而且更有必要借鉴经济史学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在文字描述的同时,结合相关数据绘制成的图表进行研究。

第六,前人对柞蚕丝业研究的史料来源较为单一,大多局限于地方志等资料,没有充分吸收海关史料和近代期刊中的调查资料。

总之,我们只有通过对前人研究状况的分析和思考,并且发现前人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才能为进一步加深对近代柞蚕丝业的研究找准方向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