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太平圣惠方》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因素

《太平圣惠方》是奉宋太宗之命由翰林医官院医官编辑而成,其知识来源于皇家秘方、前代医书和宋代地方官吏进呈的验方效方。作为宋代前期官修医学方书的代表性著作,《太平圣惠方》在宋、辽、夏、金、元乃至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应用,在中国方剂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编撰和传播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太平圣惠方》编撰与传播的历史地位

尽管宋代社会各阶层对《太平圣惠方》的推广和传播所起的作用不尽一致,但从中国医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的出版和流传促进了宋代医药学的发展。近代医家谢观(1880—1950年)指出:“中国医术,当以唐宋为一大界。自唐以前,医者多守专门授受之学,其人皆今草泽铃医之流。其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术,若张仲景、皇甫士安、葛稚川、陶隐居、孙真人、王焘者,代不数人耳。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之业,非儒医不足以见重于世”,“唐以前之医家,所重者术而已,虽亦言理,理实非其所重也。宋以后之医家,乃以术为不可恃,而必推求其理”。谢观著,余永燕点校:《中国医学源流论》,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46、101页。

(一)《太平圣惠方》对中医病因学、方剂学、炮制学、养生学等理论的发展和临证经验的总结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太平圣惠方》有关药物学的理论,不仅继承了前代“君臣佐使”“服饵”“反恶”“禁忌”等原则,而且修正了唐代中药炮制“顺之者福,逆之者殃”[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1《合和第七》,王国辰总主编,张印生、韩学杰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孙思邈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的认识,提出了中药炮制的“合和汤药”原则和“以方捡炼”原则,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论合和》认为:“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若真假非类,冷热相乖,草石昧其甘辛,炮炙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2《论合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其原则在于通过“君臣佐使”理论的指导,改变药物的外观形状,改变药物的性能,改变药物的味道,改变药物的药用和功效。《论处方法》认为:“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2《论处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淳化三年(992年)开封大疫和皇祐初年(1049年)江南大疫中,宋政府将《太平圣惠方》应用到疫病救治中,取得显著的疗效。韩毅:《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70页。

《太平圣惠方》有关中药炮制的方法,表现出了一定的继承与革新。书中依据药物来源属性之金、石、草、木、水、火、果、兽、米部等分类,把炮制分述于各药之后,具有总结前代炮制的意义。同时,《太平圣惠方》还增加了一些新的炮制方法,如“乳制法”的应用就是《太平圣惠方》的新创。从具体方法来看,宋代中药炮制工序可总结为净制、切制、炮炙三个阶段,在具体工艺上有水处理、加热处理、加辅料处理、综合处理等。关于净制,主要指的是药材的选料与卫生。关于切制,主要指的是各类中药材的粉碎、筛析。关于炮制,修治法有挑、拣、簸、筛、刮、刷、捣、碾、镑、锉等;水制法有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水火共制法有蒸、煮、潬、淬等;其他方法有制霜、发酵、发芽等。如从药品种类来看,可分为散剂的一般制作方法;汤剂、中药合剂、口服液剂、糖浆剂、煎膏剂、药酒等液体药物的制作方法;丸剂如水丸、蜜丸、浓缩丸、滴丸等制作方法;外用膏剂如金疮药、癣药等制作方法。辅料主要有固体辅料和液体辅料两类,其中固体辅料有盐、矿物等,液体辅料有水、醋、酒、脂、蜜、乳等。

《太平圣惠方》有关中药炮制的度量衡标准、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表现出了显著的时代特征。《太平圣惠方》确立了药物的度量衡标准,即“加减合度,分两得中;削旧方之参差,治今时之行用”“称定分两,勿得参差”。其制剂稳定性方法,主要为炮制过程中的“去毒化”处理——“加热炮制降低毒性”“水处理除去毒性成分”两种方法。《太平圣惠方》对药剂有效性的求解方法主要有“亲验”“准绳”“应效药方”“依方药用”等,非常重视药前和药后的临床实践与实际应用效果。如元丰七年(1084年),庞安时在《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中论述伤寒药方时,认为《太平圣惠方》治疗伤寒病的药方“治病皆有据”,说明100年以后该书中的方剂成功地经受住了临床应用的检验。

《太平圣惠方》有关宋代药品剂型的转变,为宋代“汤药”向“成药”的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不仅阐明了宋政府对编辑医方的重视,而且极为重视药品炮制的安全和规范。由于“汤液”不便于携带和保存,因而“成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宋代熟药所、惠民局等出售的主要药品。

《太平圣惠方》有关医学方书编撰的体例,为后世官、私医学方书编撰提供了借鉴。宋代官修医书的最大特点是:基本上摆脱了医书版本不一、靠手抄流传的历史,医学书籍有了统一的、定型的版本,并通过印刷术和太医局教育进一步普及和推广,从而打破了宋以前民间和个人垄断医学知识的传统。这些官修医书,因其内容丰富、分类科学、验方效方居多、校正质量高、印刷精美而为世人所重,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对于弘扬儒家仁政思想和政府权威统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宋政府还及时地把这些著作引入疾病治疗和医学教育,因而使它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太平圣惠方》对儒家仁政思想和权威政治的弘扬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太平圣惠方》成为两宋时期政府弘扬儒家“仁政”思想、统一医学知识、控制巫术的有力工具,迎合了统治者企图通过医学著作“纳斯民于寿康,召和气于穹壤”[宋]王应麟:《玉海》卷63《艺文》,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195页。的政治意图。国家的重视改变了宋代士大夫对医学的认识和态度。淳化三年(992年),王禹偁(954—1001年)代西京留守赵普所撰《谢圣惠方表》指出:

臣某言:今月日,得进奏院状报,十日准御书院札子,奉圣旨降《太平圣惠方》第五十一卷至一百卷,并排门《目录》一卷,共五十一册,并用紫绫装褫,黄绢作签,仰进奏院递到西京赐臣者。宸眷曲回,上方新制,《圣惠》本沾于黎庶,天慈续赐于老臣,欲令病废之躯,再获康宁之福。中谢。伏惟尊号皇帝陛下与世作范,视民如伤,穷百病之根源,选十全之方术。爰自朱邸,逮于紫宸,垂十五年,成一百卷。救疾病疕疡之理,尽金石草木之情。莫不岐伯、秦和献其伎术,仓公、扁鹊奏其方书,辨五声五色之微,察九窍九蔵之动。御制别加于序引,生灵咸识于指归。笑玄宗《广济之方》,一何太简;继黄帝亲尝之理,千古同辉。顷以模印未全,施行不广,臣方居黄,首被鸿恩,常恐此生,不见全集。岂谓陛下曲存终始,再有颁宣。窥天愈觉于高明,观海莫知其涯涘。惠过反魂之药,功深起蹷之针。进奏谢恩,恐自殊于方镇。拜章叙感,犹窃比于台司。更延迟暮之年,实自生成之德。臣无任感天荷圣、激切屏营之至。[宋]王禹偁:《小畜集》卷24《谢圣惠方表》, 《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39—340页。

从其《谢圣惠方表》“臣方居黄阁,首被鸿恩”可以看出,医学著作在弘扬“仁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宋代名臣范仲淹(989—1052年)指出:“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有之也。”[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3《文正公愿为良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81页。祖无择(1006—1085年)在《刻经效方序》中亦有此认识:“往者太宗皇帝集《圣惠方》,凡万余首,镂之方板,以广流布。今上皇帝作《铜人》象,按明堂法分布腧穴,示民不惑,以我国家四圣人丰功巨德,绍休天命,永康民人,仁政之行固已比隆于三代也。尚虑和气或郁人乗为疹,乃以药饵之方、针砭之法辅世,所阙斯又过于禹汤文武之心焉。”[宋]祖无择:《洛阳九老祖龙学文集》卷8《刻经效方序》,清钞本,《宋集珍本丛刊》第7册,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版,第697页。南宋陈振孙总结说:“圣朝仁民之意溥矣。”[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13《医书类·外台秘要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87页。。

(三)《太平圣惠方》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得到广泛的传播

《太平圣惠方》刊行以来,先后在宋、辽、夏、金、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的传播,并流传至朝鲜、日本等地,成为东亚地区流行较广的医学方书之一。不仅有大量的刊本、钞本、节选本等问世,而且广泛应用于临证疾病治疗、药物炮制、医学教育和医职人员选任等方面。这是《太平圣惠方》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影响《太平圣惠方》编撰与传播的机制和因素

(一)皇帝的认识与态度成为《太平圣惠方》成功编撰和推广传播的关键因素

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下诏编修《太平圣惠方》至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下诏将《太平圣惠方》作为礼部医学考试的教材,宋政府推广《太平圣惠方》的时间长达200余年,前后有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等6位皇帝下诏向地方诸路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推广该书,“以惠天下”[宋]陈承、裴宗元、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进表》,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刘景源整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4页。,这是宋代任何医药方书不能与之相比的。宋代皇帝先后为该书定书名、作序,令国子监刊刻,设置专职医博士掌管,允许地方官员抄写,列入太医局教育和考试,并多次应用于疫病救治。

总之,从“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视角来看,《太平圣惠方》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医史学家李经纬认为:“皇帝关心和亲自过问前代医学书籍的征集、校正和普及是比较少见的,特别是如此全面和设立机构认真选人整理研究和颁行全国,刊刻普及的小字本,不但前无古人,宋以后的皇帝也没有能与之相比者。”李经纬:《北宋皇帝与医学》, 《中国医学之辉煌——李经纬文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版,第64页。王三虎在分析中国古代医学文献整理取得的成就时认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容易造就有广播学识的医家,而动荡的社会环境则可能出现一些具有个性特征和独创见解的医家,中医文献的发展也不例外。”王三虎:《社会因素对中医文献的影响》,载《中华医史杂志》1992年第22卷第3期,第148页。可见,国家统一、社会需求、社会风气影响了宋朝皇帝和政府对医学文献的重视,也是官修医学方书取得重要成就的关键因素。但是,北宋和南宋又有着显著的差异,北宋时期政府的重视和作为远远地超过南宋时期,而政府颁布的医学诏令也是北宋多于南宋。

(二)政府机构的重视与参与是《太平圣惠方》成功编撰和推广传播的制度保证

在宋朝政府编撰和推广传播《太平圣惠方》的过程中,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国子监、校正医书局和地方诸路机构积极予以配合,这不仅是宋代官方校书、编书与刊刻方书取得成就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太平圣惠方》得以顺利推广的保证。尤其是国子监,凭借官府的力量,调集大批有经验的刻工参与刊刻,将先进的雕版印刷术引入医籍刊刻,从而结束了手抄医书的时代。清叶德辉《书林清话》指出:“宋国子监镂刻经史外,最重医学。”[清]叶德辉撰,李庆西标校:《书林清话》卷6《宋监重刻医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页。因此,政府机构的参与和配合对保证大型的、具有全国指导作用的医学著作编撰,起到积极的作用。张同君:《古代官修本草的编辑与出版历史经验》,载《中医文献杂志》2002年第20卷第2期,第1—19页。

国家的重视影响了官僚士大夫的兴趣和爱好,一些地方行政官吏如蔡襄、王安石、沈括、苏轼、周湛等,将宋政府所赐《太平圣惠方》在州、府、县衙门前刻板介绍,公布常见药方,并以此打击巫术,规范社会秩序。

(三)注重不同社会阶层人员的引入与协调是《太平圣惠方》成功编撰和推广传播的学术基础

宋朝政府在编撰《太平圣惠方》的过程中,极为重视政府医学机构的作用和集体人员的力量,发挥医官、道医、儒臣等协同编书特长,因而极大地提升了官修方书的质量和水平。《太平圣惠方》的主要编撰者王怀隐,初为京城建隆观道士,善医诊。太平兴国初(976年)奉宋太宗诏令还俗,任尚药奉御,后升任翰林医官使,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奉命编纂《太平圣惠方》。陈昭遇,擅长医术,初为医官,领温水主簿,后加光录寺丞,赐金紫。王佑,“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擅长文学辞赋,其作用主要在于润色文字。

宋朝政府对不同阶层人员的重视,突破了宋以前医家编撰方书的局面,开创了政府医学机构集体编撰医书的传统,对宋以后本草、方书著作的编撰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官修方书著作,大多呈现出“方剂学药典”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版,第337页。的性质,具有很强的学术理论和临床实践。尤其在药性理论的发展、药品种数的增加及鉴别、药材采集和栽培技术的提高、药品炮制和加工方法趋于定型、药市和药肆进一步繁荣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成为《太平圣惠方》成功编撰和推广传播的学术基础。

(四)雕版印刷术的引入是《太平圣惠方》广泛传播的科技基础

宋代是中国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也是“写本书向印本书全面转化的时代”周谷城主编,来新夏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8页。。淳化三年(992年)《太平圣惠方》成书后,宋太宗下诏国子监刊刻,颁赐天下,这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的官修医学方书著作。雕版印刷术的引入,不仅引起书籍刻本形式和装帧形式的转变,而且也进一步规范了《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有利于方书的传承与流通。杨倩描《印刷术在宋代的发展及其对宋朝政治的影响》一文研究表明,印刷术尽管在北宋时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其应用仍受到技术的限制,即使是政府重要的诏敕、历日、朝报(邸报)等,也多以手写的方式下发。杨倩描:《印刷术在宋代的发展及其对宋朝政治的影响》,孙小淳、曾雄生主编:《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214页。但宋政府唯独在医学书籍的刊刻方面,如《开宝本草》《太平圣惠方》《神医普救方》等,全部采用雕版印刷的技术,可见其对医学书籍的刊行与推广是极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