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太平圣惠方》的推广传播与临证应用

《太平圣惠方》是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葛洪《玉函方》、隋炀帝敕编《四海类聚方》、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方》等之后出现的又一部方书巨著,在宋、辽、夏、金、元乃至明、清时期得到有效的传播、接受与应用,甚至东传朝鲜、日本等地,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广泛应用于临证疾病治疗、药品生产和医学教育之中。

一、两宋时期《太平圣惠方》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一)宋朝政府向诸路州县推广和应用《太平圣惠方》的情况

1.宋朝政府推广《太平圣惠方》的情况

宋朝政府对《太平圣惠方》的推广和普及极为重视,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将雕版印刷术引入《太平圣惠方》的刊刻,规范和统一医学知识,扩大医书发行量;二是将《太平圣惠方》颁赐到诸路州县,设置专职医博士掌管,打击一切危害社会秩序的非医学知识和活动,严格按照方书用药;三是将《太平圣惠方》赏赐给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弘扬宋王朝的“正统”地位;四是将方书赏赐给朝臣、地方官吏和宗教人士等,笼络不同政治势力;五是在一些人数比较集中的地方,如军营、修河处所、城池、学校、陵墓等容易发生疾病的地方,公布《太平圣惠方》中的实用医方,供民众抄录和选用。

宋朝政府的重视,影响了官僚士大夫对《太平圣惠方》的态度,某些官吏将朝廷所赐药方张贴在州、府、县衙门前晓示或刻板宣传。在国家和官僚士大夫的双重推动下,《太平圣惠方》中的医学知识得以迅速传播,从而牢牢地确立了政府在医学文化领域内的正统和主导地位。清四库馆臣对宋朝政府的这一做法给予了较高评价:“盖有宋一代,于医学最为留意。”[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03《子部·医家类一》,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66页。《太平圣惠方》实际上已成为宋儒宣扬“以医载道”“奉亲养老”[宋]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卷1《养老奉亲书·食治养老序第十三》,裘沛然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2页。的重要途径。表1是宋朝政府颁行《太平圣惠方》的情况。

表1 宋朝政府颁行《太平圣惠方》表

(续表)

从表1中统计来看,在宋朝皇帝的重视和各级政府的推广下,《太平圣惠方》传播范围极其广泛,遍及全国诸路州县、京城、军营、河堤、学校、巩县宋陵,以及西夏、高丽、日本等地。

淳化三年(992年)《太平圣惠方》修成后,二月癸未宋太宗下诏赐宰相李昉,参知政事贾黄中、李沆,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寇准等5人,每人1部《太平圣惠方》。[宋]王应麟:《玉海》卷63《艺文·太平圣惠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196页。同年,朝廷遣使者到河南府(治今河南洛阳)赐西京留守、河南尹、太保、中书令赵普《太平圣惠方》第五十一卷至一百卷,并《目录》一卷,共五十一册,用紫绫装褫,黄绢作签。[宋]王禹偁:《小畜集》卷24《谢圣惠方表》, 《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39—340页。从内容来看,赐给赵普的《太平圣惠方》实乃半部。

淳化三年(992年),吴越高僧希辩乞求返回两浙路常熟海虞山宝严院,宋太宗赐《太平圣惠方》1部。僧希辩(921—997年),宋代法眼宗高僧,又称普门希辩,两浙路苏州常熟(治今江苏常熟)人,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宋太宗敕赐紫衣与“慧明大师”[宋]释道原著,顾宏义译注:《景德传灯录译注》卷26《杭州普门寺希辩禅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1—2092页。又见 [宋]释普济著,苏渊雷点校:《五灯会元》卷10《青原下十世·普门希辩禅师》,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611页。之号。关于宋太宗赏赐医书的情况,淳熙九年(1182年),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五载:“常熟海虞山有古刹,号宝严院,吴越钱王之子祝发于此。太宗尝赐御书《急就章》《逍遥咏》及《圣惠方》于寺中。”[宋]龚明之撰,孙菊园校点:《中吴纪闻》卷5《宝严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08页。绍熙三年(1192年),范成大《吴郡志》卷四二亦载宋太宗“赐御书《急就章》《逍遥咏》《秘蔵铨》及《太平圣惠方》凡一百三十卷,以宠之”[宋]范成大撰,陈振岳校点:《吴郡志》卷42《浮屠》,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84—585页。

淳化三年(992年)五月己亥,宋太宗发布《行圣惠方诏》,正式向全国诸道州、府推广《太平圣惠方》。宋政府给全国16道318州府各赐2本《太平圣惠方》,置医博士掌管。同时,允许官民抄写方书中的内容。[宋]宋太宗:《行圣惠方诏》, 《宋大诏令集》卷219《政事七十二·医方》,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42页。

至道二年(996年)十月,宋太宗下诏赐淮南路滁州(治今安徽滁县)知州王禹偁《太平圣惠方》1部。王禹偁在《谢赐圣惠方表》中说:

臣某等言:今月二十五日,进奏院递到《太平圣惠方》并《目录》共一百一册,臣等当时望阙谢恩,仍依敕命施行讫。臣等谨按:《洪范》向用五福,其三曰康宁;威用六极,其二曰疾。然则疾病之作,盖天之威沮邪?康宁之集,盖天之劝向邪?此特立教而言,姑欲驱人为善。苟或饮食嗜愆之不节,阴阳寒暑之不时,为札瘥,为沈痼,为疣赘,为疕疡,若此之类,纵而弗攻,委之于极,非圣哲之所用心也。故医术由是而生焉。自黄帝、岐伯以还,作者众矣,以至从乎无条贯,浩乎无津涯。思欲囊括古今,派分类例,参驱百疾,稽合群方,惠于兆民,敷乃万国,非偶大圣,孰能兴之?臣某中谢,伏惟尊号皇帝陛下,惟睿作圣,有孚惠心,包天地之大德,群生罔不遂;尽皇王之能事,坠典罔不修。谓人之未庶也,制婚姻以育之;谓人之未富也,薄赋敛以足之;谓人之未教也,施道德以化之。又欲使五福之康宁,徧流比屋;六极之疾病,不加蒸民。于是召良医,考异术,集自朱邸,逮于紫宸,几三十年,成一百轴,洞乎天人之际,探诸鬼神之奥。制序引以述其事,为模印以行于时,大颁四方,夐出万有。昔玄宗之《广济》,德宗之《广利》,皆丛剉眇末,不足称道,尚具载史籍,垂于后昆,以为莫已若也。况陛下之述作,功参化源;天下之惸嫠,身跻寿域,虽复造书画卦,钻燧播时,不可同年而语矣。宜乎与日月同悬,与经籍共永,岂区区小郡、碌碌下臣能歌颂于圣德欤!当州地居僻左,路远京师,授敕数年,引领以日。累使郡吏请于有司,始蒙颁宣,盖行次第。而又今冬以来,天气稍旱,过始冰之候,河无薄澌,踰小雪之期。野无微霰,颇虑瘴疠,害于民人。俗罕名医,病则祀鬼。分忧之任,求瘼是专;方虞后难,获此大赉。谨当抽俸金以市药,给官本以救人,资圣祚于无疆,流《圣惠》于不朽,尽纳淮甸,归于华胥。慺慺之诚,如此而已,臣等无任,遭时乐圣,抃蹈之至。[宋]王禹偁:《小畜集》卷21《谢赐圣惠方表》, 《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05页。

王禹偁接到进奏院颁赐的《太平圣惠方》并《目录》,共101册。他对朝廷的赐书行为表示感谢,认为预防旱灾、救治瘴疠和打击巫术,须以医药和《太平圣惠方》为主。

宋真宗时期,朝廷将《太平圣惠方》进一步推广到开封府畿县和全国主要军营驻地,并利用医学知识防治疾病,打击巫术,宣扬儒家教化。景德三年(1006年),交阯安抚国信使邵晔(948—1011年)奏:“广南风土不佳,人多死于瘴疠。其俗又好巫尚鬼,疾病不进药饵,惟与巫祝从事,至死而后已,方书、药材未始见也。”[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校:《独醒杂志》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七月壬子,宋真宗下诏“赐广南《圣惠方》,岁给钱五万,市药疗病者”[元]脱脱等:《宋史》卷7《真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1页。,将《太平圣惠方》推广到广南路一代。景德四年(1007年)九月壬申,宋真宗下诏“赐畿县《圣惠方》”[元]脱脱等:《宋史》卷7《真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4页。,遍及开封府所辖17个畿县。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宋真宗下诏“令川峡诸州勒医博士按《圣惠方》合本土所须药,以给兵戍”[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29页。,这是宋代军队中首次应用《太平圣惠方》的记载。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夏四月己巳,宋真宗赐戎州、泸州、富顺监《太平圣惠方》各1部,“以其地多瘴疫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4,大中祥符八年夏四月己巳,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26页。

宋仁宗时期,朝廷对《太平圣惠方》的推广与应用亦很重视。庆历四年(1044年)春正月丙子,韩琦奏德顺军城初建,“屯集师旅,而极边之地,人皆不知医术”,宋仁宗于是“赐德顺军《太平圣惠方》及诸医书各一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6,庆历四年春正月丙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32—3533页。又见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礼46之4,第1761页。。德顺军(治今宁夏隆德)属陕西路,是宋朝抗击西夏的前沿阵地,驻扎着大批军队,《太平圣惠方》因而成为军中防治疫病的指导方书。皇祐三年(1051年),鉴于“外无善医,民有疾疫或不能救疗”,宋仁宗下诏“令太医简《圣惠方》之要者颁下诸道,仍敕长吏按方剂以时拯济,令医官使周应编以为此方”[元]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223《经籍考五十·皇祐简要济众方》,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155页。。皇祐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宋仁宗内降劄子载,“南方州军,连年疾疫瘴疠,其尤甚处一州有死十余万人”,宋仁宗下诏“令逐路转运司指挥辖下州府军监,如有疾疫瘴疠之处,于《圣惠方》内写录合用药方,出榜晓示,及遍下诸县,许人抄札”[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40《皇祐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内降劄子》,胡国臣总主编,张登本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焘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9页。。《宋史》亦载皇祐三年五月乙亥,宋仁宗下诏“颁《简要济众方》,命州县长吏按方剂以救民疾”[元]脱脱等:《宋史》卷12《仁宗本纪四》,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1页。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辛丑,宋神宗下诏:“文臣京朝官至幕职州县官,武臣诸司使副以下至三班使臣,朝辞日,并罢赐《诫励敕》并《七条》《摄生论》,其赐《儒行篇》亦罢之,内《摄生论》并药方惟广南州军各赐一本,与《圣惠方》同颁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7,熙宁五年八月辛丑,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776页。

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宋哲宗下诏令国子监刊刻小字版《太平圣惠方》,这是宋政府第二次刊刻该书。《宋刻〈脉经〉牒文》载:“国子监准监关,准尚书礼部符,准绍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敕。中书省尚书省送到礼部状,据国子监状,据翰林医学本监三学看治任仲言状,伏睹本监先准朝旨,刊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卖,并每节镇各十部,余州各五部,本处出卖。”[晋]王叔和撰,福州市人民医院编:《脉经校释》(校点本第2版)卷首《宋刻〈脉经〉牒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大观二年(1108年)和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下诏编修《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和《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直接吸收和引用《太平圣惠方》医方达190余处。如白英石“治心藏不安,惊悸善忘,上鬲风热,化痰安神”[宋]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3《玉石部上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215页。,枳实“治伤寒后卒胸膈闭痛”[宋]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13《木部中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872页。等,直接采纳《太平圣惠方》中的单方药物。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年),淮南路转运司在舒州(治今安徽安庆)刊刻《太平圣惠方》,这是宋代第三次刊印该书。洪迈《夷坚丙志》卷一二载:“绍兴十六年,淮南转运司刊《太平圣惠方》板,分其半于舒州。州募匠数十辈置局于学,日饮喧哗,士人以为苦。教授林君以告郡守汪希旦,徙诸城南癸门楼上,命怀宁令甄倚监督之。”刻书过程中出现工匠“耆酒懒惰,急于板成,将字书点画多及药味分两随意更改以误人”[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丙志》卷12《舒州刻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84页。的情况。

绍兴十七年(1147年)四月,福建路转运司在本司公使库印行《太平圣惠方》,“今将国子监《太平圣惠方》一部,一百卷,二十六册,计三千五百三十九板,对证内有用药分两及脱漏差误,共有一万余字,各已修改开板,并无讹舛,于本司公使库印行”[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末,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266页。,刻印工作由右从政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邵大宁、左从事郎添差充福建路转运司干办公事宋藻、右文林郎充福建路转运司干办公事陈晔、右宣教郎充福建路转运司主管文字黄、右朝散郎权福建路转运判官范寅秩、右中大夫直秘阁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兼提举学事马纯负责,这是宋代第四次刊印该书。

绍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下诏太医局编撰《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将《太平圣惠方》列为太医局医学生必学教材之一,规定医学赴礼部贡院参加三场选试,试题从《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或《八十一难》)《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脉经》《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简称《嘉祐本草》)《伤寒论》《太平圣惠方》和《诸病源候论》七经内出题。[宋]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医卜·试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1页。

2.宋朝政府重视和应用《太平圣惠方》的情况

(1)防治各种疾病的权威药典。

淳化三年(992年)五月,开封发生“大热”,“疫死者众”,宋政府将刚刚修撰完毕的《太平圣惠方》用于疫病救治。此后,《太平圣惠方》就成为各级政府防治瘟疫的最重要的著作。[宋]宋太宗:《行圣惠方诏》, 《宋大诏令集》卷219《政事七十二·医方》,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42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宋真宗下诏“令川峡诸州勒医博士按《圣惠方》合本土所须药,以给兵戍”[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29页。。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河北路北部一带腮肿病流行,“人多腮肿而死”,宋真宗“诏医官院处方并药赐河北避疫边民”[元]脱脱等:《宋史》卷7《真宗本纪二》,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0页。。庆历四年(1044年)春正月丙子,韩琦建议陕西路德顺军城(治今宁夏隆德)初建,“屯集师旅,而属极边之地,人皆不知医术”,宋仁宗“赐德顺军《太平圣惠方》及诸医书各一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6,庆历四年春正月丙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32—3533页。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夏,临安发生瘟疫,宋高宗下诏“出柴胡制药,活者甚众”[元]脱脱等:《宋史》卷62《五行志一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70页。。《宋会要辑稿》食货五九之三三详细地记载了宋高宗赐药的情况。

(绍兴)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三省言:“初伏,差医官给散夏药。”上宣谕曰:“比闻民间春夏中多是热疾,如服热药及消风散之类,往往害人,唯小柴胡汤为宜。令医官揭榜通衢,令人预知,颇闻服此得效,所活者甚众。”沈该等曰:“陛下留神医药,其恤民疾苦可谓至矣。”[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3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7396页。又见 [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123—124,第8027页。

“小柴胡汤”是一味中药方剂,最早出现于《伤寒杂病论》,用于治疗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等,亦可治疗风温、瘟疫、湿温等初起证候疾病。[汉]张仲景著,刘渡舟整理:《伤寒论校注》卷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页。其方剂组成,《太平圣惠方》卷八载:“柴胡(二两,去苗)、黄芩(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半夏(一两,汤浸七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右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页。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胁烦满不止”,以及“伤寒六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宜小柴胡汤”。从药物组成来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夏临安发生的传染病很可能为伤寒类疾病。《苏沈良方》指出,“此药极解暑毒。凡伤暑之人,审是暑暍,不问是何候状,连进数服即解”,并称此药为“伤寒中最要药也”。[宋]苏轼、沈括著,成莉校注:《苏沈良方》卷2《小柴胡汤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可知,小柴胡汤不仅用于治疗感冒风寒,亦可用于治疗其他外感热病。

(2)医学教育的主要教材。

北宋前期,中央医学教育分为九科,即大方脉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疮肿科、口齿咽喉科、金镞兼伤折科和金镞兼书禁科,这种分类法源于《太平圣惠方》的方剂分类。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二十五日,宋仁宗采纳国子监的建议,正式下诏太医局教习学生,培养医师,具体事务由太常寺负责。医学生学习的教材,有《素问》《难经》《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等。

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壬戌,宋神宗采纳京东东路登州(治今山东蓬莱)知州赵偁的建议,在诸路州县增补医学人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五载:

知登州赵偁乞诸县主客不及万户补医学一人,万户以上二人,每及万户增一人,至五人止。除合习医书外,兼习张仲景《伤寒方书》,委本州差官补试,依得解举人例免丁赎罪。诏礼部立法。其后,礼部奏:“诸医生,京府、节镇十人,内小方脉三人;余州七人,小方脉二人;县每一万户一人,至五人止,三人以上小方脉一人。遇阙许不犯真决人投状召保,差官于所习方书试义十道,及五道者给帖补之。犯公罪杖以下听赎。大方脉习《难经》《素问》、张仲景《伤寒论》兼《巢氏病源》二十四卷,小方脉习《难经》兼《巢氏病源》六卷、《太平圣惠方》十二卷。遇医学博士、助教阙,选医生术优效著者充。”[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35,元丰六年六月壬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084—8085页。

宋神宗下诏“从之”。除继续维持上州及节度州以10人为额、余州以7人为额的编制外,又在县每一万户设1人,至5人止,3人以上须有小方脉1人。地方医学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大方脉科为《难经》1部、《素问》1部和《诸病源候论》24卷;小方脉科为《难经》1部、《诸病源候论》6卷、《太平圣惠方》12卷。州县医学由医学博士或医学助教讲授课程,如遇阙额,选医术优长者补充。

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十八日,左武大夫、康州防御使、勾当龙德宫、提举入内医官、编类《政和圣济经》曹孝忠等上奏朝廷,请求建立医学贡额制度,分医学生为三大科,将《太平圣惠方》等医书列为医学生必修的教材。《群书考索后集》卷三〇《士门·医学》载:

乞诸州县并置医学,隶于州县学提举学事司,选差本州见任官通医术能文者一员,兼权医学敎授。比仿诸州学格内文士三年所贡人数。十分中以一分五厘人数创立。诸路医学贡额分为三年,并不侵占文士贡额。诸路贡士与本学内舍同试上舍,三岁共取合格人数升补上舍,以上、中等一百人为额,并附文士引见、释褐。学生分三科,兼治五经内一经。方脉科通习大小方脉;风、产、针科,通习针灸;口齿、咽喉、眼目、疡科,通习疮肿、伤折、金镞。书禁三科,学生各习七书,《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三部针灸经》《龙木论》《千金翼方》。方脉科:《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王氏脉经》、张仲景《伤寒论》。针科:《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黄帝三部针灸经》《龙木论》。疡科:《黄帝素问》《难经》《巢氏病源》《补注本草》《千金方》《黄帝三部针灸经》《千金翼方》。出题:儒经、《素问》《难经》,并于本经内出;运气义,于《素问》出。临时指问五运六气、司天在泉、太过不及、平气之纪、上下加临、治淫胜腹、所掌疾病,随岁所宜,如何调治。或设问病证,于今运气如何理疗。处方义,于所习经方内出。假令病法,方脉科于《千金》《千金翼》《外台》《圣惠方》治杂病门中出。针科于《三部针经》《千金》《千金翼》《外台》《圣惠方》《龙木论》治杂病及口齿、咽喉、眼目门中出。疡科于《三部针灸经》《千金》《千金翼》《外台》《圣惠方》治疮疡门中出。逐路并置医学谕一员,以本学上舍出身人充并。[宋]章如愚编:《群书考索后集》卷30《士门·医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7册,第405页。又见 [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崇儒3之17,第2796—2797页;[宋]杨仲良撰,李之亮点校:《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135《四学》,第2278页。

宋徽宗下诏“从之”,采纳了曹孝忠的建议。《太平圣惠方》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太医局和地方州县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必修医书和出题的教材之一,方脉科、针科、疡科三科医学生学习期满且考试合格后,通常被授予中央和地方州县医官,因而有力地促进了《太平圣惠方》的传播。

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宋光宗下诏太医局何大任等编撰《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将《太平圣惠方》等医书列为太医局医学生考试的必备教材。赵升《朝野类要》卷二载:“医学则赴礼部贡院,三场选试,于《难经》《素问》《脉经》《本草》《仲景伤寒论》《圣惠方》《病源》此七经内出题。”[宋]赵升撰,王瑞来点校:《朝野类要》卷2《医卜·试补》,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61页。此后,《太平圣惠方》逐渐上升为医经的地位。

医学科举考试的方论内容由“问”和“对”组成。如《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三《论方一道》载:

问:假令处方之道,当遵本草,而本草合和之法,凡有七情。继云: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以此观之,则知处方之际,不可用畏恶者宜矣。今《圣惠方》治肝肾虚风,眼生黑花,其方用丹砂、磁石、神曲。及观《千金方》亦载此剂,名曰神曲丸,以治眼目之疾。考之本草,丹砂恶磁石,不知古人处而为方者,何也?况神曲不治眼病,今用之以治眼者,又何也?古人制用立方,必有深意,愿尽陈之?

对:因病立方,贵达感受之本,随证命药,当明通变之宜。何则?有非其治而能治者,必求本为先;有非其用而复用者,当适事为要。故或取之以性味专达,则不拘于所治所主;或取之以君臣制摄,则不泥于一偏一曲,要当随病机变态之宜,达权通意使之妙。至于畏恶避忌,激发制摄,亦有时而取用者,岂执一以废百哉?[宋]何大任辑,邢玉瑞、孙雨来校注:《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3《论方一道》,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49—51页。

试题由《太平圣惠方》“治肝肾虚风,眼生黑花,其方用丹砂、磁石、神曲”引起,回答中引用《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中有关药物“君臣佐使”理论,指出:“盖药之为用,诚难事也。后之学者,当尽心于立方之妙,制用之法也欤。谨对。”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五《论方一道》载:

问:假令《太平圣惠方》治湿癣,痒不可忍,方用鲫鱼一枚,入硫黄末一分,从鱼口中送入腹内,用净砖一口,安鱼在上,以炭火周回熁,令鱼焦黄,碾为细末,入腻粉三钱,麻油调涂之。据《本草》,鲫鱼主诸疮,硫黄、腻粉皆杀虫之要药也。然后条又载,治浸滛疮多汁者,亦用鲫鱼一枚,去骨取肉,豉二百粒,相和捣烂,敷于疮上。及观《本草》,豉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等证,乃不治疮,而古人特用此物,相和捣之,以敷疮上,此何意也,愿并陈之。

对:疮癣发于外,固当施涂敷之方,药物有其殊,尤当辨制用之理。且湿痒之癣,本皮肤受风湿之邪。浸淫之疮,乃心经有风热之气。穷其源也,既所得之有异,施于治也,故立法而亦殊。或用鲫鱼而兼乎硫黄之属,以涂其癣;或以鲫鱼,而和于豆豉之物,以敷其疮。治癣之方,著圣典而灼见其理;疗疮之法,考本草而实存其疑,自匪通变之机,未可得而论矣。[宋]何大任辑,邢玉瑞、孙雨来校注:《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5《论方一道》,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79—81页。

试题由《太平圣惠方》治湿癣痒不可忍所用鲫鱼敷方引起,回答中引用《内经》《药性论》的论述,说明《太平圣惠方》应用鲫鱼、硫磺、腻粉、麻油之类治疗疮癣病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指出:“《圣惠》良方,博施济众,虽疮癣之微疴,亦参求而立法。圣人忧民如此,医士可不研究乎!谨对。”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六《论方一道》载:

问:假令《太平圣惠方》载:“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切冝避之。八木者,松木火难差增病,栢木火伤神多汗,竹木火伤筋目暗,榆木火伤骨失志,桑木火伤肉肉枯,枣木火内伤吐血,枳木火大伤气脉,橘木火伤荣卫经络。”窃详灸焫之法,特忌以八木之火,而不忌他木之火者,何耶?况不避忌而用之,则所生之病又各不同。大抵古人著书而告戒,必有深意而存焉,请论而毋略。[宋]何大任辑,邢玉瑞、孙雨来校注:《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6《论方一道》,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96—98页。

试题由《太平圣惠方》载古来用火灸病忌八种木料引起,回答中引用《素问》之《金匮真言论》《上古天真论》等内容,说明《太平圣惠方》用此方治疗“劫病之法,当以灸而为先,灼艾之术,必以火而成效”,符合《素问》五气、五色、五脏之理。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九《脉义二道》之第一道载:

问:玄急者客忤气?

对:《圣惠方》云:“夫小儿客忤者,是神气软弱,忽有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气息犯之,谓之客忤也。或乳母及父母从外来还,或经履鬼神麄恶暴气,或牛马之气,皆为忤也。其状吐下青黄赤白,水谷解散,腹痛夭矫,面变五色,状似发痫,但眼不戴,其脉弦急数者是也。”[宋]何大任辑,邢玉瑞、孙雨来校注:《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9《脉义二道》,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40—142页。

试题在回答中引用《太平圣惠方》“神气守否”与“客忤之病”之关系,指出:“客忤之病,皆调护不谨之使然,弦急之脉,悉神气不宁之所致。”

《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九《论方一道》载:

问:假令《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心痛,但觉儿将手数数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药散方。用赤芍药、人参、白术、黄芩、川大黄、当归为粗散,以水煎服。窃详小儿脏腑软弱,不可辄吐下。又心痛之病,本因寒邪冷气,伤于心之别脉,搏于经络得之。今观芍药散,皆性寒之药,既心痛因寒而得,今复用之,岂不反伤其正气乎,愿详其意而陈之?

对:拯病之道,要当以意而默会;施治之法,尤宜因证而变通。盖小儿则脏腑柔脆,婴童则肠胃怯弱。易虚易实,用药而不可苟;易寒易热,投剂而不可忽。今寒冷之邪伤于经络之中,疼痛之候发于心包之分,察候之始,既得以意料;制方之要,贵合于病情。大抵微者逆之而为宜,甚者从之而为要。故心痛之病,本寒甚而使然;治疗之方,必从之而乃効。由是因病立法,以寒疗寒,虽小儿之腑脏软弱,用之合宜,岂有反伤之过哉?[宋]何大任辑,邢玉瑞、孙雨来校注:《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卷9《论方一道》,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148页。

试题由《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心痛宜服芍药散引起,回答中引用《素问》《难经》中有关寒热之病的论述,解释了药性与疾病之关系,强调了“随机应变”的重要性,并告诫“岂可拘于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之道”。

可见,《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中医学试题大量引用了《太平圣惠方》的内容,不仅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八十一难经》《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互相类比,而且极为重视医学经典理论、临床疾病诊疗和中药方剂配伍等方面的综合知识。

(3)官府药局制药的标准。

《太平圣惠方》颁行以后,随即成为各级官府和国家药局制药的标准。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二月,宋真宗下诏“令川峡诸州勒医博士按《圣惠方》合本土所须药,以给兵戍”[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8,大中祥符元年二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529页。

庆历四年(1044年)春正月丙子,韩琦建议陕西路德顺军城(治今宁夏隆德)初建,“屯集师旅,而属极边之地,人皆不知医术”,宋仁宗“赐德顺军《太平圣惠方》及诸医书各一部”[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46,庆历四年春正月丙子,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32—3533页。

皇祐三年(1051年)五月,南方州军“连年疫疾瘴疠,其尤甚处,一州有死十余万人”,宋政府令“秘阁所藏医书,委官选取要用者,校定一本,降付杭州开板模印”,又“令逐路转运司,指挥辖下州府军监,如有疾疫瘴疠之处,于《圣惠方》内写录合用药方出榜晓示,及遍下诸县,许人抄札”[唐]王焘:《外台秘要方》卷末《皇祐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内降劄子》,胡国臣总主编,张登本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焘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9页。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夏,临安发生瘟疫,宋高宗下诏赐“小柴胡汤”加以。关于小柴胡汤方,《太平圣惠方》有详细的记载:“柴胡(二两,去苗)、黄芩(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半夏(一两,汤浸七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右件药,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页。主要用于治疗“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利,胸胁烦满不止”,以及“伤寒六日身体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宜小柴胡汤”。[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辨厥阴病形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53页。

(4)防控巫术的有效工具。

景德年间,邵晔(948—1011年)任光禄卿、交趾安抚国信使,兼领广南西路漕事。鉴于广南西路巫祝盛行,邵晔请求朝廷赏赐医书和药材之费。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载:

广南风土不佳,人多死于瘴疠。其俗又好巫尚鬼,疾病不进药饵,惟与巫祝从事,至死而后已,方书药材未始见也。景德中,邵晔出为西帅,兼领漕事,始请于朝,愿赐《圣惠方》与药材之费,以幸一路。真宗皆从其请,岁给钱五百缗。今每岁夏至前,漕臣制药以赐一路之官吏,盖自晔始。[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校:《独醒杂志》卷3《广南人多死于瘴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7页。

邵晔的建议得到宋真宗的采纳,所赐医书即官修《太平圣惠方》。此后,颁赐医学方书和发放药物,成为宋朝政府对抗巫术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宋朝地方官吏对《太平圣惠方》的宣介

宋朝政府对医药方书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儒家官僚士大夫的作为,宣扬医学知识,规范社会秩序,成为地方官吏的一项重要工作。如庆历六年(1046年)十二月,蔡襄出任福州知府,为了反对“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之门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的局面,他不仅亲撰《太平圣惠方后序》,而且下令刻碑立于“府堂右”,将“旧所赐书以示于众”。同时,蔡襄将何希彭选编的《圣惠选方》6096方,“取其本誊载于版,列衙门之左右”。《福建通志》卷六六《杂记》载:

庆历六年十二月,蔡襄知州日作《〈太平圣惠方〉后序》,亲书于碑。其略曰:“太宗皇帝平一宇内,集古今名方与药石诊视之法,敕国医诠次,类分百卷,号曰《太平圣惠方》。诏颁州郡,传于吏民。州郡承之,大率严管钥、谨曝晾而已,吏民莫得与利焉。闽俗左医右巫,疾家依巫索祟,而过医门者十才二三,故医之传益少。余治州之明年,议录旧所赐书,以示于众。郡人何希彭者,通方伎之学,凡《圣惠方》有异域瑰怪难致之物,若食金石草木得不死之篇,一皆置之。酌其便于民用者,得方六千九十六。希彭谨愿自守,为乡闾所信,因取其本誊载于版,列衙门之左右,所以尊圣主无穷之泽。又晓人以巫祝之谬,使之归经常之道,亦刺史之职也。”碑在府宅堂之右。希彭家,太平公辅坊,有异宝轩,藏蔡公真迹。[清]郝玉麟等监修,[清]谢道承等编纂:《福建通志》卷66《杂记·丛谈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0册,第350页。

蔡襄认为,宣扬《太平圣惠方》有利于“尊圣主无穷之泽。又晓人以巫祝之谬,使之归经常之道,亦刺史之职也”。此碑在清代时尚存于福州府,《福建通志》卷六二《古迹》载:“太平圣惠方序碑,在府堂右,宋庆历六年建,蔡襄书。”[清]郝玉麟等监修,[清]谢道承等编纂:《福建通志》卷62《古迹·石刻》,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30册,第217页。

(三)宋朝医学家对《太平圣惠方》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宋代医学家对《太平圣惠方》给予相当的重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疾病治疗中,应用方书中的药理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1.医学本草对《太平圣惠方》的传播与引用

元丰年间,医学家唐慎微撰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1卷,目录1卷。此书也称《证类本草》,后以《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流传于世,是中国本草学史上首部本草附方的医学著作,书中对《太平圣惠方》单方药物的引用达276首,不仅扩大了《太平圣惠方》在本草学著作中的传播,而且也加速了本草学著作方书化的倾向。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玉石部》,引用《太平圣惠方》35方,包括:①“云母”, 《太平圣惠方》治火疮败坏,用云母粉,同生羊髄和如泥,涂之。“矾石”载:《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并赤肿,用矾烧灰细研,敷之。②“消石”, 《太平圣惠方》治眼赤痛,用消石研令极细,每夜临卧,以铜筯助,如黍米大点目眦头,至明旦以盐浆水洗之。③“芒消”, 《太平圣惠方》治伐指,用芒消煎汤淋,渍之。④“朴消”, 《太平圣惠方》治时气头痛不止,用朴消二两,捣罗为散,用生油调,涂于顶上。⑤又方,治乳石发动烦闷及诸风热,用朴消炼成者半两,细研如粉,每服以蜜水调下一钱匕,日三、四服。⑥“滑石”, 《太平圣惠方》冶乳石发动,躁热烦渇不止。滑石半两,细研如粉,以水一中盏,绞如白饮,顿服之,未瘥,再服。⑦又方,治妇人过忍小便致胞转。滑石末,葱汤调下二钱匕。又方治膈上烦热多渇,通利九窍。滑石二两捣碎,以水三大盏,煎取二盏,去滓,下粳米二合煮粥,温温食之效。⑧“白石英”, 《太平圣惠方》治腹坚胀满号石水方,用白石英十两,搥如大豆大,以瓷瓶盛,用好酒二斗浸,以泥重封瓶口,将马粪及糠火烧之,长令酒小沸,从卯至午即住火,候次日暖一中盏饮,日可三度,如吃酒少,随性饮之。其白石英,可更一度烧之。⑨“紫石英”, 《太平圣惠方》补虚劳,止惊悸,令人能食。紫石英五两,打碎如米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去滓澄清,细细服,或煮粥,羮食亦得,服尽更煎之。[宋]唐慎微原著,[宋]艾晨增订,尚志钧点校:《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3《玉石部上品》,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68—101页;[宋]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3《玉石部上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174—235页。⑩“雄黄”, 《太平圣惠方》治伤寒、狐惑毒,蚀下部,肛外如,痛痒不止。以雄黄半两,先用瓶子一个口大者,内入灰上,如装香火将雄黄烧之,候烟出当病处熏之。⑪“石硫磺”, 《太平圣惠方》治诸疮弩肉,如蛇出数寸。用硫黄一两细研,于肉上薄涂之,即便缩。⑫“雌黄”, 《太平圣惠方》治乌癞疮,杀虫。用雌黄研如粉,以醋并鸡子黄打令匀,涂于疮上,干即更涂。⑬又方,治妇人久冷,血气攻心,疼痛不止。以叶子黄二两,细研,醋一升,煎似稠糊,丸如小豆大。每服无时,醋汤下五丸。⑭又方,治久心痛,时发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饮食。以雌黄二两,好醋二升,慢火煎成膏,用干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姜汤下。⑮“食盐”,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脐风湿。以盐二两,豉二合,相和烂捣,捏作饼子如钱大,安新瓦上炙令热,以熨脐上,瘥。亦用黄药末敷之。⑯“水银”, 《太平圣惠方》治误吞环子、钗子,以半两服之,再服即出。⑰“磁石”,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误吞针,用磁石如枣核大,磨令光,钻作窍丝穿,令含,针自出。⑱“蜜陀僧”, 《太平圣惠方》治斑点方,用蜜陀僧二两,细研,以人乳调,涂面,每夜用之。⑲又方,赤白痢,所下不多,遍数不减。用蜜陀僧三两,烧令黄色,研如粉。每服醋,茶调下一钱匕,日三服。⑳“铁精”, 《太平圣惠方》治阴脱,铁精、羊脂二味,搅令稠,布裹炙热,熨推内之,瘥。㉑又方,食中有蛊毒,令人腹内坚痛,面目青黄,淋露骨立,病变无常。用炉中铁精细研,捣鸡肝和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后酒下五丸。㉒“秤锤”, 《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血瘕痛。用古秤锤,或大斧,或铁杵,以炭火烧赤,内酒中三升已来,稍稍饮之。㉓“马衔”, 《太平圣惠方》治马病痹,喉中深肿连颊,壮热吐气数者。用马衔一具,水三大盏,煎取一盏半,分为三服。㉔“太阴玄精”, 《太平圣惠方》治妊娠咳嗽。以车一枚,烧令赤投酒中,候冷饮之。[宋]唐慎微原著,[宋]艾晨增订,尚志钧点校:《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4《玉石部中品》,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134页;[宋]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4《玉石部中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236—294页。㉕“伏龙肝”,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脐疮久不瘥,用伏龙肝敷之。㉖“石灰”, 《太平圣惠方》治蝼蛄咬人,用石灰醋和涂之。㉗又方,治大肠久积虚冷,每因大便脱肛,挼不得入方,炒石灰令热,故帛裹,坐其上,冷即易之。㉘“砒霜”, 《太平圣惠方》治卒中风,昏愦若醉,痰涎壅盛,四肢不收。方用砒霜如绿豆大,研,以新汲水调下少许,用熟水投,大吐即愈。若未吐,再服。㉙又方,治恶刺方,用砒霜细研,和胶清涂之。㉚“硇砂”, 《太平圣惠方》治悬痈卒肿。用硇砂半钱,绵裹含,咽津,即瘥。㉛“锡铜镜鼻”,《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卒中客忤。用铜照子鼻烧令赤,著少许酒中淬过,少少与儿服之。㉜“石燕”, 《太平圣惠方》治伤寒,小腹胀满,小便不通。用石燕捣罗为末,不计时候,葱白汤调半钱,得通为度。㉝“地浆”, 《太平圣惠方》治热渇心闷,服地浆一盏并妙。㉞“铜弩牙”, 《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吞珠钱而哽方,烧铜弩牙赤内水中,冷饮其汁,立出。㉟“车脂”, 《圣惠方》治虾蟆及蝌蚪蛊,得之心腹胀满,口干思水,不能食,闷乱,大喘而气发。方用车辖脂半升已来,渐渐服之,其蛊即出。[宋]唐慎微原著,[宋]艾晨增订,尚志钧点校:《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卷5《玉石部下品》,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65页;[宋]唐慎微等撰,陆拯、郑苏、傅睿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5《玉石部下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第295—351页。

此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之《草部》引用《太平圣惠方》85方;《木部》引用《太平圣惠方》44方;《人部》引用《太平圣惠方》1方;《兽部》引用《太平圣惠方》26方;《禽部》引用《太平圣惠方》6方;《虫鱼部》引用《太平圣惠方》34方;《果部》引用《太平圣惠方》15方;《米谷部》引用《太平圣惠方》10方;《菜部》引用《太平圣惠方》21方。可见,《太平圣惠方》中的方剂传入《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后,医学家唐慎微、艾晨和曹孝忠等依本草学著作的体例,将方书中的验方、效方等一一附于本草药物条目之下,包括某一本草药物为主的单方药物和复方药物。

2.医学方书对《太平圣惠方》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元丰元年(1078年),陈直在《养老奉亲书·食治养老序》中,将《太平圣惠方》列为“奉亲养老”的重要著作,公开宣扬“为人子者,宜留意焉”[宋]陈直:《寿亲养老新书》卷1《养老奉亲书·食治养老序》,裘沛然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第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22页。。《太平圣惠方》中补益方,成为治疗老人诸疾和补益的重要方剂。

元丰七年(1084年),庞安时在《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中论述伤寒病药方时,对《太平圣惠方》治疗伤寒病的理论和方剂给予肯定,认为“治病皆有据”[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卷6《上苏子瞻端明辨伤寒论书》,胡国臣总主编,田思胜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朱肱庞安时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页。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宋高宗下诏太医局校正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引《太平圣惠方》关于小儿伤寒病的论述:“婴孩伤寒,不可用性燥药发汗。燥加腑脏,热极伤心,则厥逆而难治。又不可用性热药,乃助阳。阳极则阴争,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冷或热,多致发狂,颠痫搐搦,为难治。又不可用性寒药,寒则阳受其冷,则寒热相击,一向叫啼不睡,使热上冲于脑,则头骨缝开为难治。”[宋]不著撰者,吴康健点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7《伤寒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180页。

淳熙五年(1178年),杨倓《杨氏家藏方》载“茴香散”,出《太平圣惠方》香散,治盲肠气,小腹连阴疼痛。“香子(一两),苦楝子(一两,炒微黄),槟榔(一两),木香(半两),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右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和滓不计时候热服。”《杨氏家藏方》于本方去槟榔,加京三棱、蓬莪术、甘草、当归。[宋]杨倓撰,陈仁寿、杨亚龙校注:《杨氏家藏方》卷10《小肠疝气二十四道》,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2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页。

嘉熙元年(1237年),陈自明在成书的《妇人大全良方》中采纳了《太平圣惠方》10余首方剂。如《调经门》治室女月水不通,出《太平圣惠方》,雄鼠屎一两,烧存性,为细末。空心,温酒调下一钱,神效。[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调经门·室女月水不通方论第八》,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众疾门》载“加减四物汤”,治妇人产前、产后之通用良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干地黄四味药物组成。其中四物散,来源于《太平圣惠方》。后来医家对此方进行了加减化裁,“自后医者易散为汤,虽无杰特之功,但善用者,若驭良马以意驱策之,则随意无所不至,自可珍也。自皇朝以来,名医于此四物中增损品味随意,虚实寒燠,无不得其效者,然亦非止妇人之疾可用而已”[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2《众疾门·通用方序论第五》,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众疾门》治女人风痒、瘾疹不止,出《太平圣惠方》,苍耳花、叶、子各等分,右为细末,用豆淋酒调下二钱。[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4《众疾门·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众疾门》载“妇人脚气方论”,全部引自《太平圣惠方》卷四五《脚气论》,治疗方剂有牛膝散、大腹皮散、半夏散、犀角散、木香散、紫苏散、桑白皮散、薏苡仁散、四白散、苍术圆等。[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4《众疾门·圣惠方妇人脚气论》,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55—57页。《坐月门》载“逐月安产藏衣忌向方位第五”,全部引自《太平圣惠方》卷七六《胎教论》,书中还保存了两幅《太平圣惠方》中逐月安产藏衣忌向方位图,指出“今人多根据《圣惠方》者,特从其简而已”[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6《坐月门·逐月安产蔵衣忌向方位第五》,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168页。。《产难门》载“催生丹”,疗产妇生理不顺,产育艰难并宜服之,出《太平圣惠方》。十二月兔脑髓(去皮膜,研如泥),通明乳香(一分,细研),母丁香(末,一钱),麝香(一字,研细)。右四味拌停,以兔脑髓和圆如鸡头穰大,阴干用油纸密封贴,每服一圆,温水下,即时产。随男左女右,手中握出是验。[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7《产难门·催生方论第三》,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产难门》载“催生方论”,采纳了《太平圣惠方》中推娠妇行年法的内容,“《圣惠方》有推娠妇行年法,若行年有与本命相值所产岁月者,即铺驴马皮于灰草上,令娠妇临产时践之,手攀鞍辔头则易产”。并指出,“其所以然者,谓妊妇行年偶与本命相值于所产岁月,虑有诸般艰难之厄,故以此厌之,取其快速之意耳。如或不值则无用矣”[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7《产难门·催生方论第三》,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陈自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宝祐元年(1253年),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论述“五疸论治”和“治黄疸病方”时,认为《太平圣惠方》所载内容较为详备。《论曰》:“古方论有黄疸,有疸病,命名不同,其实一也。详观他书,黄有三十六种,疸有五种。三十六种黄者,《圣惠方》载之备矣。”[宋]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卷3《黄疸门》,胡国臣总主编,王道瑞、申好真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严用和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景定五年(1264年),杨士瀛在成书的《仁斋直指方论》中引用《太平圣惠方》医方32首。如治疗“癞风”的“蜡矾丸”等药方,直接采纳了《太平圣惠方》中的药方。该书卷二四《癞风方论》载:“《圣惠方》《千金方》治大风,单服,炼成松脂。癞风服药半月后,两腰眼各灸七壮。”[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24《癞风·癞风证治》,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304页。卷二六《妇人》收载《太平圣惠方》18首方剂,治疗妇人风寒热病、妊娠、吐血之疾。如“表虚六合汤”,出《太平圣惠方》,若妊娠伤寒中风,表虚自汗,头痛项强,身热恶风,脉浮而弱,太阳经病,宜服。四物汤(四两),桂枝,地骨皮(各七钱)。“柴胡六合汤”,出《太平圣惠方》,若妊娠伤寒,胸满痛而脉眩,少阳头昏项强,宜服。四物汤(四两),柴胡,黄芩(各七钱)。“附子六合汤”,出《太平圣惠方》,若妊娠伤寒,四肢拘急,身凉微汗,腹中痛,脉沉而迟,少阴病也,宜服。四物汤(四两),附子(炮,去皮脐),桂(各五钱)。[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26《妇人》,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331页。

(四)宋朝士人对《太平圣惠方》的引用与介绍

宋代儒家知识分子在其著作中,也对《太平圣惠方》给予了介绍和宣传,大多写有提要内容。景祐元年至庆历元年间(1034—1041年),王尧臣等奉诏完成的《崇文总目》,是宋代第一部官修目录学著作。该书卷七《医书类》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3《医书类·太平圣惠方》, 《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95页。,将其列为宋朝第一部官修医学方书。

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目录体系和提要考订方面对《太平圣惠方》进行归类,将其列入子部医家类,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赵希弁《郡斋读书后志》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右太宗皇帝在潜邸,日多蓄名方异术。太平兴国中,内出亲验者千余首,乃诏医局各上家传方书,命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校正编类,各于篇首著其疾证。淳化初,书成,御制序引。”[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卷15《医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728页。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三《医书类》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太平兴国七年,诏医官使尚药奉御王怀隐(按,《宋史艺文志》作 ‘王怀德’)等编集,御制序文。淳化三年书成。”[宋]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13《医书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387页。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郑樵在《通志》中对《太平圣惠方》进行了分类介绍。在《艺文略》中,郑樵指出:“《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朝王怀隐等奉诏撰。”[宋]郑樵:《通志》卷69《艺文略七·方书》,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12页。在《校雠略》中,郑樵充分肯定了其在医学文献学方面的价值:“《肘后方》《鬼遗方》《独行方》《一致方》及诸古方之书,《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中尽收之矣。”[宋]郑樵:《通志》卷71《校雠略一》,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31—836页。《太平圣惠方》中保存的这些前代方剂,成为研究、辑佚这些散佚方书的珍贵史料。

南宋尤袤(1127—1194年)《遂初堂书目·医书类》载《太平圣惠方》一部,不言作者和卷数。[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医书类》, 《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25页。王应麟《玉海》载《太平圣惠方》百卷,凡千六百七十门,万六千八百三十四首,并序论总目录。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将《太平圣惠方》列为“御书医书之目”[宋]马光祖修,[宋]周应合纂:《景定建康志》卷33《文籍志一》, 《宋元方志丛刊》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888页。之一。

南宋末年至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二三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晁氏曰:太宗皇帝在潜邸日,多蓄名方异术。太平兴国中,内出亲验者千余首,乃诏医局各上家传方书,命王怀隐、王佑、郑彦、陈昭遇校正编类,各於篇首著其疾证。淳化初书成,御制序引。”[元]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223《经籍考五十·太平圣惠方》,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155页。

宋代文人在其文集、笔记或医书中记载了许多与《太平圣惠方》有关的医案或治疗方剂。如南宋淳熙年间,两浙东路温州通判康祖患心漏病20年,胸部出现小孔,血流不止,医不能治。温州知州韩彦直,用《太平圣惠方》中的“治腰疼方”加以治愈。南宋洪迈《夷坚志再补》记载了这则医案:

时康祖大夫患心漏二十年,当胸数窍,血液长流,医皆莫能治。或云:“窍多则愈损,闭则虑穴他歧,当存其一二,犹为上策。”坐此形神困瘁,又积苦腰痛,行则伛偻。不饮酒,虽鸡鱼蟹蛤之属,皆不入口。淳熙间,通判温州,郡守韩子温见而怜之,为检《圣惠方》载腰痛一门冷热二症示之,使自择。康祖曰:“某年老久赢,安敢以为热!”始作寒症治疗,取一方,用鹿茸者服之。逾旬痛减,更觉气宇和畅,遂一意专服,悉屏他药。洎月余,腰屈复伸,无复呼痛,心漏亦愈。以告医者,皆不能测其所以然。后九年,康祖自镇江通判满秩造朝,访子温,则精力倍昔,饮膳无所忌。云漏愈之后,日胜一日。子温书吏吴汝弼亦苦是疾,照方服之,浃旬而愈。其方本治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皆二两,盐花三分,为末,枣肉丸三十丸,空心酒下。[宋]洪迈撰,何卓点校:《夷坚志再补》,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795页。

洪迈《容斋随笔》[宋]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四笔》卷8《茸附治疽漏》,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25页。、张杲《医说》[宋]张杲:《医说》卷6《漏·时康祖心漏》,裘沛然主编:《中国医学大成三编》第12册,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19页。和周密《齐东野语》也记载了这则医案。如《齐东野语》卷九《疽阴阳证》载:“洪景卢所载,时康祖病心痔,用《圣惠方》治腰痛,鹿茸、附子药服之而瘥。”[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9《疽阴阳证》,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68页。可见,《太平圣惠方》应用鹿茸治疗心漏病,具有显著的疗效,不仅治愈了康祖的心漏、腰痛,而且也治愈了吴汝弼的腰痛。

庄绰《灸膏肓腧穴法》中的“量同身法”,采用了《太平圣惠方》中指同身寸针灸取穴比量法。《太平圣惠方》载:“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依此法,疗病多愈。今以为定此穴取寸,石藏用亦用《圣惠方》为准。以蜡纸条子或薄篾量患人,男左女右,手中指中节横纹上下相去长短为一寸,谓之同身寸。”[宋]庄绰撰,查炜校注:《新刊庄季裕编灸膏肓腧穴法·量同身寸法第一》,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10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史铸《百菊集谱》引《太平圣惠方》治头风,“用九月九日菊花,暴干,取家糯米一斗,蒸熟,用五两菊花末,如常酝法,多用细面、曲、酒熟,即压之去滓,每暖一小盏,服之”[宋]史铸:《百菊集谱》卷3《种艺·方术》,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73页。

总之,《太平圣惠方》刊行后,其药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宋代皇帝、政府官吏、医学家和儒家士人的多重推动下,《太平圣惠方》迅速地向全国诸路州县和周边地区传播,成为弘扬“仁政”思想、加强社会统治、控制巫术的有力工具,对规范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二、西夏、辽朝时期《太平圣惠方》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一)《太平圣惠方》在西夏的传播

嘉祐八年(1063年)四月丙戌,宋英宗以国子监所印医书,“赐夏国,从所乞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8,嘉祐八年四月丙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802页。。由于诏令内容简略,尚不清楚政府所赐为何书。从当时宋政府赐高丽的情况来看,应是《太平圣惠方》和其他医书。

清宣统元年(1909年),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出土西夏文《明堂灸经》,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据聂鸿音《西夏译本〈明堂灸经〉初探》《俄藏4167号西夏文〈明堂灸经〉残叶考》等文研究,西夏文《明堂灸经》译自当时流行的佚名所撰《黄帝明堂灸经》,内容原出自北宋王怀隐主持编纂的《太平圣惠方》卷一〇〇。聂鸿音:《西夏译本〈明堂灸经〉初探》,载《文献》2009年第3期,第60—66页;聂鸿音:《俄藏4167号西夏文〈明堂灸经〉残叶考》,载《民族语文》2009年第4期,第172—176页;聂鸿音:《西夏文献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176页。可见,《太平圣惠方》及其简要本、节略本等传入西夏后,随即被翻译为西夏文,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

(二)《太平圣惠方》在辽朝的传播

辽朝十分重视搜集中原王朝出版的各种医学典籍。《太平圣惠方》是否传入辽朝,由于文献记载缺乏,暂不可考。但从耶律庶成编译《方脉书》、直鲁古撰《脉诀》《针灸书》等来看,此书似已传入辽朝地区。金熙宗皇统四年(1144年),原辽朝医学家,入金后任儒林郎、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用辽朝乾统年间刊刻的葛洪《肘后备急方》为底本,将北宋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的医方以“附方”形式列于每一篇之末,刻本问世,名《附广肘后方》。《太平圣惠方》中的内容,通过杨用道征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附方的形式而进入《肘后备急方》之中,在金朝地区广泛流传,成为目前各种《肘后备急方》祖本的重要内容之一。杨用道《〈附广肘后方〉序》详细地介绍了其征引各类医方的目的:

既又得唐慎微《证类本草》,其所附方,皆洽见精取,切于救治,而卷帙尤为繁重,且方随药著,检用卒难,乃复摘录其方,分以类例,而附于肘后随证之下,目之曰《附广肘后方》,下监俾更加雠次,且为之序,而刊行之。方虽简要,而该病则众,药多易求,而论效则远,将使家自能医,人无夭横,以溥济斯民于仁寿之域。以上广国家博施爱物之德,其为利岂小补哉![金]杨用道:《〈附广肘后方〉序》, [晋]葛洪原撰,[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辑,王均宁点校:《肘后备急方》卷首,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从杨用道序文可知,《附广肘后方》中征引《太平圣惠方》医方共83首,系通过转引唐慎微原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而来。其方以单方、小方为多,药多易得,便于医家和民众使用。如《附广肘后方》卷一收载《太平圣惠方》5首方剂:①《太平圣惠方》治久心痛,时发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饮食。以雄黄二两,好醋二升,慢火煎成膏,用干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姜汤下。②又方,治九种心痛妨闷。用桂心一分,为末,以酒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立效。③又方,治寒疝心痛,四肢逆冷,全不饮食。用桂心二两,为散。不计时候,热酒调下一钱匕。[晋]葛洪原撰,[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辑,王均宁点校:《肘后备急方》卷1《治卒心痛方第八》,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④《太平圣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以丹参一两,杵为散。每服热酒调下二钱匕,佳。[晋]葛洪原撰,[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辑,王均宁点校:《肘后备急方》卷1《治卒腹痛方第九》,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⑤《太平圣惠方》治肺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时时含一枣大,咽津。[晋]葛洪原撰,[梁]陶弘景增补,[金]杨用道辑,王均宁点校:《肘后备急方》卷1《治卒心腹返满方第十一》,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总之,在宋政府的大力推广下,《太平圣惠方》不仅被传播到全国诸路州县,而且还被用于疾病救治、配制成药、医学教育和医学考试等。在宋政府的要求下,地方诸路州县“悉从摹印,天下皆知学古方书”[宋]王应麟:《玉海》卷63《艺文·庆历善救方、皇祐简要济众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年版,第1197页。,对于改变世风、宣扬儒家仁政思想和规范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王禹偁(954—1001年)在《谢圣惠方表》说:“伏惟尊号皇帝陛下与世作范,视民如伤,穷百病之根源,选十全之方术。爰自朱邸,逮于紫宸,垂十五年,成一百卷,救疾病疕疡之理,尽金石草木之情。”[宋]王禹偁:《小畜集》卷24《谢圣惠方表》, 《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339—340页。他的看法,代表了这一时期政府官吏和儒家士人的普遍认识。

三、金元时期《太平圣惠方》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一)金朝医学家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金朝医学家刘完素,河北东路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寒凉派”的创始人,著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卷、《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保童秘要》1卷、《伤寒直格方》3卷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等。天德四年(1152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伤寒”病因的解释,采纳《太平圣惠方》的说法。《寒类》记载伤寒的症状:“癥,腹中坚硬,按之应手,谓之癥也。《圣惠方》谓:癥,犹徵也。然水体柔顺,而今反坚硬如地,亢则害承乃制也。”“瘕,腹中虽硬而忽聚忽散,无有常准,故《圣惠方》云:瘕,犹假也。以其病瘕未成癥也。”[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寒类》,胡国臣总主编,宋乃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刘完素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8页。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刘完素在《伤寒直格方》中论述“伤寒传染论”时,提出新型的治疗疾病的学说。他指出:“夫伤寒传染之由者,由闻大汗秽毒,以致神狂气乱,邪热暴甚于内,作发于外,而为病也。”故《太平圣惠方》一法:“大汗出,则悬药于户,辟其大汗秽毒,无使伤于人也。”[金]刘完素:《伤寒直格方》卷下《伤寒传染论》, [金]刘完素著,张克敏、宋志萍、刘雅玲主编:《河间六书》,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380—381页。

金正大五年(1228年),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对妇人带下病症的解释,采纳《太平圣惠方》的说法。《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载:“君子非好与昔人辨以要誉也。盖昔人有一误,流为千百世之祸者,苟不证其非,虽曰谦让,其如人命何?如精选《圣惠方》二十三卷,论妇人赤白带下云:妇人带下者,由劳神过度,损动经血,致令身虚,受于风冷,风冷入于脬络,传其血之所成也。”[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卷1《证妇人带下赤白错分寒热解六》,王国辰总主编,徐江雁、许振国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张子和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张从正(1156—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治今河南民权)人,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创始人,其法宗刘完素,用药多寒凉,著有《儒门事亲》5卷、《心镜别集》1卷、《张氏经验方》2卷、《张子和治病撮要》1卷和《秘传奇方》2卷等。

此外,金朝文学著作中也记载了应用《太平圣惠方》治疗疾病的故事。如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载:“一天来好事里头藏,其间也没甚诸般丸散,写著个专治相思的《圣惠方》。”[金]董解元著,朱平楚译:《西厢记诸宫调注译》卷5《中吕调》,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期民间流行广泛的说唱体文字形式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太平圣惠方》在民间和艺人群体间的传播。

(二)元朝医学家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元朝医学家王好古撰《医垒元戎》是一部伤寒类著作,以十二经为纲,首述伤寒,附以杂证,临床治疗上强调“随脉察病,逐脉定方”,其选方采用宋朝官修《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者颇多。如《医垒元戎》卷七载:《太平圣惠方》治十种水气喘满不得卧。右蝼蛄五个,曝干,为末,米饮调下半钱至一钱,小便通快为便。[元]王好古:《医垒元戎》卷7《太阴证》,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56页。《医垒元戎》卷九载:《太平圣惠方》治胆虚,睡卧不安,心多惊悸。酸枣仁,生用一两。金锭茶二两,生姜汁涂炙令微焦。右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七分,煎至六分,无时服之。《医垒元戎》卷一〇载:《太平圣惠方》治胎落车马。筋骨疼痛不止。延胡索一两。右为末,豆淋酒下二钱匕,不计时。《太平圣惠方》治马咬,毒入心。马齿苋,煎汤食之。又方,治翻花瘤。马齿一个,烧灰,细研,猪脂调敷。又方,治瘰疠结成核。马齿苋烧灰,蜡猪脂调暖,清疳洗疮,拭干,敷之。日三壮者,玄明粉泻之。[元]王好古:《医垒元戎》卷10《折伤例》,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98—302页。《医垒元戎》卷一二载:《太平圣惠方》治中风口喎。以巴豆七个,去皮,烂碾,如左喎涂右手心。如右喎涂左手心,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便正,洗去药,频抽掣中指。[元]王好古:《医垒元戎》卷12《阙阴证》,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

王好古《汤液本草》是一部药物学著作,“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一二经为例,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卷首《汤液本草序一》,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该书载败蒲,气平,《太平圣惠方》治霍乱。马兜铃,苦,阴中,微阳,味苦寒,无毒,《太平圣惠方》治五肿蛊毒。[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卷中《草部》,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酸枣,气平,味酸,无毒,《太平圣惠方》治胆虚不眠,寒。酸枣仁炒香,竹叶汤调服。[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卷下《木部》,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48页。盆硝即芒硝,气寒,味咸,《太平圣惠方》治代指,用芒硝煎汤,淋渍之愈。[元]王好古:《汤液本草》卷下《玉石部》,胡国臣总主编,盛增秀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好古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61页。

齐德之《外科精义》是一部治疗疮肿的外科专著,“辄取《黄帝素问》《难经》《灵枢》《甲乙》及叔和、仲景、扁鹊、华佗、《千金》《外台》《圣惠》《总录》,古今名医诸家方论之中,诊候疮肿之说”[元]齐德之著,裘钦豪点校:《外科精义》卷上《论疮肿诊候入式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书中论述灸疗疮肿法时,认为:“夫疽则宜灸不宜烙。痈则宜烙不宜灸。丹瘤肿毒宜溻渍之。肿皮光软则针开之,以泄其毒。治疮之手法,迨不过此,而各有所宜。”故《太平圣惠方》论曰:“认是疽疮,便宜灸之,一二百壮,如绿豆许大,灸后觉似焮痛,经一宿,乃是火气下徹,肿内,热气被火导之,随火而出所以然也。”[元]齐德之著,裘钦豪点校:《外科精义》卷上《灸疗疮肿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29页。所附两种治疗药物,采纳《太平圣惠方》的治法:一为“云母”,即须用炼成熟粉,曾经妇人手拈者不效。[元]齐德之著,裘钦豪点校:《外科精义》卷下《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疗疮肿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页。《太平圣惠方》治汤火疮,羊髓和膏,涂之,神良。二为“狼毒”,主痈疽,恶疮,鼠瘘。《太平圣惠方》治癣疮,积年搔之黄汁出,痒痛,以末敷之,或猪膏和涂,瘥。[元]齐德之著,裘钦豪点校:《外科精义》卷下《论炮制诸药及单方主疗疮肿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年版,第97页。

戴起宗《脉诀刊误》是一部脉学专著,其《产难生死歌》引用《太平圣惠方》的记载,介绍了产兆现象,“夜半子时觉腹痛,来日午时必定生,产谓子午相冲,正半日时数也”[元]戴起宗:《脉诀刊误》卷下《产难生死歌》,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版,第74页。

四、明清时期《太平圣惠方》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一)明朱橚等编撰《普济方》的征引

明朝周定王朱橚等于永乐六年(1406年)编撰的《普济方》,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古代医学方书,书中引用前代医方极为丰富。其中以“出《圣惠方》”的征引方式,收载《太平圣惠方》方剂达9020余首,约占《太平圣惠方》全书方剂16834首的53.6%,约占《普济方》全书方剂61739首的14.6%。书中之“论曰”、疾病名称、病因病症和方剂组成等,引用《太平圣惠方》颇多。

《普济方》之《肝脏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69首,如泻肝防风散、泻肝柴胡散、泻肝前胡散、泻肝黄芩散、泻肝升麻散、补肝薯蓣散、覆盆子丸、地黄丸、补肝细辛散、补肝菊花散等,治疗肝脏诸疾和护肝养肝。[明]朱橚:《普济方》卷14—卷15《肝脏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332—381页。《心脏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83首,包括羚羊角汤、赤茯苓散、大黄散、远志汤、石膏散、远志散、紫石英散、熟干地黄散、白术散、薯蓣散、紫石英汤等,治疗心脏诸疾、补心安神和健忘益智。[明]朱橚:《普济方》卷16—卷19《心脏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382—466页。《脾脏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111首,包括大黄汤、泻脾赤茯苓汤、前胡饮、羚羊角丸、泻脾升麻汤、石膏汤、射干散、枳壳散、犀角丸、升麻散、柴胡饮等,治疗脾脏诸疾、饮食劳倦。[明]朱橚:《普济方》卷20—卷25《脾脏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467—660页。《肺脏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84首,包括泻肺大麻仁散、泻肺大黄煎、泻肺散、牵牛子丸、葶苈丸、大黄五味子丸、补肺杏仁散、补肺钟乳丸、白石英散、白术散、补肺阿胶散、天灵盖散等,治疗肺脏诸疾、胸闷咳嗽、大肠不利、四肢无力等。[明]朱橚:《普济方》卷26—卷28《肺脏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661—740页。《肾脏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116首,包括泻肾赤茯苓散、泻肾生干地黄散、榆皮散、大黄汤、泻肾玄参散、补肾巴戟丸、补肾石斛散、肾沥汤、补肾肾沥汤、补肾腽肭脐丸、补肾磁石散等,治疗肾脏诸疾、虚损、腰痛、骨极、阳弱和护肾养肾等。[明]朱橚:《普济方》卷29—卷33《肾脏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741—860页。《胆腑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21首,包括菊花散、升麻汤、枳壳汤、胡黄连丸、薯蓣丸、中正汤、远志汤、决明子丸、茯神散、麦门冬汤等,治疗胆实热、胆虚寒、胆痹等疾病。[明]朱橚:《普济方》卷34《胆腑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861—870页。《胃腑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27首,包括通热汤、黄芩栀子汤、泄热芦根散圣方、黄连丸、犀角饮、熟干地黄散、人参散、补胃煮散、人参丸、厚朴散、赤石脂丸等,治疗胃实热、胃虚冷、胃反、噫算、胃中宿食等疾病。[明]朱橚:《普济方》卷35—卷36《胃腑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872—923页。《大肠腑门》和《小肠腑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122首,包括羚羊角散、槟榔丸、槟榔散、杏仁丸、赤茯苓散、柴胡散、大腹皮散、草荳蔻散、木香丸、吴茱萸散、诃梨勒散、五香圣散等,治大肠实、大肠虚、小肠实、小肠虚、大小便不通、肛门疼痛、脱肛等疾病。[明]朱橚:《普济方》卷41《小肠腑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9—1036页。《膀胱腑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19首,包括赤茯苓散、榆皮散、大黄散、栀子散、汉防己散、石斛散、荜澄茄丸、肾沥汤、杜仲散、鹿茸丸、黄耆丸、韭子散等,治疗膀胱实热、膀胱虚冷、胞转等疾病。[明]朱橚:《普济方》卷42《膀胱腑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7—1050页。《三焦腑门》引用《太平圣惠方》方剂13首,包括菊花散、大枣汤、麝干散、乌犀散、栀子人参散、人参散、诃梨勒皮散、大腹皮散、槟榔散、木香散和厚朴散等,治疗三焦热、三焦寒、三焦胀、三焦咳、三焦约等疾病。[明]朱橚:《普济方》卷43《三焦腑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第1051—1089页。

可见,《太平圣惠方》中的医学知识传入《普济方》时,朱橚、滕硕、刘醇等广泛采纳了书中的医学理论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实用方剂,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内容。同时,《普济方》在汇辑成编时,广泛征引原文,因而保存了大量宋元本《太平圣惠方》的内容,弥足珍贵。

(二)明徐用诚、薛己、孙一奎、王肯堂、李时珍等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明初医学家徐用诚(?—1380年)《玉机微义》治中风病时,引《太平圣惠方》治中风口喎。巴豆七个,去皮烂研,如左喎涂右手心,右喎涂左。仍以暖水一盏,安向手心,须臾便正,洗去药,频抽掣手中指。[明]徐用诚原辑,[明]刘纯续增,刘洋校注:《玉机微义》卷1《中风门·杂方》,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10页。

薛己(1487—1559年)等撰《薛氏医案》所载月空方位例、逐月安产藏衣忌向方位等内容,“出《太平圣惠方》”[宋]陈自明编,[明]薛己注:《校注妇人良方》卷16《坐月门》,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薛立斋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版,第936—941页。。薛己《保婴撮要》所治小儿初生噤风,引用《太平圣惠方》的疗法,用郁金、藜芦、瓜蒂为末,水调搐鼻中。[明]薛己编:《保婴撮要》卷1《噤风撮口脐风》,胡国臣总主编,盛维忠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薛立斋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版,第496页。

孙一奎(1522—1619年)撰《赤水玄珠》,引用《太平圣惠方》效方6首。第1方,治疗鼻瘜肉,《太平圣惠方》单用陈瓜蒂,以羊脂和敷上,日三次,效。[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3《鼻瘜肉》,胡国臣总主编,韩学杰、张印生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82页。第2方,治寒酸温胃之剂,《太平圣惠方》干姜丸,治酒癖,停饮,吐酸水。干姜、葛根、枳壳、橘红、前胡各五钱,白术、半夏曲各一两,吴茱萸、甘草各二钱半。右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五十丸,米饮下。[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6《吐酸门·治寒酸温胃之剂》,胡国臣总主编,韩学杰、张印生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第3方,《太平圣惠方》治脚气及风寒湿,四肢挛急,脚疼不可践地。紫苏六两,捣碎,水三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粥二合,和葱、豉、椒、姜食之,即止。[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11《脚气门·脚气》,胡国臣总主编,韩学杰、张印生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265页。第4方,《太平圣惠方》治脱肛不收,蜗牛烧灰,猪脂调敷之。[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15《脱肛门》,胡国臣总主编,韩学杰、张印生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352页。第5方,《太平圣惠方》治肝虚转筋,用赤蓼茎叶切作三合,水一盏,酒三合,煎四合,分二服。[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16《霍乱门·转筋》,胡国臣总主编,韩学杰、张印生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368页。第6方,《太平圣惠方》治诸疮努肉,如蛇头出数寸者,硫黄末敷之,即缩。[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卷29《外科门》,胡国臣总主编,韩学杰、张印生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孙一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609页。

王肯堂《证治准绳》引用《太平圣惠方》14首方剂。第1方,治健忘,《太平圣惠方》菖蒲、远志各一分,捣为细末。戊子日,服方寸匕,开心不忘。第2方,治不得卧,《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心,不得眠。用酸枣仁一两,水一大盏,半研,绞取汁,下米二合,煮粥候熟,下地黄汁一合,更煮过。不计时服之。[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5册《杂门》,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1—194页。第3方,《太平圣惠方》治肝虚转筋。用赤蓼豆叶,切作三合,水一盏,酒三合,煎至四合,去渣,温分二服。[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杂病》第8册《七窍门下》,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321页。第4方,《太平圣惠方》疗阴中有虫痒且痛,目肿身黄,欲得男子,漏血下白,少气,思美食。用鲤鱼长一尺,去头肉,取骨捣末,熬黄黑,以猪脂和,以绢袋盛。如常法内阴中,至痛处即止,虫当自出。[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卷3《杂证门下·前阴诸疾》,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2132页。第5方,《太平圣惠方》云:醉淫喘乳,能杀小儿。[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1《初生门·乳令儿病证》,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3页。第6方,《太平圣惠方》载:看齿根有黄筋两条,以苇刀割断,点猪乳佳。如儿口难开,先点猪乳。第7方,灸脐法。《太平圣惠方》载:儿生一宿,抱近明无风处,看脐上有赤脉直上者,即于脉尽头灸三壮。赤散,无患矣。[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1《初生门·灸脐法》,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6页。第8方,韭汁法。《太平圣惠方》载:甘草后,暖水浸韭子汁,涂儿唇上,干又涂,数次止,不令入口。[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1《初生门·初生》,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466页。第9方,《太平圣惠方》儿在胞,母脏腑虚为,风冷所乘,儿生,肝气不足,致筋脉挛缩,不得伸展,故手拳不展。薏苡仁散,前方,就此加减,以其平和,故列于首。薏苡仁七钱五分,秦艽,防风,酸枣仁微炒,甘草微炙赤,各半两,当归焙,桂心,各二钱半。为散,每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不计时候,量儿加减。[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2《肝脏部·拘挛》,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529页。第10方,《太平圣惠方》治雀盲,不计时月。用苍术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2《肝脏部·眼目》,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536页。第11方,治赤流,《太平圣惠方》载:取摩萝叶汁,涂赤处,随手便瘥。[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3《心脏部·赤流》,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2页。第12方,治小儿一切疳,肌肤消瘦,泻痢不止,口鼻生疮,水谷不化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8《脾脏部·疳疮》,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853页。第13方,治幼儿悲哭,《圣惠方》右脐下书“甲”字,瘥。治疗小儿喘,《太平圣惠方》杏仁煎,治小儿咳嗽,心烦喘急。[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集之9《肺脏部·喘》,胡国臣总主编,陆拯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906页。第14方,《太平圣惠方》载腰痛一门,治愈康祖久患漏疮。

张介宾《景岳全书》载有《太平圣惠方》5方。第1方,治风冷寒痹腰痛。用川乌头三个,生捣为末,少加盐水调,摊于纸帛上,贴痛处,须臾止。第2方,又方,治卒患腰脚疼痛。用杜仲一两,制,水二盅,煎一盅;再用羊肾四枚,细切去脂膜,入药汤,煮熟;次入韭白、盐、花椒、姜、酱、醋作羮,空腹食之二三次,即腰脚倍健。[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5《心集·杂证膜》,胡国臣总主编,李志庸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8页。第3方,治牙齿方,《太平圣惠方》云:热者怕冷水,宜用牙硝、姜黄、雄黄、荆芥等治之。冷者怕热汤,宜用干姜、荜拨等治之。不怕冷热乃风牙,以猪牙皂角、僵蚕、蜂房、草乌治之。有孔者为虫牙,宜雄黄、石灰、沙糖等治之。用药了,皆以温水潄之。[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28《必集·杂证膜》,胡国臣总主编,李志庸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232—1233页。第4方,关于治溃疡,《太平圣惠方》云:凡痈疽脓溃之后,脉微涩迟缓者,邪气去而真气将复也,为易愈。若脉来沉细而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若脓血既去,则当脉静身凉,肿消痛息,如伤寒表证之得汗也。若反发热作渴,脉洪数者,此真气虚而邪气实也,死无疑矣。[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46《圣集·外科钤》,胡国臣总主编,李志庸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490页。第5方,《太平圣惠方》治赤白痢疾,以葱一握,切,和米煮粥,空腹食之。又双荷散,治卒暴吐血。[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54《书集·古方八阵》,胡国臣总主编,李志庸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张景岳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年版,第1642页。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中国现存重要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该书广泛参阅了“宋太宗《太平圣惠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第2版)卷1《序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一书,引用《太平圣惠方》中的药物及附方达695种。明末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是明代《本草纲目》之后出现的又一部临床药物学专著,书中引用《太平圣惠方》的药物及附方达95种。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引用了《太平圣惠方》中柏实[明]卢之颐撰,冷方南、王齐南校点:《本草乘雅半偈》第1帙《本经上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26页。、香糯[明]卢之颐撰,冷方南、王齐南校点:《本草乘雅半偈》第8帙《别录中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版,第470页。两种药物。

高濓《遵生八笺》引《太平圣惠方》1首:甘菊花晒干,三升,入糯米一斗蒸熟,菊花搜拌,如常造酒法,多用细面曲,候酒熟,饮一小杯,治头风旋运等疾。[明]高濓撰,赵立勋等校点:《遵生八笺校注》卷5《四时调摄笺·秋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方以智《物理小识》载止小儿夜啼法,《太平圣惠方》云:悬镜于床足,则止。[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3《人身类》, 《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6页。

(三)清代医学家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汪灏、张逸少等奉敕撰成的《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引《太平圣惠方》多首。如《花谱》载:九月九日取甘菊花晒干,为末,每糯米一斗蒸熟,入花末五两,加细麦面、曲搜拌,如常造酒法,候熟,澄清收藏。每服一二盏,能治头风头旋眩晕。[清]汪灏、张逸少等奉敕撰:《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51《花谱·菊花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6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95页。《药谱》载:《太平圣惠方》黄精根茎,不拘多少,细剉,阴干,捣末。每日水调多少,任服,一年内变老为少,久久成地仙。[清]汪灏、张逸少等奉敕撰:《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卷93《药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84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9页。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敕撰《御定渊鉴类函》卷四一四载,《太平圣惠方》治耳聋耳鸣,有柘根酒。[清]张英、王士祯、王惔等敕撰:《御定渊鉴类函》卷414《木部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93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13页。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李光地等敕撰《御定月令辑要》卷一四载取松实,增《太平圣惠方》内容:七月取松实,过时即落,难收也。去皮捣如膏收之,每服鸡子大,酒调下。日三服,百日身轻,三百日行五百里。绝谷久服神仙,渴即饮水,亦可以炼过松脂同服之。[清]李光地等敕撰:《御定月令辑要》卷14《七月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51页。菊华酒,《太平圣惠方》治头风头旋用。[清]李光地等敕撰:《御定月令辑要》卷16《七月令》,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87页。

徐大椿,字灵胎,江苏吴江(治今江苏吴江)人,清代名医。《兰台轨范》卷五载治诸窍出血方,引《太平圣惠方》,头发,败棕,陈莲蓬,并烧灰等分。右三味,每服三钱,木香汤下。[清]徐大椿著,刘洋、刘惠杰校注:《兰台轨范》卷5《诸血》,胡国臣总主编,刘洋主编:《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徐灵胎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魏之琇,字玉璜,号柳州,浙江钱塘(治今浙江杭州)人,清代名医。《续名医类案》记载了某一医人应用《太平圣惠方》四圣散治愈眼疾的病案。该书卷一七载:“一人目赤,黑珠傍暗赤成疮,耳中痒。作肾臓风治。用四生散,每作三二服即愈,时称为圣散(《圣惠方》,白附子、黄芪、独活、沙苑蒺藜也)。”[清]魏之琇著,焦振廉、张琳叶、胡玲等校注:《续名医类案》卷17《目》,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586页。卷三六记载了一则应用《太平圣惠方》治疗竹木刺的医案。富次律说:“治竹木刺出,《圣惠方》曾用救一庄仆,极妙。其人有一脚心刺痛楚,濒死,黄昏敷药,痛尤甚,至四更视之,刺已出,遂安。用乌羊粪烂捣,水和罨伤处,厚敷之为佳。”[清]魏之琇著,焦振廉、张琳叶、胡玲等校注:《续名医类案》卷36《竹木刺伤》,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版,第980页。

五、《太平圣惠方》在朝鲜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作为宋王朝国家正统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太平圣惠方》刊行后先后被颁赐到朝鲜地区,对朝鲜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宋真宗赐高丽显宗王询“诏书七函,袭衣、金带、器币、鞍马及经史、历日、《圣惠方》等”[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044页。又见 [元]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第8941—8972页。。这是《太平圣惠方》首次传入高丽。《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也载:“明年,辞还,赐其主诏书七函、衣带、器币、鞍马及经史、《圣惠方》、历日等。元又请录《国朝登科记》及赐御诗以归。”[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85,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癸酉,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57页。

天禧五年(1021年)九月甲午,高丽显宗再次“表乞阴阳、地理书、《圣惠方》”,宋真宗下诏“并赐之”。[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7,天禧五年九月甲午,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55页。又见 [元]脱脱等:《宋史》卷487《高丽传》,第14044页。《文献通考》卷三二五《四裔考二》也载:“又表乞阴阳、地理书、《圣惠方》并赐之。”[元]马端临著,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文献通考》卷325《四裔考二·高句丽》,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8941—8972页。这是《太平圣惠方》第二次传入高丽。朝鲜郑麟趾撰《高丽史》卷四亦载高丽显宗十三年(1022年)五月丙子,“韩祚还自宋,帝赐《圣惠方》《阴阳二宅书》《乾兴历》《释典》一藏”[朝]郑麟趾:《高丽史》卷4《显宗世家一》,云南大学图书馆藏明景泰二年朝鲜木活字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15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5页。

元祐八年(1093年)二月二十六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左朝奉郎、守礼部尚书苏轼对朝廷无偿赏赐高丽医书及其他书籍的情况提出了批评:“臣近再具札子,奏论高丽买书事。今准敕节文,检会《国朝会要》,淳化四年、大中祥符九年、天禧五年曾赐高丽《九经书》《史记》《两汉书》《三国志》《晋书》、诸子、历日、《圣惠方》《阴阳地理书》等,奉圣旨,依前降指挥。臣前所论奏高丽入贡,为朝廷五害,事理灼然。”[宋]苏轼撰,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35《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三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00页。又见 [明]黄淮、杨士奇:《历代名臣奏议》卷346《四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496页。可知,宋朝政府曾两次颁赐《太平圣惠方》给高丽。

《太平圣惠方》传入朝鲜后,受到朝鲜政府和医学家的重视,一方面刊刻颁行,另一方面又将其应用于临证疾病治疗。如朝鲜端宗三年(1455年)四月,议政府据礼曹呈启:“医方《圣惠方》《永类钤方》《得效方》《和剂方》《衍义本草》《补注铜人经》《纂图脉经》外,诸方书皆无版本,请每于赴京使臣之行,就付麻布贸易。”[朝]春秋馆编:《端宗实录》卷14, 《李朝实录》第12册,东京:日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7年刊本,第524页。朝鲜端宗“从之”。可知朝鲜有《太平圣惠方》刊本问世。

高丽仁宗三十四年至毅宗二十年(1146—1166年),金永锡撰《济众立效方》一书,是朝鲜高丽人撰写之高丽医书。《金永锡墓志》载:“尝阅大宋、新罗医书,手撰奇要,便于人者,名之曰《济众立效方》传于世。”[日]朝鲜总督府编:《朝鲜金石总览》三《高丽期·金永锡墓志》,汉城:日韩印刷所1919年版,第391页。又见崔秀汉:《朝鲜医籍通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李仙竹主编:《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古代朝鲜文献解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7页。由于此书已散佚,《济众立效方》引用了《太平圣惠方》中的哪些内容,不得而知。

高丽高宗十四年(1226年),朝鲜医学家崔宗峻以中国《神农本草经》《千金方》《素问》《太平圣惠方》《政和圣济总录》为基础,撰写了《御医撮要方》13卷。李奎报在《新集御医撮要方序》中指出:“是古圣贤所以著《本草》《千金》《斗门》(注:《素问》)、《圣惠》诸方,以营救万生之命者也。”[朝]李奎报:《〈新集御医撮要方〉序》,崔秀汉:《朝鲜医籍通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李朝世宗十五年(1433年),卢重礼、俞孝通、朴允德等敕撰《乡药集成方》85卷,“所引《圣惠方》1240条,为引书之首位”崔秀汉:《朝鲜医籍通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版,第204页。。全书每一门疾病之“论曰”,均引自《太平圣惠方》。如在《风病门》中,治中风失音不语,《太平圣惠方》论曰:“夫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喉厌者,声音之门户也。舌者,声之机。口者,声之扇也。风寒客于喉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致失音不语也。又醉卧当风,令人失音也。”治疗方剂有《太平圣惠方》竹沥饮子,治中风失音不语,昏沉不识人。[朝]俞孝通编著,郭洪耀、李志庸校注:《乡药集成方》卷1《风病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治中风口噤不开,《太平圣惠方》论曰:“夫中风口噤者,为诸阳经筋,皆在于头,三阳之筋,并结入颔两颊,夹于口也。诸阳为风寒所客,则筋急,故口噤不开也。”《太平圣惠方》独活散,治中风口噤不开,筋脉拘急疼痛。[朝]俞孝通编著,郭洪耀、李志庸校注:《乡药集成方》卷1《风病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太平圣惠方》醋石榴饮子,治中风不得语。[朝]俞孝通编著,郭洪耀、李志庸校注:《乡药集成方》卷1《风病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太平圣惠方》治风湿痹,身体手足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用五加皮酒、薏苡仁粥、酸枣仁粥。[朝]俞孝通编著,郭洪耀、李志庸校注:《乡药集成方》卷1《风病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太平圣惠方》治风邪、风恍惚、风头痛,用商陆丸、乌金煎、摩膏、枕头方、葱豉薏苡粥、苍耳叶羹、薯蓣拔粥等。[朝]俞孝通编著,郭洪耀、李志庸校注:《乡药集成方》卷1《风病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1页。

李朝世宗二十五年(1443年),金礼蒙等敕撰《御修医方类聚》365卷(现存266卷),所引“《圣惠方》222处,共计1560页,几占《医方类聚》总页数的二十分之一”[朝]金礼蒙等编撰,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原校,盛增秀、陈勇毅、王英等重校:《医方类聚》卷首《引用诸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又见崔秀汉:《朝鲜医籍通考》,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亦为引书之首位。李朝光海君二年(1610年),许浚等敕撰《东医宝鉴》25卷,辑录了大量宋代医书的原文,包括《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朝]许浚原著,高光震等校释:《东医宝鉴校释》卷1《内景篇·历代医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六、《太平圣惠方》在日本的传播、接受与应用

《太平圣惠方》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医学家的高度重视,有多部钞本和刊本问世,并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如日本宽永年间(1624—1643年),松枝元亮“唯济众之务经济绪余,延及医药,广慕方书,手亲书写《圣惠方》百卷”[日]前田春策(荣):《〈杨氏家藏方〉序》, [宋]杨倓撰,陈仁寿、杨亚龙校注:《杨氏家藏方》卷首,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2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关于《太平圣惠方》东传日本的情况,安政三年(1856年)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经籍访古志补遗》考证甚详,《太平圣惠方》于宋代传入日本后,明清时期尚有3部南宋残本存世:一是尾张藩主家藏五十卷本,二是聿修堂藏残本五卷,三是崇兰馆藏残本五卷。[日]涩江全善、森立之等撰,杜泽逊、班龙门点校:《经籍访古志补遗·医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08—309页。此外,日本还出现了《太平圣惠方》的钞本,主要有永正十一年(1514年)钞本、“养安院”藏钞本、宽政六年(1466年)钞本、启迪院藏相州圆觉寺周音钞本、日本古钞三十四卷本等。

嘉元元年(1303年),日本医学家梶原性全编撰的医学名著《顿医抄》50卷,深受《太平圣惠方》等中国医书的影响。刘伯骥:《中国医学史》,台北:华岗出版部1974年版,第671页。正和四年(1315年)完成的另一医著《覆载万安方》62卷中,梶原性全引用《太平圣惠方》的方剂达数百条之多。如《覆载万安方》卷三九载:“《圣惠方》浴儿辟温恶气、疗百病,去皮肤沙粟方。(沙粟者,私言皮肤如沙粟也,或疳疮痧疮等类欤)。桃根,梅根,李根(各一把)。上都剉。以水三斗,煎至一斗半,澄滤,候冷暖得所,浴儿佳。”又云:“以李药煎汤浴,亦佳。”卷四九载,治漆疮,《太平圣惠方》“以浓煎蔓菁汤洗之”。又方:“糯米嚼涂之。”[日]梶原性全撰,卞正、高雨校注:《覆载万安方》卷49《小儿十一·杂病下》,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9页。治汤火烧,《太平圣惠方》“以栀子仁,水浸取汁涂之”[日]梶原性全撰,卞正、高雨校注:《覆载万安方》卷49《小儿十一·杂病下》,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1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109页。

汉医学家丹波元简(1755—1810年)撰《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1卷,刊刻于日本文政二年(1819年),收载《太平圣惠方》方剂45首。如该书《中风》载“独活散”,治中风不得语,身体拘急疼痛。独活,桂心,防风,当归,芍药,附子,甘草。右,水煎,入生姜。[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中风》,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返魂丹”,治卒中风不语及中恶迷闷,安心神,去风热神效方。[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中风》,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汉防己散”,治中风口噤不开,筋脉拘急,体热烦闷。[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中风》,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伤寒》载“赤芍药散”,治时气数日不解,心烦躁渴,小腹胀急,脐下闷痛。[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伤寒》,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页。“柴胡饮子”,治热病五日已得汗,毒气不尽,犹乍寒乍热,惛惛如醉,胁下牢痛,骨节疼痛,不能下食,舌本干燥,口内生疮。“人参散”,治伤寒汗后热不除,进退发歇,身体温温,心神烦闷,口干舌涩,不思饮食。[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伤寒》,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水气》载“麻黄散”,治风水肿满,身疼恶风,脚弱,皮肤不仁。越婢加术附,更加防己、桑白皮。“治石水腹光紧如鼓,二便涩”,槟榔末(半两),甘草(一分),桑白,商陆(各一两)。右三味,水煎,调下槟榔末。[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水气》,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白术汤”,治石水腹肿。[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水气》,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牵牛散”,治水气遍身浮肿,气息喘急,小便赤涩。[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水气》,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94页。《脚气》载“牛膝散”,治脚气肿胀,小便不利。[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脚气》,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02页。“旋覆花汤”,治干脚气欲发,恶心头旋,吐痰水,不思饮食,两脚膝疼痛,渐渐心闷。“槟榔散”,治脚气。春夏防发,宜服此,疏风调气。[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脚气》,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圣惠》一方”,治妇人脚气冲心,不识人。[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脚气》,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页。《滞下》载“阿胶散”,治脓血痢,绕脐疼痛。[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滞下》,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22页。“犀角散”,治血痢,止腹痛,除烦热口干。[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滞下》,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茱萸丸”,治水泄不止。[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泄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39页。《虚劳》载“薏苡仁散”,治筋极面青多怒,两胁下急痛,手足筋脉拘挛。“人参散”,治虚劳少气,四肢疼痛,心神烦热,不得眠卧。“建中汤”,治虚劳,能益气,补不足。“白术散”,治虚劳里急,四肢不和,身体疼痛。“白芍药散”,治虚损唾血吐血。“干地黄丸”,治筋极,益筋骨,除四肢疼痛。“鳖甲煎丸”,治虚劳,癥瘕不消。“虾蟆丸”,治急劳烦热干瘦。[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郝桂荣点校:《校正新增观聚方要补·虚劳》,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8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47—155页。

丹波元简撰《医方挈领》1卷,以桂枝汤、小半夏汤、理中汤、三黄汤、甘桔汤、四逆汤、麻黄汤、小柴胡汤、葛根汤、半夏厚朴汤和白虎汤分类,引用了大量中国医书中的证治方药及出处,其中征引《太平圣惠方》方剂9首。如《小半夏汤类》载“小半夏散”,治阴黄腹满而喘者,必哕,加人参、葛根。[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小半夏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麦门冬汤”,治反胃呕吐烦热,加人参、枇杷叶、麦门冬。[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小半夏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21页。《理中汤类》载“干姜散”,治气嗽短气,去参,加五味子、桂心、款冬、细辛、木香。[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理中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2页。“附子散”,治伤寒阴阳易,小腹急痛,阴肿,四肢乏力,去人参,加细辛、茴香。[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理中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3页。《三黄汤类》载“当归六黄汤”,治血热盗汗,加黄芪、生熟地黄、当归。[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三黄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44页。《四逆汤类》载“四逆汤”,治阴毒,加桂枝、当归、白术。《活人》无甘草,有半夏,名“附子散”。[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四逆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53页。《麻黄汤类》载“解肌麻黄散”,治时气三日表不解,热毒相搏,或呕或嗽,加赤芍药、细辛。[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麻黄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59页。《小柴胡汤类》载“柴胡散”,治热病二日,头痛口苦,去大枣,加茯苓、葱白。[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小柴胡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69页。《半夏厚朴汤类》载“半夏散”,治同本方,加诃子皮、枳壳。[日]丹波元简撰,陈守鹏、卞正校注:《医方挈领·半夏厚朴汤类》,陈仁寿、曾莉主编:《台北故宫珍藏版中医手抄孤本丛书》第6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丹波元坚(1795—1857年)编纂《杂病广要》40卷,刊于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是摘录中国清代以前医书中有关内科杂病的专著,书中征引《太平圣惠方》方剂达几百首。如在外因类中风中,治中风失音不语,宜服桂心散方。[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1《外因类·中风》,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治中风灸法,引《太平圣惠方·黄帝明堂灸经》载:“凡人不信此法,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宜于七处一齐下火,各灸三壮。如风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一、百会穴;二、耳前发际;三、肩井穴;四、风市穴;五、三里穴;六、绝骨穴;七、曲池穴。上件七穴,神效极多,不能俱录,依法灸之,无不获愈。”[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1《外因类·中风》,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在外因类虐病中,《太平圣惠方》载:“其寒热不止,食饮渐少,肌肤羸瘦,颜色萎黄,四肢无力,故名劳疟也。”[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3《外因类·虐》,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在外因类痉病中,《太平圣惠方》治产后中风,口噤不开,宜服秦艽散。治伤寒阴痉,手足冷,筋脉拘厥,汗出不止,宜服白术散。[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4《外因类·痉》,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在外因类痉病附破伤风中,《太平圣惠方》载:“夫刀箭所伤,针疮灸烙,踒折筋骨,痈肿疮痍,或新有损伤,或久患疮口未合,不能畏慎,触冒风寒,毒气风邪从外所中,始则伤于血脉,又则攻于脏腑,致身体强直,口噤不开。筋脉拘挛,四肢颤掉,骨髓疼痛,面目斜,如此之间,便致难救,此皆损伤之处中于风邪,故名破伤风也。”[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4《外因类·痉附破伤风》,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页。在外因类脚气中,《太平圣惠方》治湿脚气上攻心胸,喘促闷绝,槟榔(二两),吴茱萸(三分),为散,每服用童子小便一小盏,入生姜汁一茶匙,暖令温,不计时候,调下二钱。“黑豆汤”,治脚气冲心,烦闷气喘,坐卧不得。“沉香散”,治脚气冲心,烦闷喘促,脚膝酸疼,神思昏愦。“槟榔散”,治脚气春夏防发,宜服此疏风调气。“汉防己散”,治湿脚气,通身浮肿,小便不利,气壅烦闷,腹胁连膀胱虚胀,上气喘促,坐卧不得,宜服。“泽泻散”,治脚气,大小便秘涩,膀胱气壅,攻心腹妨闷。[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4《外因类·脚气》,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在内因类虚劳中,《太平圣惠方》地黄煎丸,治虚劳,益脏气,久服轻身,驻颜色,治精少,强志力,补虚损。“鳖甲散”,治脾劳,四肢疼痛,不思饮食。[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6《内因类·虚劳》,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5—169页。在内因类骨蒸中,关于骨蒸之名,《太平圣惠方》载:“夫骨蒸之疾而多异名,为疗皆同一体,丈夫以劳损为宗,妇人以血气为本,起于肾虚所致,故云阴气不足,阳必凑之。血气不荣,骨髓枯竭,肾主于骨,以其先从骨热,故曰骨蒸。”[日]丹波元坚编纂,李洪涛等校注:《杂病广要》卷7《内因类·骨蒸》,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总之,《太平圣惠方》中有关诸病病候和治疗方剂,极大地发展了中医学理、法、方、药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中国古代方剂学和临证疾病诊疗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