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中切忌挖苦嘲笑
吴晓波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99—2003年期间。当时国企改革,有两千多万名工人下岗。在这些下岗工人当中有一对夫妻,两人都下岗了,但孩子还在读书,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有一天,孩子放学回来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让大家都穿运动鞋,可当时这个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鞋。
于是,妻子开始数落丈夫,怪丈夫没本事,不能像别人那样挣大钱,让妻子孩子跟着受苦。丈夫埋着头,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丈夫默默走向阳台,从窗口一跃而下……
贫穷和下岗原本就已经让丈夫的情绪处于崩溃边缘,而妻子的讽刺挖苦更加剧了丈夫的绝望,于是悲剧发生了。其实两个人原本就是在一起经历困难时期,再多的挖苦、讽刺、嘲笑都无济于事。如果妻子这时能安慰丈夫一下,或跟丈夫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可能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悲剧了。
当然你可能说:“我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吐不快!”很显然,此时的你已经被杏仁核绑架了,但你要明白:当你在尽情地宣泄自己的情绪,用苛刻的语言挖苦嘲笑对方时,于你们的沟通有益吗?可能只会让接下来的沟通更难进行,结果也只能是伤人误己,于事无益。
明确沟通目的,理性交流
沟通的前提是尊重,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发泄情绪,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控制住负面情绪,不要让情绪影响到理性分析。即使你要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要随便给对方的行为下定义、贴标签。比如:
●“你怎么懒得像猪一样,到现在还不起床?”
●“你真是没用,挣的钱都不如农民工挣得多!”
●“你怎么这么差劲,供你上学简直是白白浪费钱!”
……
试想一下,当对方听到你说出来的这些话时,哪还能心平气和地与你沟通?你不仅不能实现沟通的目的,甚至还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满和反击。
沟通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的理性交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也许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上面的话,如果换种方式来说就是:
●“我看到你还没起床,现在天已经大亮了。”
●“虽然你现在赚得不多,但只要努力,总会有希望的。”
●“我看到你这次考试的成绩不太理想,可能你在某些方面还要继续努力。”
……
当然,有时良好的请求可能也不一定会获得好的反馈,但至少不会破坏对方的心情,也不会让眼下的沟通状态更糟糕,这样接下来的沟通就有希望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批评可以直接客观
沟通不可能永远都是赞美、商量和请求,对于那些出现错误或具有缺点的沟通对象,有时免不了要用到批评。但比起赞美、请求等沟通方式,批评会显得更加困难,因为批评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使沟通与沟通之后的执行更加顺畅的手段。可人们恰恰容易把批评当成目的,结果忽略了沟通的本质需求。
所以你会发现,有些人在批评出错的一方时,将沟通当成了发泄情绪的渠道,对对方丝毫不留情面,讽刺、挖苦、嘲笑、指责……统统上阵,怎么难听怎么说。出错的一方原本想要虚心接受批评,结果却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成了批评者宣泄情绪的“垃圾桶”,双方的沟通也因此陷入僵局。
在美国FBI(联邦调查局)中,沟通技巧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而其中怎样批评下属,也是很多FBI领导所重视的。
有一次,某市的一家大型首饰店遭到抢劫,店员趁歹徒不注意报了警,警察很快就包围了这家首饰店。歹徒见状,就挟持了几名人质,并要求警察提供车辆供他们逃跑。警察一边假意答应,拖延时间,一边积极想办法。但这种策略很快就被歹徒识破了,歹徒要求警察在5分钟内为他们提供车辆,否则就杀掉人质。在这关键时刻,一位FBI基层探员站出来,说愿意把自己的车提供给歹徒,换出人质。歹徒抓住这个机会,很快就逃掉了。
事情很快就引起了轰动,FBI的探员竟然放走了歹徒!在这种情况下,FBI组长马奇找到这名探员,但他并没有严苛地批评他,而是平静地说:“你的做法的确挽救了人质,但作为一名新探员,你擅自做主,放跑了歹徒,这让市民很难相信我们的执法能力。”
此时探员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和错误,而马奇继续说:“我也不想再多批评你,你应该做的是尽快抓到歹徒,向公众有所交代。”
马奇虽然直接对探员提出了批评,但很客观,没带任何个人评判,更没有挖苦讽刺,所以很容易让人接受。
从人格角度来说,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不论对方是否犯错,你在与对方沟通时都不应该说一些带有贬损对方自尊和人格的话。与此同时,为了让沟通更有效,在批评之后,你还要尽量帮助对方面对他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在此时进行适当的沟通,让对方感觉到你解决问题的善意和真诚,让你们的沟通达到相互满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