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不等同于效力
效率以及效率带来的结果,是竞争与市场最显而易见的成果。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较低的价格与更高的可靠性,使我们生活得更轻松也更好。大多数时候确实如此。然而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太过于追求效率,反而让事情走了样。除非我们能看清效率的真面目,否则就会发现自己专注于效率,竟把企业原来的目的忘了。效率(efficiency)与效力(effectiveness)不见得总是意义相同。
电子邮件与语音邮件是商业活动中的好帮手,让人们在人际沟通上非常有效率。效率之高使得一家大咨询集团的负责人有一回终于忍不住抱怨说,现在她的手下花太多时间在阅读与回复邮件上,根本就停止了思考,这样做是有效率,但是否有效力就不确定了。
电影票可以预订,选择我要的日期、时间、价钱与地点,只消说出我的电话号码与信用卡相关细节,然后敲敲电话机上的按键,再由电脑语音向我确定一遍。等到那天晚上我到了电影院,再把我的卡放进一台机器里,看着我的票跳出来,一切就此搞定,不需要麻烦任何一个人。真是有效率!可是我花了好大工夫才输完所有的号码,而且那是一通长途电话。对戏院来说是有效率,对我来说却不怎么有效力。
话虽如此,按照程序做完之后,我的确拿到了我要的东西。我曾经多次打电话给医院与公司,听到电话另一头的声音叫我按这按那,没有人回答我的询问,甚至连一个真人的声音也听不到。我想象,有一天我们将不用看医生,只需要跟一台外科手术电脑互动就成了。一个失业的年轻人若能减少造访福利机构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次数,或许会比较有效率,不过除去了人与人的接触,也减少了让他们振作起来的动力。如果我们容许这些互动少一点效率,将会更有效力。
在一定的时间内,市场或杰出的管理应该会修正这类瑕疵,但如果全世界都这样做,消费者便失去了选择的余地,也因此不会再发出抗议的声音。这些瑕疵不过是效率社会的芒刺罢了,谁叫我们活在一个软件与电话较为廉价的世界里?再说它们也比人可靠,又不麻烦。然而,我们对效率的情有独钟,恐怕还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