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和经济
郭树清
中国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演变,是大家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作了题为“人民币汇率与贸易和经济”的报告。
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9—1993年是汇率双轨制阶段,1994—1997年属于浮动汇率制阶段,此后汇率基本稳定。纵观中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可以发现以下基本事实特征:第一,尽管外部冲击会带来麻烦,中国的汇率制度伴随着市场导向的改革进程已经发生了深刻改变。第二,过去10年中人民币名义汇率在上升,尽管升值幅度很小,但人民币确实在持续升值。第三,与贸易伙伴相比,并且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人民币实际汇率上升更为明显。第四,1997以来,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对亚洲地区负有承诺,中国改变了政策,使汇率浮动非常区间收窄。第五,中国从未操纵汇率,从未通过操纵汇率水平来获得额外经济利益。
一个广为流传但稍显简单化的看法是,贸易和汇率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中国维持现行汇率制度的人都以此为其立论基础。但这种关系实际并不那么密切。20世纪60—70年代,德、日都有巨额贸易顺差,但在90年代,即便这些国家货币升值了,仍有巨额贸易顺差。从中国的角度看,这种关系会更弱。原因在于:第一,中国出口的是附加值很低的产品,不仅进口原料、还大量进口半成品和资本品。中国是先进口,再出口。如果汇率发生变化,会同时影响出口和进口。第二,中国的劳动力非常便宜。在制造业,中国现行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美国的3%。即便人民币汇率升值100%,也仅为美国的6%,仍然很有竞争力;如果是升值10%,就几乎毫无影响。第三,中国出口商品的平均离岸价格约为在海外零售价的25%。如果人民币升值100%,最终消费品的价格会上升25%;如果升值10%,就上升2.5%,也没有明显影响。在改革之初,汇率和贸易余额有密切联系,但后来,特别是1996年之后,尽管实际汇率上升了,贸易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仍然增长很快。所以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贸易余额主要取决于国内的储蓄和投资。郭树清先生提到的下一个事实是,中国的贸易条件变差了,在长期内恶化了。似乎汇率与贸易条件有密切关系,但也缺乏解释力。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个大国,有13亿人口,无论他出口什么,价格都会降低,进口的价格会上升,使贸易条件恶化。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中国进口更多,中国人是否会失去更多工作机会。中国是个大国,人口众多,行业广泛。如果进口更多,会有更多项目,更多投资,更多产出,对国内就业不会有很大影响。另外汇率也与其他国家的就业无密切关系,但是汇率和产业结构可能有较密切的联系。中国出口的产品价值低、能耗高,往往带来严重污染。比如焦炭,中国是最大的焦炭生产国。汇率制度与出口产品的结构有关,也影响国内的产业结构。而目前的汇率制度安排对沿海有利,对外向产业有利、对外国投资有利。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
这次报告的基本结论包括:第一,应适当评价汇率的作用和重要性。汇率是重要的,但没有那么重要。第二,中国的汇率制度改革是市场导向的,这一点肯定不会改变。第三,汇率制度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能简单地视为只是人民币的币值重估。第四,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对中国和世界都有利。稳定不表示没有浮动,可以有一定的浮动,但要控制易变性,控制危机。在这个领域中国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