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学家对话全球经济:CCER-NBER十五次经济学年会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的通货紧缩

宋国青

宋国青教授首先描述了中国通货紧缩的现状。首先,观察消费品的零售物价指数变化。零售物价指数从1997年初开始下降,并持续到今天。1998年10月,通货紧缩曾经有一段时间的缓和。1999年的头5个月,零售物价指数下降了2.5%,是迄今为止下降幅度最大的。其次,消费需求非常不景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从1995年开始几乎一直在下降。在1996年年底和1997年年初,零售额增长率递减得非常快。到1997年年底,已跌至大约6%,假如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作为居民消费支出的代表,这意味着居民消费支出有5%的增长率。到1998的上半年,增长率上升了一段时间,从那以后又开始降低。1999年5月,增长率已经减至大约为2%。

考察国内生产总值,1997年的年增长率为8.8%,1998年为7.8%。在这里,由于官方的1998年下半年特别是第四季度的GDP数据看起来太高了,宋教授对其进行一些修正估计,修正估计值是根据经过平滑后的GDP值及消费和投资数据等得到的,最后得到的GDP增长率的修正估计值是6.6%。做修正估计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由于非土地的资本存量以13%的增长率增长,NNP(net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净值)和GDP的差别来自于资本折旧的高增长率;二是对存货的统计是非常粗劣的,可能有重大错误;三是固定资产的增长可能是高估了。

宋国青教授认为:第一,1998年存货增值的变化在解释GDP的增长率上起了主要作用。最终需求(不包括存货的总需求)以名义项计增长率为7.8%,以真实项计为9.2%。因此,最终消费的真实增长率并不低。第二,比较NNP的增长率和最终需求,可以看出,认为由于储蓄倾向增长导致需求不景气的论点并不正确。第三,家庭金融资产的总值增加了大约15%,同时,总值的增长率只有3%。

从货币供给方面考虑,广义货币增长率的变化能很好地解释零售额的增长率和通货紧缩在趋势上的变化。从1998年早期开始,M2的增长率平均大约16%,同时名义GDP增长率平均大约6%(甚至更少),通货紧缩率大约3%。拿1993至1994年的情况加以比较,当时M2的增长率平均大约35%,名义GDP的增长率平均大约32%,通货膨胀率接近20%。这是因为,一方面,真实利率在决定M2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993至1994年,真实利率接近-10%,而现在大约是8%;另一方面,考虑一个改动的货币数量理论。第一,引入制度改革和金融深化;第二,考虑储蓄,是家庭的银行储蓄的增加值而非总存量有作用。正像前面所提到的,1998年,家庭金融资产的总值增加了15%,同时总值的增长率大约为3%。

宋国青教授认为,通货紧缩是由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降低所导致的。那么,为什么货币的增长率会降低呢?首先,1993至1994年,当真实利率是负的时候,对贷款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这时,由于对贷款限额的控制导致了货币的增长率的降低。其次,1996至1997年,政府犯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错误。1997年早期,环比零售物价指数开始下降,同比零售物价指数仍在上升,此时政府仍然认为通货膨胀是最大的威胁。贷款限额仍然有效而且名义利率保持得很高(一年储蓄利率为7.7%)。政府这么做的原因一是由于大多数经济学家和所有的政府机构使用同比增长率来判断实际经济的绩效和通货膨胀率,二是由于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简单应用——在给定名义GDP增长率不大于15%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增长率达到20%被认为是太高了。宋国青教授进一步指出,解释货币增长率降低还可以用债务通货紧缩的理论来说明。当利润在减少而债务在增加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应该大大减少,同时潜在的坏账增加,银行惜贷,货币供给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