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与土地占有
赵耀辉、文贯中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赵耀辉和文贯中以“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与土地占有”为题发表了主题报告。
赵耀辉和文贯中指出,自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集体化和80年代初的非集体化,其间,社会保障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研究了作为经济改革的结果的农村养老保障手段的变化,分析了其目前和未来的优缺点。在集体管理土地的时代,土地的私有权被剥夺,整个集体中的代际转换代替了家庭中的代际转换,成为养老保障的主要形式。而后重新建立土地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养老保障的担子回到家庭的肩上,导致家庭需要增加储蓄。然而,由于非集体化的不彻底,即集体仍然占有土地,以及缺乏可以取得合理回报的投资渠道,农村居民的储蓄回报不足。
赵耀辉和文贯中使用代际转移模型证明改革后养老保障手段的缺乏,然后使用跨时转移模型证明不同因素如何在工作时期影响对储蓄的需求。在两种情况下,农民都面临着能否从子女处得到帮助的不确定性。他们证明,代际转移在集体管理下比在家庭责任制下作用得更好。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和子女独立性的增强,农村老年人更少得到子女的帮助,因而对储蓄的替代方式的需求增加了。当未来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和出现大规模移民时,以子女作为养老保障手段的风险将更大。
赵耀辉和文贯中认为,中国急需找到一种农村养老保障的有效方式。他们检验了养老保障的可能替代投资方式,例如银行存款、资本市场投资、社会退休基金和财产,但这些形式都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收益率。人们是如何对投资的低收益率作出反应呢?一种可能的反应是通过过度储蓄来弥补低收益率带来的损失,以保证年老时最低的生活水准。另一种反应是在年老时延长工作年限来增加储蓄以保证退休后的生活。观察表明,中国农村的老年人会一直工作直至由于疾病而丧失劳动能力,不仅无子女的老人是这样,有子女的老人也是这样,但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解决办法。
基于以上研究,他们认为有三种解决办法。第一是放松对生育的限制以提高人们养儿防老的能力。第二是提高养老金的回报率,这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①发行具有较高回报率的与通货膨胀挂钩的政府债券。正如盖尔·约翰逊所说,中国经济中的真实回报率应比现行的高得多。②在养老金市场上增加竞争。如果政府是养老保险的唯一提供者,它就没有动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回报率。第三是给予农民永久租佃权,甚至实行土地的私有化。这样做,土地将重新承担起农村家庭内部的跨时和代际转移的职能。这可以在政府缺乏财力而农村老年人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及时、大量满足农村养老保障的燃眉之急,这种政策不费政府一点钱财,却能显著改善农村养老保障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