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我们提到日本,有时候会用它的别称——扶桑。“扶桑”这个词最早出自屈原的《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诗人在神游中把他的马牵到咸池,也就是太阳沐浴的地方去饮水,然后又把马的缰绳拴在扶桑之上。这里的“扶桑”是神话中的神木,太阳就是从扶桑树上升起的。扶桑树是日出所在,用来指代东方。日本一直自称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隋朝的时候还曾经给隋炀帝递交过一封国书,书信中自称“日出处天子”,而称隋炀帝为“日没处天子”。扶桑、日本都跟日出有关,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用扶桑指代日本,比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就说自己是“断发胡服走扶桑”。
那么传说中的扶桑树跟现实中的桑树有关系吗?有。扶桑还有一个别名叫“若木”。“若”字在古时候还有一种写法,写成三个“又”(叒),把“叒”“木”这两个字上下拼在一起,可不就是“桑”吗?传说中的扶桑是两棵桑树,它们“长数千丈,三千余围。两树同根,更相依倚”。互相扶持,所以叫“扶桑”。现实世界里的桑树自然没那么神奇,这是甲骨文“桑”字(),完全象形,是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有树冠,有树干,还有树根。《说文解字》里说:“桑,蚕所食叶木。”也就是说,桑树的主要经济价值在于养蚕。
桑是跟百姓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树种之一。桑树和其他一些常见树木结合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意思。比方说“桑榆”,字面含义是桑树和榆树;这两种树都高大挺拔,到了傍晚的时候夕阳的余晖落在这两种树的树端,于是“桑榆”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指日暮之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黄昏会让人联想到老年,而“桑榆”也渐渐用来指代垂暮之年,古诗中有“从容养余日,取乐于桑榆”,就是说要舒舒服服、逍逍遥遥地度过美好的晚年时光。桑树要是和梓树组合,就是“桑梓”,表示故乡。东汉的大才女蔡文姬被匈奴掳走,她一心归汉,说“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意思是,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放弃回归故乡的梦想。世间的树有那么多种,为什么桑树和梓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呢?在古代,这两种树跟人们的衣食住用关系密切:桑树的叶可以养蚕,果子既能吃也能酿酒,树皮还可以造纸;梓树生长快,木质好,古人做家具,包括棺材都用梓木。这两种树的实用价值高,古人常在自家附近植桑栽梓,它们自然就成了故乡的代称了。
种桑树的位置大有讲究,不能种在屋子前头,如同柳树不种种在屋后,这叫“前不栽桑,后不种柳”。“柳”和“溜”读音相近,屋后不种柳是怕财气从后面溜走。“桑”和“丧”同音,门前栽桑大不吉利。你可能会说:这不是迷信吗?是迷信,可也是历史悠久的迷信了。我们来看甲骨文“丧”字(),这是个形声字,由一棵桑树()和四张口()组成,本义是指满树蚕虫将桑树的叶子吃光,引申为丢失、失去。桑树在“丧”字里待的时间长了,难免沾染上死亡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