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从2008年关注电商行业,到现在已经11年了,既切身经历过一个大的经济周期,也经历过很多小的周期;看过很多公司的沉沉浮浮,见识过商战的“刀光剑影”;引起过一些潮流,也错失过一些风口;采访过几百个业内人士,写过上千篇商业文章。
重新思考自己从事的职业的意义和大零售这个领域的风云变幻,忽然发现,有些错误从一开始似乎就埋下了种子,有些成功很侥幸。而能一直获得成功的人,一定是坚持了什么。
这促使我思考一个终极问题:零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1
2008年,电商突然火起来了,那些在淘宝上开了一两年店的店主,忽然就获利良多。但是,后来传统品牌进驻淘宝,使那些淘品货直接受到了重创,甚至很多淘品货直接被市场淘汰。
从中人们可以得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品牌才是零售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品牌没有发展起来,即使获得了短期的销量,也很难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不能真正做大、做强。
2
有一段时间,独立B2C曾被认为比淘宝这种C店更代表未来,因为体验更好、品质更好。大家以为坚持品质才有未来。实际上,没有坚持一年,这些B2C的公司几乎都缴械投降了,不是被并购,就是倒闭。
他们的“玩法”是买流量、得销量,在这条路上,只有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真的熬出来了。
流量思维的危害在于,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比房租还高,这不是一个健康的模式。
3
后来,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了,以微信为载体的O2O时代来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害怕微信,且看绫致时装如何用微信打通O2O》,这篇文章是中国电商的分水岭,百度指数显示,这篇文章发表的第二天,关键词“O2O”的指数超过了“电子商务”。
随后两年,O2O一直很热,但很快就不热了。大家发现,线上给线下导流不划算,线上流量很贵,导流到线下,还不一定促成购买;线下给线上导流,转化率不太高,毕竟到了线下,基本消费者想买的就买了。
用户双线购物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强烈,虽然线上线下融合仍然是一个大趋势,做不好,肯定会业绩差;但是做好了,也没有改变经营困难的窘状。
4
再后来,内容电商又火了,“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社区,“一条”公众号,还有直播、短视频等形式都属于内容电商。
内容电商的理论是:随着产品的丰富、消费的升级,用户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产品,通过内容吸引用户,然后产生购买。
我也尝试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卖一些货,虽然有人买,但养活不了一个团队;京东、苏宁易购也曾在内容电商方面发力,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内容电商最大的问题是复购和渗透,品类有限,用户黏性不高。
5
随着O2O火起来的还有微商,微商圈钱的速度非常快,有一大批人迅速积累了财富。很多人觉得微商不能长久,实际上,微商的规模每年都在增加,即使在2018年不断崩盘的情况下,仍然如火如荼。但是,这让其他的零售商来做,是做不了的。也有人尝试过,却很难普及。
后来,有一些真正卖货的微电商发展起来了,如拼多多、爱库存。很多客户自循环模式的社群电商也很火,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每年都会有人通过社交把零售做起来,很多传统商业模式,加上社群的力量,就会爆发一阵新的趋势,如2018年的社区团购,在便利店的基础上,就又有了新的活力。
6
2016年年底,马云提出了新零售,仿佛给了零售行业一个指路明灯。但摸索了一年,出现了盒马鲜生模式,投资非常大,租金高、系统投入大、人力投入更多,其他企业根本模仿不了。盒马鲜生可以把自己的快递队伍打包给饿了么,但其他中小零售商怎么办呢?
乘着新零售的东风,无人零售在2017年也火了一把,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11年来,出现了很多风口,又很快沉寂下去,虽然他们的确也带来了一定的增量,但你会发现,如今的中国零售业,却集体陷入了沉闷。
在市场爆发期,有很多红利,所以,只要是风口,追上去,你就能赚到第一桶金,不需要去思考零售的目的是什么。
但是,红利结束了,在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怎么办呢?如果没有思考清楚,跟着风口走,每一次转向都是一次巨大的消耗。
你以为流量是零售的根本,追逐流量,结果流量越来越贵;你以为踏踏实实卖货,老老实实开店,就能做好生意,结果你经常举步维艰;你以为科技投入是零售的根本,打出科技第一的口号,却发现,你没有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支撑不起那么多科技研发。你以为追求GMV,就能有行业地位,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源进来,但是,你发现GMV就像啤酒的泡沫一样,说破灭就会破灭;你以为做好品质就能赢得市场,但你发现,总有人在不断超越你。
这些都是表象,最后你才发现,客户才是你的立命之本,解决各种客户的问题才是你的出路。但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各种互联网概念的包装下、在各种名人的口号下,早就被你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完全误解了客户需求。
因为,客户虽然是根本,但零售是为了解决客户的问题,不是改变客户的需求。
例如,总觉得所有人都需要品质商品,但你不知道很多人买不起品质商品吗?所以,拼多多能发展起来,其他电商则错失时机。
又如,很多人会觉得严选模式很好,砍掉中间商,但不知道客户的需求是千奇百怪的,需要个性化服务,中间商满足了这种个性化服务才能盈利,并不是说他们随便一转手就能盈利的。
再如,根据业态分类的规则,便利店卖的东西更贵一些,但便利店加上社区团购,就成了新的爆发点,社区团购就是明显的价格战。
所以,当你真正地把解决客户问题当作自己使命的时候,你会发现,业态规律是可以打破的,因此,我们提出的大零售第一条就是业态融合。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业态成见了。
对零售商来说,只需要拥有必要的技术即可。如果京东能够把自己的精力更多地用来做用户增长,就不会一次次错失社交电商,不会一直坚持品质路线,完全可以用另一个品牌去满足其他用户的低价需求。
“高大上”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唯品会成功之后,一直往上走,希望自己不是一个去库存的平台,而是一个用户时尚生活的平台。结果爱库存发展起来了,通过社群电商模式,让近百万代购给它卖货,每年创造了几倍的增速。
消费一定是分层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同一种服务,所以,大零售提出了分解和渗透的思路,解决所有用户的问题,一定不可能用一种模式、一种手段。谁把自己拆解得好,谁就能永远不落后。
正是因为新零售有那么多的坑,于是提出了大零售的思路:业态融合、场景创造、分解与渗透,用自己在行业内的心血和汗水来为新零售填一点小坑,大家一起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做大零售,一定要先打开思维,不能迷信风口,必须确定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你才能知道自己应该采用什么模式,如何实践;才能鉴别每一个风口对自己的意义在哪里,要不要跟?如何跟?花多少钱跟?跟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结果?
这些年,我写了几百万字的原创内容,其中很多观点都是零碎的,在出版社编辑的帮助下,终于将这11年的思考,形成了一个体系,也算是给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交代。
我也很乐于看到中国这11年的零售变革,是中国史上最激烈的,也是世界商业史上罕见的。作为记录者、见证者,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你们作为实践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感悟。我相信,大家的思想碰撞,会产生更激烈的火花。
最后,感谢出版社和相关策划、编辑、发行人员,感谢“调皮电商”(原“调戏电商”)内容团队的辛苦创作,本书能够出版,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调皮电商”创始人
冯华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