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新进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医辨证与影像学诊断的思维共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中医诊疗中的精粹。中医学的“证”是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是疾病某一时期、某一个体的临床表现和内涵。它可以指导临床诊治。虽然中医学“证”的诊断与影像学诊断理论体系不同,但有许多共性。

1.宏观性、整体性

 “证”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整体层次反应状态的总和,但多从机体宏观的外在表象来观察生命活动过程和疾病变化过程。影像学诊断是通过发现各种异常的影像信息,以病理、解剖为基础,密切结合临床而得出诊断,也具有宏观性和整体性。如腰椎骨质破坏,结合患者有肺癌手术史,影像学对椎体的病理改变在诊断思维上首先应考虑转移性病变,这就是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诊断。

2.动态性、阶段性

 “证”是人体整体疾病反应状态的动态过程,具有明确的、连续的阶段性。影像学诊断也具有这类特征,如肝脓肿的影像学表现随着病程不同可分为蜂窝织炎期、脓肿形成初期、脓肿形成期,其影像学表现迥然有别。

3.物质性、信息性

 “证”不论是机体反应状态或是证候、综合征等,都是人体内所包含的物质或能量的转化状态,都有其物质基础,也是人体自稳状态反馈调控的信息传输。影像学所观察到的各种异常影像信息都有明确的病理解剖基础,是大体病理表现的投影。所有影像学诊断都是建立在病理的基础上,具有其物质性和信息性。

4.相对模糊性和笼统性

 由于确定“证”的四诊所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证”的判断标准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和笼统性。影像学诊断也具有类似特征。影像信息虽具有客观性,但多只是病变发展过程中的瞬间记录,每一次诊断过程都是影像医师一次独特的主观思维过程,难免导致影像学提出的诊断具有“概然性”。几乎可以说,影像学诊断都是假说,而不是最后结论。由于影像信息本身的限度、疾病的复杂性、诊断的概然性,使影像学诊断具有相对的模糊性和笼统性。

中医辨证与影像学诊断存在的思维共性,为影像学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研究方面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