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信托实务基础知识
第一节 信托的概念及特点
一、信托的概念及本质
(一)信托的概念
由于信托是一种代人理财的财产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这种被管理的财产通常又是资金或与资金相联系的财产形式,同时具备了融通资金的职能,且信托机构或国外兼营信托业务的银行是金融机构,故又称“金融信托”。金融信托是一种具有融通资金、融资与融物以及融资与财产管理相结合的金融性质的信托业务,是金融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标的物主要是委托人的资金或财产等。本书所研究的信托主要是指金融信托。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信托是以资财为核心,以信任为基础,以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
(二)信托的设立
信托设立必须具有合法的信托目的,有确定的、委托人合法所有的信托财产,由信托关系人以一定的书面形式来完成。
1.信托目的:信托目的是指委托人通过信托行为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是委托人设定信托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受托人是否完成信托事务的标志。信托目的由委托人提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信托目的。但必须做到:一要具有合法性;二要可能达到或实现;三要为受益人所接受。
2.信托财产:信托财产是受托人因承诺信托而取得的财产。受托人因信托财产的管理运用、处分或者其他情形而取得的财产(如利息、红利等),也归入信托财产。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流通的财产,不得作为信托财产。法律、行政法规限制流通的财产,依法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可以作为信托财产。
信托的门槛为什么是100万元?[1]
常有人问信托产品的收益是多少,当听说购买要100万元起步时,就会反问:银行理财产品的门槛才5万元,信托凭什么要100万元?
其实,早些时候,信托的门槛并没有这么高,在2001年的时候,根据相关规定,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这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最初的门槛设定,也与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相当。只是2007年,实施了新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后,合格投资人变成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或者其他能够提供相关财产及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在这座城市里,拥有100万元资产的人很多(如果有一套地段较好的房产就很容易达到),但是能以100万元现金做投资的人,则是每个金融机构心中的优质客户,所以信托寻找的投资者,是小占比的“优中选优”,无疑加大了开拓市场的难度,所以这绝对不是哪家信托公司在做“资产歧视”,而是来自监管使然。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监管部门会有这样一个要求呢?这还要从信托的“身世”说起,信托公司大都脱胎于银行,没有银行的网点资源,但业务模式跟银行的信贷业务高度相似,甚至在客户来源上一度依赖银行。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减少同质化竞争,让信托公司只做高净值客户的业务,监管层规定一个信托计划投资100万~300万元的自然人名额只有50个,300万元以上不受限制。
有没有可能突破这个限制呢?当然有,但估计时间很长。目前,国内集合信托产品还处于“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阶段,往往是信托公司寻找到一个项目,该项目需要融资,就由信托公司来设计产品,通过增信措施确定还款来源,说穿了,还是一个以融资为主导的产品。等到有一天,不是由融资方,而是由投资者主动发起,根据他们的想法量身定做信托产品,当这种情况成为市场主流时,监管部门才会降低门槛。
所以,在当前,设置100万元门槛,不是为了限制投资者,恰恰是为了保护投资者,为了提高信托行业整体客户群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来说,成熟的投资者风险识别能力更强,风险承受能力也更强,但是“成熟”是一个定性的衡量标准,是不是有过基金、股票投资经历就算成熟?很难界定,但资金量是一个可以定量的标准。可以这么说,有100万元现金进行投资的人,其拥有的不动产资产、其他金融资产价值可能是100万元的好几倍,万一产品遭遇不可测风险,其生活也能得到保障,但是如果某些资产状况不符合要求的投资者凑钱购买,形成了所谓的“拖拉机客户”,信托产品不出风险则太平,万一有个风吹草动就成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3.信托关系人:信托关系人是指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当事人。委托人是提出委托要求并对受托人授权的人,是信托财产的所有者。受托人是接受委托并按约定的信托条件对财产进行管理或处理的人。受益人是享受信托财产利益的人。可见,信托关系的建立要求信托关系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条件,并具有一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4.信托行为:信托行为是指信托当事人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以设定信托为目的,并以一定的书面形式而发生的法律行为。这种法律行为既可以契约、合同或协议的形式成立,也可以遗嘱的形式建立。此外,也可由法院按照有关法律强制性建立。
(三)信托的结束
信托结束是指信托行为的终止。信托不因委托人或者受托人的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者被宣告破产而终止,也不因受托人的辞任而终止。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信托终止:信托文件规定的终止事由发生;信托的存续违反信托目的;信托目的已经实现或者不能实现;信托当事人协商同意;信托被撤销;信托被解除。信托财产在信托结束后,一般应归属于信托文件规定的人,信托文件未规定的按受益人或其继承人、委托人或其继承人的顺序确定归属。
(四)信托的本质
1.信托是一种多边信用关系。信托行为的发生,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三方当事人,三方共同形成了信托行为的多边信用关系。委托人是信托财产的所有者,他是信托行为的起点;受托人通过自身的信托业务活动满足委托人的要求,使受益人获利,他是信托行为的关键;受益人是依据这种信托关系得到实际利益的人,他是信托行为的终点。这种信托多边信用关系的建立,必须根据法定程序才能成立,并将各方关系人的条件、权利和义务通过信托契约或合同加以确定,以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财产权是信托行为成立的前提。财产权是信托多边信用关系的核心,信托财产的委托人必须是该项财产的所有者。唯有确认了委托人对委托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支配权,受托人才能接受这项财产的信托,信托行为才能成立。信托作为一种价值运动,在授信与受信过程中,要以转移信托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支配权为条件,使受托人取得法律上的地位,借以掌握信托财产,并行使其权利,代委托人进行管理或处理,为受益人谋取利益。
3.信任是信托的基础。信托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信用活动,因而在信托业务中,“信”贯穿始终。信托是建立在委托人对受托人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先由一方提出委托,经他方同意,接受委托而成立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最大特征是受托人必须严格按照委托人的旨意实施信托行为,而不能按自己的意图行事,从而保证信托行为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二、信托的基本特征
信托作为英国衡平法精心培育的产物,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早已形成了定型化的法理。其他国家在引进、吸收和本土化改造信托制度的过程中,无论怎样变化,都始终坚持了信托的基本精神和理念,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所有权与利益权相分离
信托关系中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受托人管理信托财产所产生的收益,实现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主体与受益权主体的分离,从而构成信托的根本特质。这里的所有权非大陆法所有权,是带有很多附加条件的所有权。受托人享有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可以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第三人也都以受托人为信托财产的权利主体和法律行为当事人,而与其从事交易行为。同时,受托人必须妥善管理信托财产,将所产生收益在一定条件下包括本金交给受益人,形成所有权与受益权的分离。在英美法上,受托人对信托财产的权利被称为“普通法上的所有权”(Legal Title)(或称为名义上的所有权),而受益人享有的权利则被称为“衡平法上的所有权”(Equitable Title)(或称为利益所有权),形成信托财产的“双重所有权”现象。相比之下,大陆法系国家因奉行一物一权主义并没有双重所有权产生的可能,因此,只将受益人的权利称为“受益权”,其所享有的利益称为“信托利益”。不过,尽管两大法系在权利的称谓上存在差异,但并没有改变对“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这一最根本的信托法理念的遵循与恪守。
(二)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信托一经有效成立,信托财产即从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自有财产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独立运作的财产。委托人一旦将财产交付信托,便丧失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受托人虽取得信托财产的所有权,但这仅是形式上、名义上的所有权,因为其不能享有信托利益;受益人享有受益权,但这主要是一种信托利益的请求权,在信托存续期间,其不得行使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即便信托终止后,委托人也可通过信托条款将信托财产本金归属于自己或第三人。尽管英美法信托财产上的“双重所有权”以及大陆法系将信托财产权分割为受托人所有权与受益人的受益权的设置表明,信托法并未赋予信托财产本身独立的法律资格,但信托一经设立,信托财产便与外界隔绝的“闭锁效应”使其表现出强烈的人格化倾向,以致信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的债权人皆不得主张以信托财产来偿债。
(三)全面的有限责任
从信托内部关系来看,由于信托一旦设立,委托人除非在信托文件中保留了相应的权利,否则即退出信托关系,信托的内部关系仅表现为受托人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受托人对因信托事务的管理处分而对受益人所负的责任,仅以信托财产为限。只有在其未尽善良管理人的忠实义务和注意义务导致信托利益的未取得或损失时,才负真正所有者的“无限”赔付责任。从信托的外部关系人来看,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实质上对因管理信托所签订的契约和所产生的侵权行为而发生的对第三人责任,皆仅以信托财产为限,负有限责任。
(四)信托管理的连续性
信托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财产管理制度。在信托关系中,信托财产的运作一般不受信托当事人经营状况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影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信托一经设立,委托人除事先保留撤销权外不得废止、撤销信托;受托人接受信托后,不得随意辞任;信托的存续不得因委托人、受托人任何一方的消亡而终止,委托人消亡(如破产),不影响信托关系的续存,而受托人消亡,需要通过重新选定受托人来保持信托关系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