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第2章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地租、地价、土地区位和土地竞租等关于土地增值的基础理论,土地产权基础理论,社会分配基础理论和公共管理基础理论等。这一章主要分析上述理论与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理论逻辑,及其为改革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提供的理论依据。
1.4.2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演进和现状
第3章回顾了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演进历程,分析了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评价了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发挥的作用及改革的方向。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中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制度,但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收益分配模式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依据。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地征收补偿模式无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的地区差异很大,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现行征地补偿制度为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以土地谋发展的模式也增大了系统性经济风险,危及社会稳定,影响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已不适应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变政府垄断的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主要通过市场配置促进农地非农化有效利用,合理调节好地方政府、集体组织、失地农民和广大在耕农民的利益关系。
1.4.3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经济学分析
第4章从经济学角度对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进行了系统分析。一是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农地非农化的影响因素,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是投资驱动和需求拉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实中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政府干预等)通过用途转换性增值表现出来。二是对农地非农化增值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了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动力机制、量化形式、增值模型、现代城市理论解释和政府干预等,提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的城市租金补偿模型,总结了土地增值的时空变化规律。三是对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相关主体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当中,收益分配逐步向地方政府倾斜;在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当中,收益逐步向被征地农民倾斜;在农户与集体组织的博弈当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逐步向农户倾斜。
1.4.4 农地发展权体系构建
第5章从产权角度对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制度性缺陷,是农民的土地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创设农地发展权不仅可以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能规范地方政府征地的行政行为。作者在研究农地发展权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中国农地发展权体系,重点对农地发展权的界定、细分、价值量化、收益分配、发展权流转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中国农地发展权体系的初步框架,从产权角度完善了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1.4.5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的完善
第6章提出了完善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的分配机制。在介绍和分析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相关制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目标、原则和总体思路,以及完善现行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总体框架和政策建议。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农地产权人和社会共享增值收益,在宏观层面要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土地利用层面要发挥市场作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用市场机制调节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缩小征地范围,确保失地农民取得合理收益。要按照市场配置、兼顾公平、积极稳妥和依法行政的原则,构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农地非农化市场交易机制、公益性项目征地公平补偿机制和农地非农化外部性补偿的经济调节机制。为完善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市场机制,应该从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财税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强化规划管控、创设农地发展权和加强社会监督六个方面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1.4.6 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实证研究
第7章是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实证分析。北京市约有一半的农地非农化是通过政府征地实现的,另一半则是通过集体建设占用农地实现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市农地非农化也存在着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不到位、土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等矛盾和问题。近年来北京市农地非农化增值迅速,对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有所提高。但在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日益显性化。市、区两级政府取得了大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对土地收入的依赖程度过高;乡、村集体截留征地补偿,过度提高集体股权比例;失地农民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少决策权和发言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海淀北部地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进行实例分析,提出了北京市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合理分配和外部性补偿的改进方向。
1.4.7 研究创新与不足
本研究综合运用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学、公共管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对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客观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并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经验,为改革和完善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制度提出了科学、可行的对策建议。作者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统计分析、案例分析等手段,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应用参考价值。本研究成果在农地非农化增值机理、农地发展权体系构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市场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在中国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现状和北京市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的分析方面,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主要是在公开的数据信息、相关文献和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实地调研取得的一手材料较少,因而研究成果比较抽象,不鲜活、不生动。同时,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与经济发展、收入分配、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粮食安全、生态保护等紧密相关,研究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还有待实践检验。作者将继续密切关注和思考这一重大问题,以期为农地非农化增值收益分配改革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