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在法国教育棕榈勋章军官勋位徽章授予仪式上的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纪宝成
(2011年5月31日)

尊敬的白林大使,

女士们、先生们:

能够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棕榈勋章军官勋位徽章,我深感荣幸!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褒奖,也是对中国人民大学推进中法文化教育交流的鼓励,还是对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一种肯定。在此,我谨向法国政府、法国驻华使馆和出席仪式的各位来宾、校友和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法国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国家,本人于1995年5月第一次访问法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1998年,我作为中国政府教育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又一次到访法国。2000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之后,我又多次访问法国,推动了中国人民大学同法国多所著名大学在学生交流、联合培养、科学研究、教师交流等领域建立良好的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法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一样,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都具有开放、包容、优雅的共同品格,文化之间的交往也源远流长。早在17、18世纪,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园林就曾为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中华文化热”;白晋(Joachim Bouvet)、马若瑟(Joseph de Prémare)、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等法国汉学的肇始者,则将中国的古代典籍、文官制度、文学艺术介绍到西方,成为欧洲启蒙思想家的重要资源。同样,法国思想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自1906年中国翻译家严复将孟德斯鸠的《法意》(《论法的精神》)翻译出版以来,法国的历代学术经典被不断译介,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教育交流,对于维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共同遗产,是保持人类文化的活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中国有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代表了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谐。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迅猛发展,文化多样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对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挑战,是摆在中法两国人民之间的共同课题。

大学作为培养人才、发展学术的重要机构,在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中国人民大学充分认识到这一使命,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法文化教育交流领域也是如此。我们的第一任校长吴玉章,就是上个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学校的老校友、著名诗人艾青,曾经留学法国,并于1985年获得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学校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是中欧高教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所在地,被评为“让·莫内最佳欧洲研究中心”。学校与巴黎一大之间的“欧洲法”项目,已成功运行15年,成为了中法乃至中欧间规模最大的法学学生交流项目。学校同梅耶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欧社会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中法以及中欧民众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平台。学校同法国多所高校合作开展中法学院项目,联合培养优秀学生。学校教师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法国诗人兰波(Rimbaud)的作品全集、第一部法国哲学家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的著作,学校出版社还出版了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Lévi-Strauss)的文集、思想家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的文集等。我们与法国合作伙伴的这些点点滴滴的工作,恰如涓涓细流,汇入了中法两国人民人文交流的“长江”、“塞纳河”。

女士们、先生们,不同文化的多种多样,才构成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百花园”。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互动,才使得文化多样性得到滋养。我本人及中国人民大学愿意继续为中法文化的交流、对话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法友谊之树常青!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