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年鉴(2012)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在北京市高校统战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程天权
(2011年3月18日)

高校作为高级知识分子集聚的地方,是培养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一直是学校统战工作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为主,兼有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创造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其间,党外代表人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经验

学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坚持三步走,即“健全机制,重点培养,推荐安排”,全方位充实和强化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由统战部牵头,校内各部门和院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的机制,制定了完整长远的工作规划和目标要求。学校现有民主党派成员244人,党外高级知识分子643人(副高以上职称),占全校高级知识分子人数的37%,他们是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力量。经过长期的多方考察,选拔确定重点培养对象,通过校内实职安排和向北京市及中央推荐挂职锻炼的方法,为他们展示才华搭建舞台。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安排。在院、系(所)的各级行政岗位上拿出一定比例的职位,对党外代表人士进行安排。目前,学校党外部处级干部31人,占全校中层干部总数的11%,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学校党外专家学者中有杰出青年、长江学者和名师5人,精品课程教师4人。

学校现有36位全国、北京市和海淀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其中,全国人大代表5人,全国政协委员5人;北京市人大代表5人,北京市政协委员8人;海淀区人大代表3人,海淀区政协委员10人。在36位代表委员席位中,民主党派成员15人,无党派人士9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北京市人大常委1人,北京市政协常委2人,有10余位党外专家学者被推荐为中央或北京市特约工作人员。有10位党外人士担任中央统战部信息联络员,有1位无党派人士被聘为国务院参事。

明年开始的换届工作我们已经有相应的准备,向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举荐党外优秀人才。

二、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

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具有社会科学研究优势,在某些领域有突出贡献,能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高质量的建设性意见。许多建议得到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比如在社会保障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郑功成教授。

一般来说,学校党外代表人士具备了政治把握能力,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在大的方向上与共产党保持高度的一致,有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积极向上,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大多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是领军人物,是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在社会影响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以其自身坚实的专业研究为依托,提出了许多分析深刻、对策性强的意见建议,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多项建议被国务院或有关部门采纳,为中央有关部门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但是他们一般比较注重自我价值,在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方面还须培养和锻炼。如何使他们在各方面健康成长,这是党外代表人物培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和使用的建议

高校是人才库,更是党外代表人士的聚集地。实职安排是对党外代表人士进一步的和更高层次的培养,也是检验党外代表人士培养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注意到,高校党外代表人物有自身的成长特点,培养周期要比党内干部长得多,其专业性、学术性及代表性的展现要经过数十年的时间。现在,党外干部任用时要求相应的职务、职级历练,事实上很难有合适人选,希望中央和北京市委要根据党外代表人士成长的具体特点开展工作。同时,在学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工作中,我们也注意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台阶,比如现任北京市检察院副院长的甄贞,学校曾为她提供科研处副处长锻炼的机会。但因校内职数有限,建议相关部门要积极为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铺设台阶,为他们展示才华搭建舞台,在培养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工作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另外,对高校推荐的党外代表人士人选是否安排要注意及时沟通,使高校推荐的人选更能符合要求,避免再出现推荐后杳无音信的局面,这也不利于统战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