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文之旅](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68/25171268/b_25171268.jpg)
一、教育爱心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心在日常生活中时有见到,如在偏远山区,有教师长年累月地背学生过独木桥上学;相反地,“5·12”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事件则是教师教育爱心匮乏的典型;更为常见的是,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学生学习困难、发展障碍不闻不问,甚至是给自己学生做有偿家教,这些都体现了教育爱心之缺乏。国内对教育感情的研究及其应用较为滞后,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情感,教育爱心亟待反思。
在本文“教育爱心”概念中,“教育”指的是狭义的学校教育,而且我们探讨的是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爱心;所谓“爱”,指的是“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这样“爱心”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之心。具体到“教育爱心”,则是指教师对学生和教育事业有深厚感情之心,教育爱心最终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和“培育之情”上。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培育之情”最终要归结到对学生真正成长、特别是身心发展的真正关切上。一方面,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类之本能,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之心”,简单地说就是要像爱自己孩子一样爱着学生;另一方面,“培育之情”表明这种教育爱心是着眼于中小学生成长的,是让“关爱之心”建基于培育人的专业理性之上,作用于培养年轻一代崇高事业之上。如果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没有“关爱之心”,则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成了一种差事,一种纯粹的职业活动,就如同工厂车间流水线上的工作一样,冷漠而无情,甚至在教师眼中学生更多地体现的是工具价值,教育实践中不可能寄希望于这样的教师来实施素质教育,哪怕他们的教育技能多么优秀;另外,如果中小学教师只是具有“关爱之心”,而没有基于教育专业理性的“培育之情”,则这种教育爱心就会沦为简单的仁慈之爱,不一定具有教育性,不一定对学生的成长真正有利。所以,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爱心而言,“关爱之心”与“培育之情”两者均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