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许多深层次矛盾。其中,生产方式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沿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之路前行,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不断下降的环境品质愈发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为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集约化增长成为现时期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环境保护”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这为研究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环境管制作为矫正市场失灵、提升环境品质的重要工具,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被大量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行环境管制政策的时间还较短,那么中国工业环境管制对环境污染具有降低效应吗?环境管制能否提升典型工业的环境管制效果?省级环境管制效果如何?如何权衡环境管制与经济增长,合理设计环境管制与经济增长双赢的政策?这些问题都是关注的焦点问题。为此,本书将以“中国工业环境管制的效果评价及其经济增长效应”为主题展开研究。该问题是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政府部门对环境问题日益重视以及环境管制逐步加强、经济增长有所趋缓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化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达到10%以上,然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基础上取得的,为此付出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近年来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政府不断出台各类措施,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阐述“生态文明”,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思路。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首次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由此可见,中国政府愈发重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为此,需要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下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中国工业环境管制效果、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管制双赢的政策建议。
(2)环境污染问题是中国政府非常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环境污染日趋严重,2005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24.5亿吨,2010年达到617.3亿吨,年均增长3.54%。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3万吨,降低到2010年的2185.1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由2005年的13.4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24.1亿吨。显然,整体环境污染态势愈发严重,这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局面,中国在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相继颁布实施多项旨在降低环境污染的法律,来实现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品质的目的。如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同时,自2007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出台和采取一系列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的措施及相关行动。
(3)在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环境管制逐步增强的背景下,实现环境与经济增长双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环境管制能否改善环境品质,从而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共赢,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经济理论表明,人力资本、固定资本投资、技术、制度等因素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由于环境管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其设计与实施的合理性成为降低中国工业企业环境污染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21世纪以来不断加强的环境管制强度真正提升中国工业环境管制效果了吗?加强环境管制能否实现环境管制与经济增长的双赢?显然,这些重大现实问题亟待研究。
由上可知,在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政府日益重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环境管制工具不断出台与环境管制强度有所提升的背景下,系统地梳理中国总体与省级层面的工业环境管制制度,客观评价工业总体、典型行业及省级层面的环境管制现状,构建中国工业环境管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工业环境管制效果并实证检验环境管制的经济增长效应等问题成为重要的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