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鉴故资新,实现国有企业的蝶变
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堪称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最为世人瞩目的重要事件之一。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成效之显著、意义之久远,都是史无前例的。在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之中,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构建和完善,形成两条并行的轨迹,其间风云激荡,虽有颇多争议,但辉煌的业绩还是令世人赞叹。
据《证券日报》(2012年8月8日A3版)载,近十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监管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国有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7.6%,利润年均增长22%,上缴税金年均增长17.9%,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伴随着经济的崛起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上市公司群体异军突起,公司总数不断攀升,总市值已跻身全球前三。上市公司成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脊梁,而其中市值和资产份额超过80%是国有控股企业,占绝对主体地位。
过去的十年、三十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非常值得去回顾总结,以鉴兴替。不是宏观的统揽和概括就能涵盖一切,微观的“解剖麻雀”和深层观照所隐含的价值或许更为难以替代。因此,从企业案例研究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壳变》做了一个积极而又有意义的尝试。
近几年,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有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企业自身成本居高不下的形势,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遭遇一场罕见的寒流冲击。关于“国进民退”的争议和对国有企业的各种质疑与抨击依然不绝于耳,国有企业一旦经营业绩下滑,社会舆论的过于关注无疑是雪上加霜。
放眼“十二五”甚至更长的时期,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同样,关于其性质与功能的争议依然会持续。但是,无论是理论的思维还是实践的探索,国有经济改革所内含的逻辑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的准则:一是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和“国企私有化”的两种错误思潮;二是必须坚持国有经济在关键部门主导地位的同时不断完善机制与改善绩效。基于这样的原则,应该说作为一本以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和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案例解剖的专著,《壳变》体现了作者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理性思考。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这恰恰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的短板。中山公用十多年的发展轨迹既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演变过程,也是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互动发展的历程。集团组建、“买壳”佛山兴华、“3+4”整合、“整体上市”,包括合并、分立、资产剥离、托管经营,一系列资产重组的动作都是资本运营的范畴。而其中最为可圈可点之处,就是“买壳”和“借壳”。虽然两次重大资产重组为业内所认同,但是,由于受制于产权改革不彻底和制度安排的缺陷,中山公用并没有完成真正市场化意义上的“蝶变”。因此,以“壳变”为题,体现了写作者的独具匠心。
本书的写作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结构安排和故事叙述既具有逻辑性,也颇具可读性。每一章开篇的背景描述和文末的延伸解读增加了文本的深度和思辨性,体现了作者的专业功底和严肃态度。“引言”、“不是尾声”甚至“后记”关于写作背景和缘由的阐述和论述,给了全书以完整的“交待”:从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中吸取教训、汲取营养,对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路和对策。
本书的写作显然需要大量资料的收集、整理,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时间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提炼,没有一定的专业储备和职业历练,这样的著作是很难完成的。念荣同志肯花心思、愿下功夫、挤出业余时间“著书立说”,尽管文稿本身存在继续打磨的空间,但是其边干边学、追求知行合一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就企业资本运营管理,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作者有更加精彩的著作问世。
罗必良
2012年10月12日于广州
罗必良: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农业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