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故名主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者。……此兵之要,三军所恃而动也。
——《孙子兵法之用间篇》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战争中取胜的要诀,即“先知”。“先知”意味着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同时,他也强调了“先知”的基础是准确、清晰、及时的情报,而不能凭空猜测或信奉不可知的力量。两千多年后的21世纪,国家之间对资源的争夺逐渐从对抗性、消耗性的战场转向经济、商贸领域,孙子的“情报为先”原则对于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赢得胜利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企业面对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企业领导人则如军事将领一般,必须依恃情报,“谋定而后动”。现代的“地球村”里,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变化都不再是孤立隔绝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发种种连锁反应。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形势随时处在微妙而动荡的变化当中,由此产生的信息洪流,足以使每个决策者感到应对乏力,无所适从。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军事情报适时转移到民用、商业领域,企业的情报工作应运而生,担当起企业的“耳目、尖兵、参谋”,为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美国学者,前CIA情报官员斯特里克兰(L.S.Strickland,2004)曾预言,21世纪是从“信息时代”向“情报时代”转型的时期。情报,伴随时代赋予它的新鲜内涵,必将成为政府、企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虽然现在试图厘清“情报时代”的特征为时尚早,但是我们已经发现,在信息泛滥而情报稀缺的环境中,“情报”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种种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各国政府、企业都越来越重视情报工作,为其投入了大量资源。然而,令人震惊的“意外打击”或“决策失误”仍时有发生。美国政府每年投入情报部门的预算达到近800亿美元,却没能避免“9·11”事件的发生和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调查中的失败。在组织中设立专职情报部门的中国企业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18.75%(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调查数据,2000)发展至2009年的6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调查数据,2009),企业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可想而知,然而在对外投资、技术引进、跨国兼并、反倾销诉讼和贸易谈判等领域中仍不时出现重大失败。2004年中国彩电在美国遭遇的反倾销诉讼,2006年国家物资储备调节中心铜期货交易损失惨重,2007年平安保险收购富通集团失利,2008年力拓泄密案爆发,2011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密松水电站项目上遇挫,这一系列事件都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际声誉以及当事企业的运营管理都产生了不小的危害。在失败发生之前,本应该起作用的企业情报工作为何失灵?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本文选择“企业运营管理中的情报失察”为研究主题,意在从企业组织的视角探寻企业情报工作的运行机理及失察成因,为系统性控制和防范企业情报失察提供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虽然我们知道,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人类思维的有限性,失察的发生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探究“企业情报失察”的发生机制,发掘导致错误的关键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或减轻事件的后果,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安全、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企业情报工作质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