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岭南筋伤,辨证论治,擅长除湿健脾
林应强依据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因素、人群体质及饮食习俗、社会环境等,阐明岭南筋伤病疼痛的病因以湿为主,而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是其主要病机。临床以痰湿、痰热类型为多见,提出祛湿化痰、健运脾胃为其主要治法。对于筋伤病酸痛日久不愈者,常兼顾补益肝肾及活血化瘀之法的运用。
筋伤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背肌筋膜炎、膝骨关节炎等以酸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现代医学多采用镇痛等对症治疗为主,见痛止痛,常使部分患者久罹难愈,缠绵不已。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好的疗效等优势。历代文献记载治疗筋伤病的有效方法、方药不少,但针对岭南筋伤病疼痛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而拟设,且疗效理想的方药不多。在较为深入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既往林应强的研究结果并结合古今有关文献,对岭南筋伤病的病因病机和主要治法等作一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以正同道。
(一)既往对筋伤疼痛的认识
《说文解字》释曰:“筋者,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从力,指出了筋可以产生力量;从月(肉)旁者,明确了筋是肉性组织。《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对人体骨关节结构起到约束和连接控制作用,附在骨节上收缩与弛张,产生屈伸等运动。筋具有连接和约束骨节,主司运动,保护内脏等功能。陈朝晖认为,筋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骨骼肌。中医学的筋与现代解剖学上的Ⅱ型肌纤维、“肉”与Ⅰ型肌纤维有相关性;“肝主筋”主要是指肝对骨骼肌运动功能的调控作用。刘友章认为,脾主四肢肌肉是对骨骼肌营养能量的调节。因此,通过临床运用调理肝脾的方法调筋肉以束骨治疗膝骨关节炎同样获得良好效果。
筋伤病出现疼痛的原因主要有外伤、劳损、感受外邪。急性筋伤多见于外伤和感受外邪,而慢性筋伤多由劳损兼外邪合并所致,感受外邪主要有风、寒、暑、湿等。从中医学角度看,筋伤疼痛指的是各种原因导致筋的损伤后引起不通则痛的一组症候群。
(二)岭南筋伤病疼痛的主要病因是外伤、劳损、感受外邪,病多夹湿
这里所指的岭南筋伤病疼痛是特指由于湿邪侵犯肌肉筋膜等兼有外伤、劳损所致。外邪中的风、寒、暑、湿皆能致痛,但由于四时气候变化的不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黏腻,能阻滞气机升降,妨碍脾的运化。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湿邪的特点:①湿性重浊:湿邪犯表,则令人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热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若湿流下焦,则小便混浊、不利,大便溏泄或下利脓血,甚至妇人带下黏稠腥秽等。②湿性黏滞:反映在病程上,迁延时日,缠绵难愈,如风湿病、湿温病。③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邪黏滞,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类水,水性就下,且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伤及人体阴位,如慢性腰腿痛等疾病。
有学者认为,“南粤地卑濒海,雨多湿盛,气候温煦,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春秋夏三季常会感受无形湿热,虽不发病,但潜伏体内伺机而动”。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王冰注解《素问·五常政大论》时说:“东方南方人皮肤疏松腠理开,人皆食冷,故宜收宜温,使中外条达。”具体解释了南方阳气盛、多雾露、气候潮湿温热的地域性特点,南方人腠理疏松的体质特点以及地方性常见病,而且南方湿痹、热痹较北方多见。《岭南卫生方》较好地总结了岭南气候对人群体质影响的特点:一是炎热,热则耗气;二是潮湿,湿则碍脾,二者均与脾胃相关,湿热相搏,令人易染湿热之疾。元代僧人释继洪还认为当时人的生活习惯如常浴于溪、过食生冷、过度酒食等,也使人容易被外邪侵犯,或使脾阳受损,或正气耗散而为病。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3000名长期在岭南地区居住的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平和质1342例占44.7%,痰湿质207例占6.9%,湿热质1188例占39.6%,其余占8.8%,可见湿热质是长期在本地区居住人群的主要偏颇体质。
岭南筋伤病疼痛为岭南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症。林应强认为,治疗岭南筋伤疼痛要因人、因地制宜,要充分考虑到岭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和人群体质,如岭南之湿一年四季均盛,目前岭南医家认为“湿邪为岭南六淫之首”,这是由于岭南地区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炎热、潮湿多雨,长年空气湿度较大,常年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岭南医家及群众称之为“湿气”,形象地突出了岭南“湿”邪的特点。因此可认为目前岭南人的体质以痰湿、湿热型最为多见,湿邪日久集聚致局部气血运行不利,引起肌肉关节的酸痛等;又脾喜燥恶湿,湿邪易损伤脾胃,如脾虚失运,易聚湿生痰,痰湿阻络上犯于脑,易引起颈性头痛、眩晕。脾主四肢肌肉,脾虚同样可引起四肢肌肉的病变如肩周炎、膝骨关节炎、下腰痛等。
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变迁带来了疾病谱的变化,笔者认为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并指导于临床。外伤所致的筋伤疼痛原因很简单,多是出现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岭南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们工作节奏快、压力大,过度劳累,容易患劳损疾病。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通常称为劳损,如长时间伏案工作、整天与电脑为伍、久坐打牌的人容易患有颈、肩、臂、腕、手部软组织慢性损伤;身体肥胖超重、经常弯腰负重者,容易出现腰、臀、膝、腿、踝、足部位的软组织慢性损伤。另外,由于人体许多部位的软组织自然老化而出现的慢性损伤现象也非常普遍,临床常见的颈、肩、腰、腿疼痛性疾病绝大多数都与软组织劳损有关。
如一些教师久坐伤肉和久站伤骨,一些酒店的服务员容易出现久行伤筋等,尤其是久坐伤肉出现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由于过度劳损导致局部肌肉筋膜等组织气血运行不畅出现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等,加上岭南地区湿邪的作用,导致这些疾患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三)脾失健运、痰湿内阻、瘀血内阻是岭南筋伤病疼痛的主要病机
岭南地区,六淫浊气外袭人体,以湿邪为主。若湿邪犯表,则出现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若湿滞经络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痛处不移等。如湿邪进一步侵犯,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脾失健运在岭南筋伤病中有着特殊意义:①气候所致:诚如喻昌在《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中说:“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人在气交之中,受其炎热,无隙可避。”人长期处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脾胃运化功能极易呆滞。湿邪常留而困脾。②久坐伤肉所致:如现代许多白领阶层、老师、司机,甚至个别爱玩游戏的学生,每天坐在办公桌或电脑前就是数个小时,这就是所谓的久坐伤肉,如损伤颈部、腰部的肌肉,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又脾主四肢肌肉,久坐时影响了脾的运化功能,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外有湿邪阻滞相困等。③饮食所致:岭南之人多喜贪凉饮冷,尤其喜欢喝凉茶(如广东人自古有喝凉茶的习惯),但是凉茶的分类也有多种,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习惯喝一些清火的凉茶,特别容易导致脾阳损伤,一些人嗜食生猛海鲜、犬龟蛇杂等,更致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水津输布失司,则湿邪痰浊易于内生为患,故临床上岭南筋伤病疼痛常见痰湿或湿热表现。
如果痰湿之邪不能及时清除,则出现久病入络、痰湿瘀血互结兼有脾虚等错综复杂的病情,许多患者出现酸痛难忍,反复发作,此时如果一味使用活血镇痛药物可能难以奏效。其实筋伤疾病使用活血化瘀之品无可厚非,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都存在血瘀情形,如急性期多由外伤导致,而处于慢性期的筋伤疾病(如颈椎骨质增生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关节退行性变)从久病入络为瘀的观点来看亦均存在瘀血内阻的情况,因此活血也是治疗中的一大环节,只是要看疾病以活血为主还是化湿为要而言。
(四)祛湿化痰、健运脾胃是岭南筋伤病疼痛的主要治法
众所周知,对于疼痛的治疗临床最常见的就是见痛止痛,西医多采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而中医多采用活血化瘀之品,然对于岭南筋伤病疼痛采用上述治疗只能起到治标而不治本的作用,导致许多疾病在症状进入临床缓解期后,只要遇到天气变化或饮食不洁等易感条件后很快又出现症状,所以只有深入了解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气候因素、人群体质及饮食习俗、社会环境、本病病因病机等,辨证治疗才可以减少本病的复发。
林应强在临床上发现,即便许多由于外伤所致的急性筋伤患者,发病前也多存在湿邪阻滞,肌肉肿胀、硬结等情况,以致一遇到外邪侵犯或外伤则肌肉顺应性变差而发病,因此在临床上坚持从湿(湿热、痰湿)论治岭南筋伤病疼痛取得了满意疗效。常用方剂如甘露消毒丹、川萆薢汤、五味消毒饮、清营汤加减等,考虑部分筋伤病患者疼痛反复不愈,检查多见局部肌肉筋膜板结条索,脉濡、脉滑涩等,坚持健脾化湿为主、活血为辅治之,总能取得满意疗效。以上均说明,湿邪作为病因在岭南筋伤病疼痛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综上所述,岭南筋伤病疼痛的病因为外伤、劳损、感受外邪,病多夹湿为主,其基本病机是脾失健运、痰湿内阻,主要证候类型为痰湿和湿热两种。由于岭南筋伤病的病位在肌肉筋膜,而如何驱湿邪外出,使脾失健运恢复正常、气机调畅则成为治疗本病之关键。因此,林应强认为岭南筋伤病疼痛的治疗应该以祛湿化痰、健运脾胃为主,对于疼痛难以忍受者佐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同时,对于疼痛日久不愈者,常常要兼顾调补肝肾、活血化瘀之法,方能收到满意疗效。但是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又容易导致脾胃损伤,因此如何辨证施治是关键。
(范志勇、赖淑华、何秋茂、田强、郭汝松总结)
参考文献
1.范志勇,赖淑华,吴山,等.林应强教授辨治筋伤病的学术思想[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0,25(6):863-865.
2.陈朝晖.《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3.刘友章,刘江凯,弓淑珍,等.中医“脾主肌肉”与骨骼肌舒缩运动中能量代谢关系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4):5-6.
4.何炎燊.何炎燊医著选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71.
5.江杨清.南北地域差对辨证施治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1,2(2):49-51.
6.唐芸王,洪琦.岭南湿热证候理论源流探究[J].广西中医药,2009,32(2):54-55.
7.莫润田,曾勇,吴定苏,等.岭南地区居住人群中医体质调查[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2):18-19.
8.胡四平,杨钦河,彭胜权,等.岭南外感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法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37-1438.